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畜细菌样本中发现的一种新抗药性基因,与抗生素滥用有怎样的关系? 米调炫枫,生命潦草,我在弯腰 【转载】研究:中国人畜身上发现“新超级细菌” 中国科学家发现新耐药基因,直逼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线 New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 that breaches 'last line of defense' found in China 实际上,文中提到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早就是医疗机构面对的几大主要杀手级细菌之二了。 2014 年 CHINET 监测数据: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高居前两位。 2014 年 CHINET 数据:肠杆菌属产 ESBL(超广谱β- 内酰胺酶)率较高,大肠埃希菌平均达到 55.8%,肺炎 / 产酸克雷伯菌平均达到 29.9%,产 ESBL 意味着对所有的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不含头霉素、与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等)耐药,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药物的耐药性也较不产 ESBL 的菌种高。肠杆菌属耐药情况不容乐观。 上图显示,肠杆菌对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很高,如头霉素类的头孢西丁,达到 91.3%,而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替加环素)等药物被誉为肠杆菌的最后一道防线,最低的美罗培南也有 3.3% 的耐药率,意味着每 1000 位感染肠杆菌的患者当中,至少有 33 位无药可救。 对肠杆菌属的耐药性影响最大的有两类药物:二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以我所在的医院为例,从 2011 年国家整治抗菌药物的应用,目前抗菌药物用量下降了 2/3,手术(I 类切口)预防用药比率下降了 70%,但是二三代头孢菌素仍然是主力,该类药物治疗社区获得的肺部、泌尿道等感染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大量使用也会造成产 ESBL 的肠杆菌的上升。喹诺酮就更不用说,我们这用量不大,不过一些社区机构,包括农业上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喹诺酮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耐药,并且其本身毒性也不小。 再说回多粘菌素,文中提到的产“mcr-1”基因的肠杆菌属,对多粘菌素是耐药的,多粘菌素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另一种临床主要杀手细菌,在 2014 年 CHINET 紧随大肠埃希和肺克之后,其耐药性一般较肠杆菌更为严重)的最后一道防线,除此之外,它还有一项特点: 那就是,其全身作用(口服、静脉)制剂,在中国大陆是禁止临床使用的(曾经使用过,但后来被退出市场了),也就是说,人用不上,只有软膏剂可供应用,但临床也基本不用。极个别的病例需要使用的,要专门从香港等地少量进口,而且,基本只针对 privileged persons。但是,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就不好说了,文章中专门提到,提议禁止多粘菌素在农业中的使用。 文中提到,中国是黏菌素的重度生产国和使用国,并且是全球抗菌药物日益增长需求的主要驱动国,每年使用量超过 13000 吨,并且还在以 4.75% 的速度增长。 中国并非唯一在农业中应用多粘菌素的国家,其他一些国家,包括欧洲,也在农业中使用多粘菌素。 小标题的题目叫做“限制或禁止多粘菌素在农业中的使用”。 限制抗菌药物,不仅仅是医疗机构的责任。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