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荣格「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的观点? Zeth,起朱楼, 宴宾客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说:确实如此,人生是一个试图弥补童年遗憾的过程,与其说“整合性格”,不如说是改正过去的“错误”。 从实证的角度来说:人格在成年之后才能谈得上稳定 / 已形成;基因对早期人格的发展影响力更大但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人生是一个不断深化自己和环境互动的过程。 心理动力学视角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童年和父母互动的经历就是 ta 以后和其他人互动的蓝本。个体日后的行为习惯、对外界环境的解读方式、对其他人的反应,都可以在童年时期找到相应的联系。“性格”是对前述这些表现的其中一种概括。你也可以放进依恋理论这个体系进行理解,这是心理动力学当中部分理论融入实证体系之后的成果。 每个人的童年或多或少都会有些遗憾,无论穷富。这里提到的遗憾更多地是和“童年”这个标签有关的——这些遗憾源自处于童年的个体在能力上的限制,无论是生理上未发育完全的身体,还是心理上未发育完全的自我。在心理动力学的视角下,这些遗憾是会在日后的生活中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现的,直至个体用某种方式“处理”了它们。 你可以觉得这看起来很悲哀,一辈子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你也可以觉得这是自己给自己的机会,去解决以前没有能解决的问题。 长大之后,一些人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小孩,有更大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可以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他们知道现在的自己再遇到童年时候未解决的问题,自己可以有不同的回应,他们就能用比较好的方式应对那些源自童年的遗憾。另一些人,在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下,或者还觉得自己是当时的小孩没有什么能力,或者不愿意放弃当小孩承担更多责任,只能一次又一次重复那些遗憾 实证视角 译自 Ferguson (2010) 稳定系数越高表示人格变化程度越低。可以看出 20 多岁之前稳定系数都在 0.7 之下,如果将稳定系数粗略地理解成两个时间点内人格测量的线性相关系数,那么 0.7 以下对于人格而言是“不够高”的。也就是说 20 多岁前人格都未稳定,还在发展,自然就没有“童年已形成的性格”一说了 译自 Briley & Tucker-Drob (2014) 这两幅图的数据点包含了约 2 万对双胞胎,分别显示的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对人格有多大影响,并且展示了这种影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总体趋势是红线代表的遗传因素随年龄增长而递减,蓝线代表的环境因素随年龄增长而递增 换句话说,童年时期的人格表现更多是基因等先天性因素主导下的结果,而随着个体的社会化程度加深,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程度也加深,环境在人格发展上的角色就越为重要 在这个视角下,人的一生就不是在整合童年已形成的性格,而是一个从遗传主导到环境主导的过程。至于所谓的自主性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就见仁见智了 参考 Briley, D. A., & Tucker-Drob, E. M. (2014).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inuity i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0(5), 1303-1331. Ferguson, C. J. (2010). A meta-analysis of normal and disordered personality across the life sp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4), 659-667.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