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珠穆朗玛峰的绝美与残忍,都在这部电影里了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1-10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如何评价《绝命海拔》(Everest)这部电影?

    [​IMG] 陈超娜,温文尔雅,擅长吊打。

    [​IMG]

    (图片来源:Watch Everest full movie

    # 多图,少量剧透预警 #

    我此前并没有看过任何跟这个事件相关的书籍或者电影,所以仅就这部电影以及这个事件本身谈一些感受,不与其他相关作品做任何比较。

    这些年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确实不少,但是这么努力去「就事论事」的,也是罕见。精彩的虚构也会让人拍案叫绝,但故事毕竟只是故事,归根结底只是做个猎奇的看客,是个局外人。然而这样陈述性的电影,可能正因为实在太过真实,看完之后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想了很多,关于人生的终极意义,关于极限运动本身为什么会给人带来快感,关于攀登珠峰是否该商业化,关于个体是否有权利阻止其他个体选择死亡,关于人的一辈子该平平淡淡苟活还是该趁着梦想还有心跳的时候为其死去。

    在 Wiki 上大致阅读了一下关于 1996 年攀登珠峰这场灾难的来龙去脉,看着一个个在电影里依次出现过的名字,想起他们临死前或平静或狰狞的面容,不禁有些唏嘘。1996 年的这场灾难有不可控的天气原因,也有一些具有争议的「人为因素」。本片男主,也就是带队的 Rob Hall 一直致力于将攀登珠峰进行商业化(影片中对其故意出低价将 Outsider 杂志的记者挖过来为其做宣传这件事也进行了描述),请注意 1996 年报名的这些客户们(client),虽然大部分都是非常专业的登山者,征服过无数险峰,然而当中有一部分人并没有在海拔 8000 米及以上的经历。这一点非常重要,海拔 8000 米被称为「death zone」,常人的身体会在这个海拔因为无法正常代谢而进入死亡状态,只有少数身体素质非常过硬并且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有可能在这种极限环境下生存。因此,中国登山协会要求进行攀登珠峰的人,必须首先通过检测获得 8000 米以上高峰的攀登资格,并在攀登前通过体检的各项指标。电影里我们看到男主在上山前对客户们着重强调了这一点,表明要在身体死亡「literally dying」之前完成登顶并迅速撤回到营地,但毕竟是埋下了隐患。

    [​IMG]

    (图片来源:1996 Mount Everest disaster

    登顶过程中出现的另一个致命的事情,就是时间的拖延。无论是快达到峰顶时意外没有预先铺设好的吊索,还是一些登山者在身体出现不适后动作减缓造成的延迟,最终导致了男主以及其他的一些登山者没有能够在他们原计划的时间内返回营地。时间在这类极限运动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看到大本营里(base camp)的两位工作人员一直在实时更新天气情况,并确认登山者是否在登顶后立即返回到顶峰附近的第四个 camp。

    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天气突变,疾风骤雪,气温剧降,氧气瓶要么耗尽要么就是被冻得根本无法使用。

    如果这仅仅是一部商业电影的话,这个时候就应该出现「励志」的剧情了,男主顽强拼搏力挽狂澜,最终化险为夷之类的,靠着惊险刺激的场面赚点眼球,又传播了正能量,就挺好。

    然而导演偏偏要一本正经地「就事论事」。于是接下来的 30 分钟里,我在屏幕前感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钝痛。

    就像你在真实的生活里感受到的那种痛,咽不下去,吐不出来,你只能愣在那里,任由命运践踏你。

    一个人的生命本身如此轻微渺小,且行且珍惜。

    [​IMG]

    影片最后非常简短地出现了登山者们以及部分家属的真实照片,也算是彩蛋吧。在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了几个登山者的轶事,顺便拿出来分享了。

    影片里所有人物都用的他们原本的姓名。那个牛逼的不带氧气瓶上珠峰的人,真名就叫 Anatoli Boukreev,出生在战斗种族。此人是真的在不携带氧气瓶的情况下成功登顶了 5 次珠峰,这部电影说的 1996 年那次他活了下来,并因为在灾难里救了很多其他登山者而声名远扬。然而就在第二年,他死在了另一场雪崩里。39 岁。

    [​IMG]

    (图片来源:Anatoli Boukreev

    那个奇迹般在野外冻了大半夜,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却自己顽强走回营地的 Beck Weathers,也确实是因为意识丧失和严重冻伤而被队友「战略性」抛弃在半路。实际的情况比电影更离奇,他在自己爬回营地后的那天又因为雪崩砸到了他的帐篷上,再次被队友误以为死了而抛弃,他第二次神一般地靠自己严重冻伤的四肢追上队友并活了下来,最终被直升机营救。这次登山之后,他因为严重冻伤而失去了鼻子,手指,前臂和双腿。

    最后,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而对攀登珠峰感兴趣的人,在获得 8000 米高峰攀登许可证的情况下,据说各类费用总和起步价在 30 万元以上,仅供志向远大身体素质过硬且不那么惜命的豪们参考。

    Referenc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996_Mount_Everest_disaster

    人类攀登珠峰史上最严重事故_网易新闻中心

    [​IMG] 关雅荻,filmmaker...ultra runner...

    《绝命海拔》壮美的画面如同珠穆朗玛的高度,美得让人窒息,大脑似乎也陷入空气稀薄地带。

    对这部电影期待很久,我喜欢看登山题材的电影,虽然我本人没有任何登山经验。

    《绝命海拔》根据 1996 年那场著名的珠峰山难背景改编,也是这个题材第二次被拍成故事片。影片内容主要取材自那场山难幸存者 Jon Krakauer 撰写的那部经典作品《进入空气稀薄地带》(Into Thin Air),他本人是一名优秀的登山家,同时也是《户外》杂志的记者,本来以客户兼记者身份在 1996 年要见证 Adventure Consultant 商业登山队带领客户登顶珠峰的全过程,但没有人任何人想到他见证的却是整个 20 世纪以来珠峰地区最惨重的一次灾难。

    还有一个让我期待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几年因为全世界范围的越野跑,多次在阿尔卑斯山脉等欧洲巨大山体中奔跑,经常也会在高纬度爬到两三千米以上的高度。虽然基本没有遇到过什么高反,但高海拔气候的恶劣天气和群山中夜的黑暗与孤独却是家常便饭,有过几次双脚在冰水泥泞混合物中持续几十公里奔跑,接近失温症初步症状的体验。所以从户外运动角度,虽然我无法全然理解电影中高海拔登山中人的处境和精神心理状态,但显然整个电影的人物、故事和画面都很容易引发我的共鸣。

    在看电影之前,《空气稀薄地带》我看过两三遍,电影基本还原了整个灾难过程,其中领队 Rob Hall、客户 Doug Hansen 和向导 Andy Harris 三人在山顶受困后的内容,事实上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当时发生了什么,导演夜只能靠推测和揣测。

    其中电影内容与 Jon 描述的山难过程差异最大的地方,我认为是对当时台湾登山队的全面舍弃。高铭和整个一组台湾登山队在电影叙事中是消失的,我电影看了两边仔细观察,或许在登山前各个队伍在帐篷中集体开会时有一个华人面孔,或许指的就是高铭和,初次之外没有任何展现。或许的确是影片篇幅有限,从叙事节奏角度考虑,显然导演尽可能把旁枝都删掉了,比如对南非登山队的描述也是短短几个镜头,对当时的 IMAX 电影拍摄登山队也只是台词和侧面展现。所以在最后直升机营救伤员段落里,电影只表现了营救 Beck Weathers 部分,其实当年直升飞机在前面先接走了受伤更加严重的高铭和。

    另一处与 Jon 书中重要不同,则体现在对另一只登山队领队 Scott Fischer 的搭档 Anatoli Boukreev 的态度和立场上。在 Jon 的书中,他对 Anatoli 作为登山向导不戴氧气瓶上山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并在当年最终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口水战,但在电影中,显然导演态度非常克制。

    这部电影整体而言,其实叙事并无亮点,所有演员应该是中规中矩。但每当想到银幕上的一切曾真实地发生过,的确让这部电影多了一份沉重与严肃。比如在 Jon 书中贯穿始终在探讨的:为什么在极端环境下,当时世界上最有经验的登山领队接连作出了各种错误的判断?难道真的就是因为空气稀薄到大脑已经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而这是否正是登山意义的所在——这项疯狂的运动最大的挑战从来不是登顶,而是在最苦难的时候作出最清醒的判断。

    包括《空气稀薄地带》作者 Jon 在书中多次提到自己在饱受内心自责的困扰,因为当时多个商业登山队竞争激烈,大家都希望吸引到更多的客户,希望自己的登山队等带领更多的普通客户登顶。所以作为《户外》杂志的记者,当时代表杂志跟 Rob Hall 登山队合作,登山队免去 Jon 的 65000 美金登山费用换来一篇登山队的主题报道和登顶照片作为杂志封面。Jon 一直认为自己的记者身份,无形当中给登山队和客户都或多或少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在高压之下,在环境最艰难的条件下,在空气稀薄地带,如何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这是我两次看完这部电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书中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电影中并未展现。在 Rob 决定在 5 月 10 日冲顶之前几天,有一位来自瑞典的小伙子,骑着自行车扛着装备一路骑到珠峰大本营,准备独攀。在 Rob 一队人出发前,他遇到登顶失败返回大本营的瑞典小伙进行问候,瑞典小伙说自己在距离登顶只有 100 多米的地方,因为天气恶劣,他决定下撤。书中写到,Rob 听到瑞典小伙的回答,不仅感叹道:在峰顶触手可及的地方选择放弃,这是多么强大的清醒判断力啊。

    十几天后,当 Rob 和其他几位遇难者永远留在了珠峰上时,这位瑞典小伙再次尝试登顶,最终成功登顶并安全返回大本营,然后骑着自行车扛着装备回瑞典了。当然这个瑞典小伙显然不是普通人,也是载入登山史册的传奇人物之一。

    电影中类似这样发人深省的段落有很多,比如 Jon 在登顶前问几位客户为什么选择攀登珠峰,因为这项运动破坏人际关系、破坏家庭与婚姻,让人变得很难相处,但究竟为什么?Beck 的回答说是一种对“自由”的渴望。这是怎样的一种渴望啊,最终冒着登顶 4 人中就会死 1 人的死亡概率去追求。

    对我个人而言,我基本没有什么机会去体验那种空气稀薄地带的濒死体验,但我却非常尊重每一个选择攀登 8000 米以上山峰的人。我并不认同在商业登山异常发达的现今,有的观点认为只要有钱,躺着都有人给你抬上珠峰,所以商业登山没有什么值得好炫耀的。或许对于职业登山家看来,的确如此。但对我这种普通人来讲,无论贫穷或富有,敢于站在珠峰脚下面对空气稀薄地带的这份勇气就值得去尊敬。

    现在想想,在山里越野跑,实在是太休闲、太舒服的一项运动,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跑着去珠峰大本营,去看一看珠穆朗玛。


    请关注微信号 Yadi_Guan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