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一个月后拿到 100 美元和一个月零一天后拿到 110 美元,你会选哪个?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1-02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怎样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拖延症?

    [​IMG] 朱聿欣,我已不在彩虹,彩虹在我。

    可以从行为经济学里一个很小的点来解释:双曲贴现模型里的时间贴现。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这样一种倾向:避免从事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收益的活动,比如说坚持三个月锻炼出马甲线,努力学习一学期拿到好绩点,尽早做规划写出一篇好 paper。相反,我们都喜欢一块吃了就能获得幸福感的蛋糕,一集看了就能获得虚拟恋爱感的霸道总裁网剧,或是一个闭上眼睛就能暂时抛开 deadline 的懒觉。这种行为倾向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即时倾向,即为,你的大脑认为,现在能得到的满足感要更重要——活在当下,此刻爽了就行,谁知道未来会怎样?——这类人往往是拖延癌的高发群体,他们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被“贴现”了。

    所谓“贴现”,指的是你将一张尚未到期的汇票转让给银行,从而获得现金的行为。在汇票到期前兑换的现金比汇票到期后能取得的收益要少,这个折扣的比率就称为贴现率。未来的收益现在兑现是要打折扣的,人的大脑也如银行,也会“贴现”,而且大脑的贴现率比银行高得多。三个月后努力锻炼出一身马甲线的成就感,六个月后努力学习拿到的 A+,经过你的大脑一贴现,可能也无足轻重了,所以你选择拖延。

    时间贴现倘若呈现两种选择:报酬较多但却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获得,报酬较少但却能较早或获得,人们往往表现出即时倾向,不理智地选择快而少的报酬——也就是说人们偏好尽快获得报酬,事件的主观价值随着距它发生的时间的增长而下降了。这样的时间贴现引起研究者的兴趣,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诸如指数贴现(DU 模型,假设偏好在时间中保持一致)、双曲贴现的说法,后者常用来解释一些 上瘾者明知有害,却为了即时满足而放弃长远利益的社会现象,如抽烟酗酒等。

    双曲贴现模型最早始于 1975 年 Ainslie 的研究,1984 年 Mazur 提出的形如 vd = V /(1+Kd)的双曲线模型,预测到了这种选择偏好改变的现象,贴现率为 K /(1+Kd),是延迟时间的减函数,当前的贴现率最大,表现为随着延迟时间的增长,价值下降的速度放慢。

    [​IMG]

    一个两级实验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示例:

    在实验第一阶段,人们可以选择今天得到 100 美元或者明天得到 110 美元;第二个阶段,他们可以选择一个月后拿到 100 美元或者一个月零一天后拿到 110 美元。这两个选择在本质上是完全等同的:多等一天,就可以多拿 10 美元。然而,很多人在第一阶段选择立即得到数目较小的那笔钱,而在第二阶段则更倾向于多等一天而得到那额外的 10 美元。​

    换句话就是,如果时间足够长,“双曲贴现者”在考虑将来的时候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但是,由于现实的切近,短期考虑压倒了他们的长期目标。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的不是人类如何目光短浅,而是他们的偏好不在时间中保持一致。我们想要看库布里克的杰作,想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写好一篇 paper,想要长期储蓄……但随着它们由长期目标变成短期行动,我们的偏好发生了转变——你可以选择当一个 couch potato 躺在沙发上吃一口冰淇淋、看一集网剧,立刻获得满足感,而下周就要交的 paper,毕竟是下个星期的事,留着以后再说吧——于是你总能找到让你获得即刻满足的事,而那个用于写论文的”明天“,似乎永远不会到来。

    Reference:

    Hyperbolic discounting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