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一辈子的事儿 刘tianyin,爱好和平的潜水员 老人家究竟是瘦点儿还是胖点儿?最近发表在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柳叶刀糖尿病及内分泌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dia/article/PIIS2213-8587(15)00033-9/abstract 挑战了很多人对于“千金难买老来瘦”的信仰。简单来说,就是中年肥胖的人比瘦子和体重身高指数正常的人老来不易患老年痴呆。 这项研究既然已经发表,当然也是经历了严苛的审核过程的。首先它的规模不小,人口样本有接近 200 万人;其次是时长,跟踪年限最长的长达 24 年;最后是数据分析,用了 Poisson Regression(泊松回归;因为 DV 是得没得老年痴呆,小额正数非正态分布),也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协变量,例如吸烟、饮酒等等。 最终结果显示,中年时期身高体重指数<20(偏瘦或者正常)的人,是所有 BMI 分类里面,老来患老年痴呆症风险最高的人群。这些中年时候的瘦子们,比 BMI 在 20 到 25(正常范围)的人群,高出 34% 的患病风险。这个发现还是符合我们的认知范围的,BMI 指数偏低的人群也许在营养上有缺失,而脑子运转是需要能量的。事实上人脑接近 60% 是脂肪构成的,所以 Omega-3 脂肪酸、鱼肝油、DHA 等等保养品常见词汇,的确是有它们的功效的。 好了,让这群科学家自己也惊讶的结果出现了。大家都说太胖不好,之前也有好多研究表明,肥胖,尤其是中段肥胖(量个腰围看看),跟大脑容量相关联。中年时期开始,BMI 越高,大脑“缩水”得越厉害——也是个追踪研究 The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on global brain volume in middle-aged adults: a cross sectional study。但是,柳叶刀的这篇文章的模型结果显示,BMI 越高,老年痴呆症患病风险越小;即便 BMI 超过 40 的中年人(这个感觉肚子上三层看不到脚趾了),15 年后老年痴呆症患病率比 BMI 正常的人还是低 29%。 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有没有?事实上这群科学家也没有给出解释,只是给出了这个 BMI 和老年痴呆患病风险关联的数据分析结果供大家参考 + 思考。 感觉好像丢了一块儿滑手的大肥皂让大伙儿去捡。 捡肥皂里有说是不是还有第三个隐藏的因子。比如你看哈,这里只是用了 BMI 数值,不知道身形,也不知道具体的体重,很多运动员的 BMI 都是超标的,但那时因为肌肉含量高嘛。又或者这项研究的 BMI 数值是中年收集的,很多老年发胖的案例也不少啊,所以中年时候正常的人老年里突然胖了,患其他病的风险高了(痛风、中风、心血管疾病等等),使得原本的生活习惯变了。例如本来可以多走动的,突然不能走了,在家窝着心情变差,运动和情绪(都跟脑部健康息息相关)都跟不上,老年痴呆患病率升高了;而胖子一直胖着,也有定期检查、药物控制,反而心宽体胖,生活没差。再或者,特别特别胖的,等不过 15 年老年痴呆发病,早就嗝屁不在研究范围里了,当初那些 BMI 超 40 还能相对健康活到今日被研究的,本来就是天赋异斌。 好像上述这些可能性都存在。 那我今天午饭到底是多吃两口呢?还是少吃两口呢? 听起来也许陈词滥调到掉牙——均衡。饮食、运动、休息、动脑子、社交圈,还有些基因因素(回去查查家谱,arguably 由不得我们自己)。有一点科学家们倒是都认同的,年龄是老年痴呆症最强的关联,不可避免的年纪越大患病风险越高。我们所能做的努力,无论膳食、运动、教育,都是让这个开始衰退的时间点延后而已。 这里插播给大家推荐个电影,Mr. Holmes,Ian McKellen 扮演的 93 岁的神探也敌不过时间的齿轮,开始健忘。可是他的思维依然敏捷,只是不能像以前一样,快速形成新的记忆。他也不是没有过挣扎,从 Royal Jelly(蜂王浆)到 Prickly Ash(花椒),想尽可能地维持自己敏捷的头脑。可是最终他收获的是人情,反省了自己办过的最后一案,躬身下来,做了回“人”。 最后中午实在想不粗来吃什么,吃鱼吧,没啥坏处 Fish, meat, and risk of dementia: cohort study。 发自知乎专栏「耆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