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异闻录:肿瘤免疫疗法种种观(上) 双色瞳的罗严塔尔,药理学博士/精品投行分析师/现役铲屎官 汴京是座长百七十万里、宽五十万里的大城,这里生活着五十万亿的居民。这些诨名唤作“细胞”的居民比邻而居、各司其职,像一个个精密的齿轮一样共同影响着汴京日常的运作。 我们故事的主角们,就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里。 尽管城坚墙高,但汴京依然每日需要面对着来自城内城外形形色色的威胁。北方的金国(细菌)和大辽(病毒)终日虎视眈眈,西面的大理(真菌)也时而给汴京的管理者们惹来各种癣疥之疾。但最令汴京恐惧的,还是城内暗涌的黑潮——某组织(肿瘤细胞)。 该组织成员们是从普通汴京居民发展而来的。根据汴京官方的记载,他们“食菜事魔”,更倾向于利用无氧糖酵解的途径获得能量。这些成员们在“大明尊”(肿瘤干细胞)的带领下,私修道路(诱导血管新生)、侵占民居(浸润侵袭)、在城中各处私设祭坛(远端转移),人数不断壮大(无限增殖),成为了汴京管理者的心头大患。 在平时与内忧外患斗争的过程中,汴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警备系统。其中,以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为代表的卫兵(固有免疫系统)和以 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为代表的六扇门(适应性免疫系统)担当了维系治安的角色。与负责拱卫京师、人数众多、并没有特定抓捕对象的卫兵相比,六扇门的官吏们更喜欢按图索骥,通过通缉的形式抓拿要犯。 六扇门作为朝廷重要的机构,网罗了大量的能人异士,巫医(B 淋巴细胞)就是其中之一。巫医在接触犯人后,能够释放特异性识别犯人的巫蛊(抗体),巫蛊会循着犯人的特殊体征(抗原)一路追踪过去,在与抗原发生结合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杀死犯人。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提六扇门特有的通缉令了。当犯人第一次与汴京的卫兵发生接触后,其中的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能够将犯人的体征牢牢记下,并快马送到六扇门在各地的分支——外周淋巴器官。在那里,犯人的体征被印制成通缉令,并分发给驻守的官吏——T 淋巴细胞们。除了卫兵之外,巫医也能够呈递犯人的体征。 除了巫医之外,六扇门的官吏还有三类,分别是负责抓捕犯人的捕快(Tc 细胞)、负责生产各种强化药剂(细胞因子)的炼丹师(Th 细胞)和负责辖制捕快的师爷(Treg 细胞)。在接到通缉令后,三名官吏各司其职:捕快循着通缉令上提供的犯人体征前往抓捕犯人,炼丹师炼制包括白介素在内的各种丹药来强化捕快的能力,至于师爷则负责约束捕快,避免他在办案过程中伤害无辜。 然而这套日常行之有效的办案程序在抓捕该组织成员时却栽了个大跟头。原来跟外来的游牧民族不同,该组织成员大都是普通汴京居民发展来的,之前那套“大鼻子”、“金发碧眼”之类的犯人体征在该组织成员身上再也行不通了。加上他们非常善于伪装,往往卫兵们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体征,制作成通缉令刚交上去,转眼间他们又换了身打扮。 没有了通缉令指引的捕快们一时间拿该组织没了主意,只能眼睁睁看着该组织愈发壮大,最后如教义中所预言的那样,天地崩溃,燃起的熊熊烈火焚尽了汴京城。 就在汴京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封写着“免疫疗法”的奏章被呈到了管理者手中。 对于汴京的管理者来说,免疫疗法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早在一百多年前的西夷美利坚,就有医生提出引入灭活的链球菌和黏氏沙雷菌(他们都是金国(细菌)麾下的小部落)来刺激汴京的免疫系统。这些被缴了刀械、收了马匹的女真人们在城内四处游荡,成功地引起了六扇门(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关注。在之后全城围剿女真人的行动中,一些秘密传教的该组织成员(肿瘤细胞)也连带着落了网。 受这一现象的启发,汴京的管理者们设计了一套称之为“过继免疫治疗”的培养体系。简单来说,这套体系就是将那些抓捕不力的捕快(Tc细胞)送到国外去接受一系列的培训,在强化他们的专业技能之后重新引回六扇门中。 第一代的过继免疫治疗叫做“淋巴因子激活杀伤性细胞(LAK 细胞)”。一些在街道(外周血)中巡逻的六扇门官吏们(T 淋巴细胞)和部分卫兵(单核细胞)被挑选出来,在城外接受了“惨无人道”的生物实验。在被强制喂下了炼丹师(Th 细胞)炼制的大力丸(白介素 -2)后,这些官吏和卫兵们拎着刀子、瞪着血红的眼睛回到了汴京。 大力丸能够极大地强化免疫系统的能力,服用后的官吏和卫兵们(LAK 细胞)抓捕犯人的干劲更足了。但由于没有足够的通缉令(抗原呈递),他们依然不能有效地找到该组织成员。有一段时间,为了进一步协同 LAK 细胞的效果,管理者还向汴京城内开放了大力丸的流通。结果部分磕了药的居民(内皮细胞)和少数受到大力丸影响的官吏一起在城中砸铺纵火,险些酿成了恶果(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紧接着管理者们又发现,在该组织经常出没的几个区域,负责治安的捕快们受到了师爷的打压。由于对该组织成员的体征更加熟悉,这些区域(肿瘤组织区域)的捕快们远比其他同僚来得干练,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该组织暗中与六扇门的师爷们相互勾结,将许多兢兢业业的捕快构陷下狱。 于是这批捕快被汴京的管理者们重新启用,在接受了大剂量的大力丸影响后又回到了汴京城中。由于自幼在该组织聚集的地方长大,这批被称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 细胞)”的捕快们追捕起该组织得心应手,很快便将聚集地的治安整肃一新。 然而并不是每个聚集区的捕快都如此幸运,TIL 细胞的制备相对繁琐,细胞数量也往往难以保证。这时,第三代过继细胞疗法进入了管理者的视线。 第三代过继细胞疗法“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 细胞)”实际上是 LAK 细胞的改进版。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在体外被灌下了包括易筋丸(白介素 -1)、大力丸(白介素 -2)、七色曼陀罗(干扰素γ)和黑玉断续膏(CD3 单抗)在内的多种药物,使得这些官吏和卫兵们捕杀犯人的效果相比 LAK 细胞有了极大的提高。 尽管 CIK 细胞疗法的提出者,道家的代表王重阳对这一做法寄予了期望,但事实证明 CIK 细胞疗法在真正操作中并没能起到明显的收效。于是在一次朝会上,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带着第四代过继细胞疗法——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CAR-T 细胞)出现了。 过去捕快对该组织的抓捕严重依赖于通缉令,换言之,卫兵(固有免疫系统)和巫医(B 淋巴细胞)对犯人体征的收集以及制作通缉令(抗原提呈)的过程对抓捕效率至关重要。而 CAR-T 细胞疗法则希望能绕开这一步骤,直接让捕快学会分辨人群中的该组织成员。 最早的一批 CAR-T 捕快,针对的是从巫医(B 淋巴细胞)发展来的该组织成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些成员们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巫医时的打扮和习惯,比如,他们涂抹在自己身上用来驱赶毒物的草药(CD19)。 在丘处机的指导下,CAR-T 捕快们带着能专门识别草药气味的猎犬(CD19 抗原结合受体)出发了。很快,所有涂抹有草药的该组织成员都被抓到并处死,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六扇门的巫医也几乎消亡殆尽,但在这场风波过后,很快会有新的一批巫医被培养出来。 汴京城似乎又重新恢复了平静。丘处机带着这个好消息兴冲冲地赶回朝中,可他没有预料到的是,等着他的,会是怎样一场激烈的风暴…… 1. 所用人物图均引自网络,原作为鄂长岭工作室的作品《Q 版水浒》,如有侵权,烦请告知。 2. “六扇门”的称谓自唐既有。本文中出现的任何国家、组织或个人均与现实无关。 发自知乎专栏「翰林医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