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时间过得快,我想要抓住时间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1-03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时间过得快,怎样才能抓住时间?

    [​IMG] 张颐

    专注现在导向的时间知觉。

    时间洞察力
    时间洞察力是心理学教授津巴多和博伊德所提出的概念,这种人人皆有的「时间洞察力」,将会潜移默化地帮我们分类、感受、联系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并赋予它们意义,影响我们的人生,而且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时间洞察力分为 5 个维度:
    1. 过去积极导向;
    2. 过去消极导向;
    3. 现在享乐主义导向;
    4. 现在宿命论导向;
    5. 未来导向。
    每个人在每个维度的高低各不同,而且也会受到宗教、文化与情境因素影响,A 导向的人偶尔也会在某件事上用 B 导向思考问题。​

    1

    人生几何

    小学时,我们家经常收到跨洋而来的包裹,里面会有一卷风尘仆仆的家庭刻录影碟。我曾在屏幕上看到表弟刚出生时,阿姨随外婆在悉尼的公园里漫步的场景。在我 22 年的印象里,外婆始终笑容恬和,眉目舒展,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气质。姨夫的 DV 镜头跟随她们、偶尔掠过草地上零星的白鸽,云朵和摇摇晃晃的婴儿车。姨夫喊了一声让她们放慢步子,外婆转过头来,随即在镜头里留下我至今难忘的一种表情:从容。

    当我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时间的「过去积极导向」正主宰着我的回忆。

    刚刚谈到的过去积极导向(Past-Positive Orientation)发生在那些会给回忆镀金,唱着“Every shalalala / Every wo wo oo/ Still shines”,然后“笑着流泪”的时刻。

    习惯以这种导向来感知时间的人,通常有许多朋友,也经常都在浪漫关系中。他们不太抑郁或焦虑,自尊感和幸福度都很高。过去积极导向的人会花时间参与家庭传统活动,花时间温习与家有关的回忆。他们热爱家庭聚会,同时很难对陌生人和新鲜事物敞开胸怀。比起其他时间导向者,他们由于对陌生感到恐惧,更容易产生偏见。

    通常,不管事情是好是坏,这种导向的人都会尽力保持按传统做事,回忆曾经类似情境中管用或不管用的行动。更多抽离于现实,而着眼于他们的义务、契约和标准程序

    但其实,外婆的命运并不像她的神态那样安稳无事。她 4 岁时在战火中失去了双亲,遂在亲戚家被表姐养大。而后嫁给做高级技工的外公,成为寻常人家的寻常人妇,在一生中维持着淡定与坚韧。

    其实,很多人的昔日回忆妙不可言,但也有很多人深感不堪,穷尽一生气力只为寻回失去的东西。这之中的区别并不仅在于经历的事件本身,也在于每个人如何去感知那些经历。

    哈姆雷特与父王魂灵对话之后,他的性格与人生从此被改写:装疯卖傻、误杀首相、从昔日温和有礼变成后来的敏感多疑——他徘徊在信仰破碎与昔日家园之间,复仇大计时刻激荡于胸,却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他的思路与「消极过去导向」不谋而合。消极过去导向(Past-Negative Orientation)的人,尽管现实已经峰回路转,他们还是会经常想起创伤、失败和受挫,无法释怀。习惯以这种导向来感知过去的人会更有攻击性,经历过带来压力的事情后,也会更容易和伴侣有矛盾。

    前几天读《昨日的世界》时,读到茨威格写了这样一段话:

    在我的今天和昨天之间,在我的扶摇直上和节节败落之间,是何等的不同,以至于我有时仿佛感到我一生度过的生活并不仅仅是一种,而是完全不同的好几种。当我无意之中提到“我的生活”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的哪一种生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生活,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生活,还是今天的生活?

    我想,外婆可能也无数次这样问过自己吧。

    2

    去日苦多

    目睹道德的精神文明从高处堕落到非人的地步,他们那代人已经学会了一招:不再缅怀失去的一切。而据茨威格描述,他们的父辈在黄金时代中选择了单一的方式度过人生:没有出人头地,没有衰微退隐,没有动荡平稳之分,也没有居安思危的意义。当然,每一代都有这样的情况。

    生活本就充满了各种小小的情绪,一些焦虑,一些愉悦,睡下又醒来,日夜就颠倒一次。由同一种节律,时间的波浪把我们从襁褓推往坟墓,似乎也没什么不好。「现在宿命论者(Present-Fatalistic Person)就是这样,觉得人生不值得做计划,因为有无形之力控制着这一切。这种信念让他们相信运气也可以帮他们改变现状,而非单单依靠计划和努力。不过,他们若是失败,会更走心地接受责备;若是成功,却会否认是自己的能力。

    对于某些宗教来说,那是他们的信仰,也是德行。现代宿命论导向,可以被视作随遇而安、逆来顺受,也可以被视作失控的无助。

    3

    生活的每一刻皆是四万年历史的浓缩。

    但时代似乎在悄然改变。

    正如津巴多所说,数码产品在重塑我们的大脑。在美国,一名 21 岁的青年大约已经花去 10000 个小时玩电子游戏。在那里,他创造并控制自己的世界,他关注每一分每一秒的事情。未来将要层出不穷的 3D 虚拟现实设备,会让电子世界更加栩栩如生,也会让习惯它的玩家变得更加现在享乐主义导向(Present-Hedonistic Orientation),这种导向让人只做爱做的事情。自我纵容,爱好玩乐,喜欢能马上能带来享受和愉悦的东西,躲开需要付出、计划和努力的事情。

    诚然,生命需要欢度,需要片刻的失控。习惯于这种导向的人通常非常懂得享受,在亲密关系、性、派对上都很精力充沛,甚至可能是你非常亲密,经常点赞、评论、互动的贴心好友。但通常也更情绪化,更具攻击性,情绪起伏更大。

    但无论如何,身在现在享乐主义导向下,人会只想满足刺激和兴奋的需求,并不会考虑太多后果

    在美国,每 9 秒就有一个孩子辍学,我们也必须看到,学校的许多设置并不一定适合各种时间导向的人,而且甚至在带给部分孩子障碍。

    因为,当回到学校时,扁平的教学手法,毫无控制感的课堂,语调平淡而没有其他环境刺激(如音乐、动画等)的讲解过程,这些习惯了现在导向的孩子会觉得很艰难。学校建立,就是为了训练延迟满足能力,就是为了训练我们的未来导向(Future-Orientated),这种导向让人做事的时候更多思考未来,想象每种行动会导致的结果,而不仅仅基于经验。它会让人着眼“如何 - 则”的推理、概率思维、逻辑分析等等。而且为了达成长远目标,有能力延迟及时的满足。当手头有工作时,能够抵挡诱惑,不分心。

    未来导向者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效率,用最少时间做最多事。放至今日,这种导向得分高的人,绝对会买一堆时间管理类 app 的。

    如果没有长远的计划与目标的支持,盖茨比不会功成名就。同时,他对 Daisy 积极过去导向的执着,也将他带入了漩涡。出生在小村庄的曼德拉在狱中时说,“即使是在监狱里那些最冷酷无情的日子,我也会从某个狱警身上看到若隐若现的人性,可能仅仅是一秒钟。”如果仅仅基于传统经验与经受的挫折,他恐怕不会对未来有这样的预期

    不过,未来导向高分的人也更容易得心脏病,更容易焦虑,为了达到理想状态也可能体验更多失败。如果他们终于有一天成功了,但却看上去不那么有意义,他们可能会陷入虚无,对人生的价值感到怀疑,还有,更容易有 x 年危机。

    广告标示、宣传语都是这样写的:为了远大前途。为了不得肺癌。为了不让地球成为垃圾场。为了不让海面上升,冰川融化。

    但其实,这些需要一再强调的糟糕后果都是未来导向者所深知的道理,他们不太会在这方面出错。而目标群体:现在享乐主义导向的人,他们也明白这些道理,但仅仅是明白道理,从来不足以影响他们的行为。

    时间洞察力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乃至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时间洞察最平衡的状态(Balanced Time Perspective)是较高的积极过去、较低的消极过去、较高的现在享乐主义、较低的现在宿命论、较高的未来导向。这种时间知觉观让人更满意,更感激生活。

    现代社会,无数人在试图以积极过去导向追忆似水年华,并呼唤回归田野,找回“悠然见南山”的喜悦。因此会有诗人木心突然之间家喻户晓的那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 车,马,邮件都慢 /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不仅如此,人们的“返乡归田”风潮也包括去大理、漫步古镇、看草原日落,以上种种不仅给旅游业带来滚滚红利,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件事,人们的时间观僵固已久。

    古镇草原令人向往是有道理的啊。身边有两条大黄狗,打圈儿嬉戏,湖光粼粼,阳光暖融,你能看到街角行人的耳廓上有一层金色细小的绒毛。

    此情此景,带来的不只是美景给人的满足,还有抽离于现实的刹那恍然,是都市人平日稀缺的“遐思”;草原起风时的样子,夜晚神秘的苍穹,这些情境会将人带回遥远祖先的历史,会让人真正明白托马斯在《天使,望故乡》中所写:

    “褪去自己的外衣,追溯人类的根源,你就能看到,4000 年前在克利特岛上开始的恋爱故事,昨天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结束。

    ……

    生活的每一刻皆是四万年历史的浓缩。”

    文 | @张颐 友心人声优。心理咨询师,业余话剧、纪录片导演。

    问卷翻译 | 青葙 Dong @张颐

    字幕制作 | 英文:@张颐;中文:Agnes;校对:乔淼 @柯晗

    本文为友心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 media@yoxinli.com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