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眼镜时测量那么多数据,最终这些数据在镜片上能体现出多少? 知乎用户,验光师,近视是种生活态度。 我们按照验光流程说,先图标,后用途 上面这个图标可以测试双眼是不是都工作,且能够把左右眼的信号融合成一个整体图像。如果有眼睛打酱油或者不能正常融合,将会看到【红 + 圆圈】,或【绿 + 圆圈】或【红 + 绿 + 两个圆圈】,或【红 + 绿 + 闪烁的圆圈】。既然要验光,当然要大概看看眼睛是不是正常,如果不正常,那就以不正常的手段处理。 上面这个图标功能与前一步类似,但可以粗滤的得知隐斜的性质和大概的隐斜程度。 没见过验光师用???那是人家假设你是正常人,或者验光师忘了。 下面这幅图重要了,但你不会见到,是说明验光矫正的原理的。 白光透过棱镜,折射出七彩霓虹。晶状体就是一个凸透镜,可以理解成无数这样的棱镜叠加。所以光线透过晶状体会不会聚集成一个“焦点”咧,不会,只会聚集成一个七彩霓虹的光斑。通过上面的图我们知道,红光被折射的程度低,紫光被折射的程度高,那么这个“七彩霓虹”光斑,红色部分离晶状体远靠视网膜近,紫色部分离晶状体近靠视网膜远。 光斑如果正好能投射骑在视网膜上,说明正确聚焦,此时红色与紫色图案一样清楚,注意,是一样清楚,而不是各自的最清楚。 紫色太暗,不好观察,我们就用绿色代替。于是有了下面这个图标。 当红绿清晰度一致时,说明焦点正确聚焦在视网膜上,此时给予的度数,就是正确的度数。此时把眼球劈开看看,是不是光球正好骑在视网膜上咧?不一定,但你的大脑说“OK,我觉得合适了”,所以我们一切为了大脑服务,大脑主观感受对了就行了,因为以后日常看物体都是人家大脑说了算啊。 如果遇到调节超前的,或者红绿不敏感的,就用下面这个实心十字线视标来判断。 如果上面这个视标你没见到,说明你红绿还算正常。 上面说的是球镜度数测量,下面说散光。 散光就是屈光系统在某一个方向上的屈光力与众不同,于是就形成了复杂的光锥。光锥可以简单成,前焦线,最小弥散圈,后焦线。好吧我知道你也没听懂,看图也没看懂。我下面说的是基于这个基础上的,所以你也不会完全懂。 散光测量==度数 + 方向 方向采用下面的图标测定 当发现某个方向的虚线变实线且黑亮,方向就是 X30 后的度数,好吧为什么 X30 就不解释了。如果视力很低,看这个一团模糊,分不出子午卯酉,所以一般先把视力提到 0.6 之后测方向。 这个图标你没看到说明 1)胡乱测的 2)高手,不用这个早年间的老办法。 由于电脑验光仪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可以直接采用电脑验光仪的数据做基础,进入精细散光测量。 精细散光测量使用蜂窝视标,如下: 使用蜂窝视标,以电脑验光仪数据为基础,在红绿过矫 25°条件下,为什么要过矫?因为近视近散过矫球镜会减少前焦线和弥散圈直接的距离,是光斑更贴近视网膜,得以更精细的判断清晰度差别。好吧我知道你又没听懂,算了,当我没说。验光师问你“这是第一面,这是第二面,那面更清晰,或者差距不大”。原理是交叉圆柱镜,算了,当我没说。 1)看到这个视标,说明验光师精测了散光。 2)没看到这个视标,说明验光师乱来的。 说了这么半天,怎么没提 E 字视标,E 字视标只是为了验光师记录视力时能得到个数据,E 字视标只是反映结果,不是工具。 上面两只眼睛分别测完,需要做双眼平衡。如果【你的眼睛正常】……这句话好像在哪儿听过,对,本文开篇提到过。 双眼平衡还是用蜂窝视标,因为它足够大,有细节,不拥挤。突然你看到上下两个蜂窝视标,分别是你左右眼各自看到的,都有点模糊。把更清楚的调整到与模糊的图像一致。 这里需要明确主视眼 这里需要明确主视眼 这里需要明确主视眼。 主视眼视力优先,不然会头晕别扭。 上面全是在测远用视力,给一个看远时,眼球完全放松需要的矫正度数。那么看近怎么办,就只能依靠眼球自身调节来弥补。 验光师为了了解这个度数对于看近的影响,放下来一根杆儿。 上面图片里,顾客在看一个近距离的纸板,上面画的啥咧,画的这个 通过这个图标和验光师的摆弄,他得到你的调节反映,由此判断度数是否还需要继续调整。 “清晰度有变化吗?” “现在清晰度有变化吗?” “现在变模糊了是吗?” 本来看得很清楚,验光师故意弄模糊两次,低头掐指一算,自言自语道“这是病啊,得治啊”……此处是 BCC PRA NRA 如果验光师还觉得不过瘾,就会在此基础上,又让你左右眼分别看到两个图标,一个光点,一个光线,如下图 这个可以判断你在近距离工作时,眼球聚集的程度(对眼儿的水平),当然我们不能让你对眼儿的厉害,由此还需要调整度数。 “点图标和线重合了吗?” “现在重合了吗?” 不停的问,还不停地遮盖右眼,整得我有点懵,感觉要被害。 此处 AC/A,我个人喜欢用遥控板遮盖视窗。 最后折腾完,或者还没折腾完你自己不耐烦了,那就上试镜架吧,就是一副临时的眼镜,戴够 30 分钟,舒服,爽,那就给钱吧。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