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铂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可以把它拆解为以下三个小问题: (1)为什么有时看到“晃动”的镜头会晕? (2)为什么走路、跑步时不会觉得眼前的景象有晃动感? (3)为什么在(2)的情况下不会感到不适? 下面分别说一下: (1)这种晕眩和晕车应该是 share 同一种机制的,它们都是运动病(motion sickness)的典型例子。目前广为接受的理论认为这种晕眩是一种防御机制,总的来说就是,当视觉系统检测到的视觉信号与前庭系统检测到的运动信号不一致时,大脑可能将这种不一致解释为幻觉,从而认为是摄入了毒素,并进而诱发晕眩、呕吐来保护机体。 先拿晕车来说,当人们处在车厢内(尤其是视野相对封闭的部位,比如后座)时,人看到的物体都是静止的,所以视觉系统接收到的是静止物体的信号。但是内耳负责前庭觉的部位(如半规管等)检测到的确实人类运动的信号(在车上会有速度与方向的变化)。于是这两个系统给大脑提供的信息则是矛盾的(一个说你在静止,另一个说你在运动),此时大脑就有可能得出“产生了幻觉”的结论。而在人类漫长的演化历史中,产生幻觉的一大主因便是毒素的摄入,于是大脑也就迅速做出反应、诱发呕吐以清除毒素,这便有了晕眩的感觉。所以当我们坐在视野开阔的部位(比如前座)或是车开得稳的时候就不容易晕,因为前者可以检测到周围物体的运动,而后者则是前庭觉检测到的运动信号更少。 同样的,当看到这些“晃动”镜头的时候,人类视觉系统接收到的信号是“运动的",但前庭觉却告诉大脑你是静止的(毕竟好好坐在座位上),于是也就产生了这种不一致。除了晃动镜头,一些 3D 电影也会让人产生晕眩的感觉,道理相同。 (2)走路、跑步的时候虽然周围物体没有动,但是我们的眼睛动了,于是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位置也会有变化。那么为什么我们不会觉得是物体动了呢?这时需要引入The corollary discharge theory(抱歉我不知道应该怎么翻译):一种信号称为 CDS(corollary discharge theory),它负责告诉大脑眼睛有没有动;另一种信号称为IMS(image motion signal),它告诉大脑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有没有变动。 下图(a)中,CDS 被发送给大脑,告诉它眼睛动了,但并没有 IMS,也就是说视网膜上的像没有动。那大脑就想了,眼睛动了成像却没动,那肯定是物体也在运动(实际情景: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你追着 ta 看);(b)中没有 CDS,但是有 IMS,也就是说眼睛没动成像却动了,那么肯定是物体在运动(实际情景: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你不追着 ta 看);(c)中既有 CDS 也有 IMS,即眼睛动了物体成像也动了,那么(此时有个前提是两者运动幅度、方向等参数相一致)大脑就知道了,物体没动,只是眼睛在动(实际情景:一个人在你面前站着,你却不停地跳来跳去)。 上面说的(c)情况也即题主提到的自己在走路、跑步时周围的物体没有晃动感。 (3)接着(2)说一下为什么自己在运动时不会有晕眩等不适感。在(1)中说过,晕眩的产生是因为视觉信号与前庭觉信号不一致,那么此时没有这种不适,也就是说视觉信号与前庭觉信号一致咯。在自己运动的时候,前庭觉肯定是能够检测自身运动的,而视觉系统也能(帮助)”推测“出自身的运动。说视觉系统是(帮助)”推测“出自身运动,是因为它能够检测到的仅仅是视网膜上成像的运动,而由于 CDS 的作用,大脑就得知了真实原因是自己在动。于是,前庭觉与视觉系统一致,则不晕。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