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只知道《我是歌手》《快乐大本营》这些节目好玩,猜猜看要用到多少器材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1-28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室内综艺节目需要哪些设备才能进行录制?

    [​IMG] 齐瑞,职业音乐制作人

    这种晚会式舞台综艺,设备也是以演播室设备为中心,进行扩展。

    我列举一下:

    一、演播室灯光,演播室有光才有一切,这必须写在前面,包括:

    基础类光源:Par 灯、聚光灯等;

    效果光:图案灯 Spot、染色灯 wash

    辅助灯光:各种日常灯光,辅助照明用。

    调光台:控制灯光颜色、照度、方向等等。

    一般有追求的导演会与灯光部分设计灯光效果,但上述综艺节目,基本上也都已电视台招牌的大白光为主……

    二、演播室视频系统:

    1. 摄像机:

    被 Sony/Panasonic 垄断了的所谓广播级,质量还行,但价格更高级……这部分机器的质素还算不错,白平衡准确、暗部表现比较干净,光圈和焦距可以无级变换、镜头质素都不错,精细手动变焦、聚焦系统,还有质量很好的 LED 寻像器,其他还有对讲系统、遮光板等。

    以摄像机为中心,还需要附件如:脚架、摇臂系统、轨道、视频线等,还有微波收发器可以实现无线收发,这个一般对机动性要求很高的节目使用。

    现在的演播室的摄像机都是数字高清 1080p,原始信号确实不错,但经过播出系统,损失就很大了,现在电视制作和电视机都已经具备了 1080p,16:9,播出系统升级还是太慢了。

    摄像机视频信号发给视频制作区,高清系统使用光缆传输,一根光缆实现了视频信号、对讲音频等的双向信号传输,摄像可以跟导播对话,也可以在寻像器中看到切出的视频信号,很方便,但光纤还是娇气了一点。

    演播室舞台节目一般至少 3-5 个固定机位,舞台附近 1-3 台游动机位,摇臂机位也是必需的,还有轨道等,机位主要由导演设计,但也需要视频系统的支持。

    2. 视频技术设备:

    这部分设备在导播室或附近,有些时候为了兼顾多个演播室使用,或者为了户外活动的录制,这部分可以集成在改装车体上,成了移动制作、导播车。

    切换台:大家对电视制作除了摄像机,第二注意到的就是切换台了——镜头特写推动混合杆,推上去的那一刹那——节目开始,这也是导播全盘控制节目制作的地方。这部分的原理超级简单,就是将信号源输入给切换台,导播在台子上用按钮选取理想的信号源播出/录制下来而已,那个印象中镜头特写的混合杆是用来叠画两路信号用的。切换台的高阶操作还有分割画面、画中画、划象、上字幕等等。由于本朝电视特点,为避免风险,这种特效一般不在切换台制作,导播就主要负责切画面。虽然道理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要时刻选择 10 多路信号,时刻注意切换的时机和节奏,也并不简单,所以有时候切换要分 2 级,副导播负责一部分信号,导播负责最后的切出。干这行尤其直播时承受巨大的压力,每次导播出错都连坐一大批人,所以导播的胆量会越来越小,业务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提升。

    CCU:演播室系统的摄像要随时准备取景、对焦,无法兼顾其他如调白、调黑、调光圈等,这部分工作是由其他技术人员在 CCU,也就是 Camera Control Unit 来完成,这部分设备一般都在视频制作区,技术人员可以方便地参考示波器等辅助工具来进行精确调整。

    录像机:演播室摄像机一般不是摄录一体的,也就相当于一个高级的摄像头,而经过切换的摄像的信号、或者事先准备好的视频素材(请看 VCR),都是由高清录像机存储在可擦写的磁带或者蓝光盘上的,磁带或蓝光盘的数字视频码率可以达到 50Mbps,对于长时间、大数据量的读写,目前还是磁带稳定性最高,也因为广电系统一直以来都是使用磁带,形成了行业习惯。

    字幕/包装系统:演播室直播节目中会出现各种字幕、片头、片尾,这些都是由专人先制作完成,现场按节目的进度一行一行的“拍”上去的。而题主所述的综艺节目一般都是后期加字幕,这个就从容很多了。

    信号变换、矩阵、跳线板等:除了摄像机信号,电视节目还可以用到各种格式、形式的信号源,如卫星外来信号、模拟信号、标清信号等,尤其是高清/标清过渡期,高标清信号的变换是个大问题,还有视频和声音的分离/合并(称为加嵌/解嵌),对于数码的视频格式来说,无非是一个“算”字,但在电视制作过程中,是不允许格式工厂慢慢运算的,所以就有了负责相应专门运算的板卡来实现这一功能。同样,对于设备庞杂的导播间,有时是因为特殊情况/排除故障/临时应急,需要连接任意两台设备,这时如果人为去机器后面拿一根根线连接,是太不经济、不方便的,所以就有了跳线设备,将所有设备输入输出端接在一个矩阵设备上,根据需要,随时可以改变线路的连接,这种矩阵是需要运算的,其实也是一台工业电脑。相对简单的有跳线板,通过插拔跳线来改变线路连接。

    对讲系统:也是一整套设备,每个工作区都有一台对讲系统的终端,各工种可以实现相互对讲,而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基本上是导播在讲其他人在听,这时听到其他人说话,基本上这哥们肯定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设备歇菜了。

    其他辅助视频设备:体育比赛中必须的慢动作回放系统,基本上 EVS 这家公司一家独大,其实核心还是一台电脑……

    三、音频系统:

    音频有两套系统,一部分收集并调整现场声音,并回放给现场观众,类似于较传统的扩声;另一套系统在导播附近,负责调整电视节目所需音响,并做精细调整。

    两套系统可以分开互相连接,也可以在一起同时运作,但基本上两套调音台和两套人马是必须的。

    现场扩声部分需要各种话筒,按形式分:手持/立杆/胸麦/耳麦等;按连接方式:有线/无线;按原理:动圈/电容等;还有从天花板吊下收观众席音响的话筒。有些现场需要乐器的,也要一一准备 DI 及连线。

    话筒连接到调音台,这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接着送给各种效果器(这我就不一一细表了),接功放,接着送给现场音像出声。

    这部分音响的工作是保证按时给出需要的声音,类似导播的工作,道理简单,但实际工作中也有很多意外。拾音是第一步的,使用话筒的人不会注意拾音效果,音频的工作人员必须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对离话筒八丈远的,第一时间把电平推大;对于芒果台这种主持人多的,加上嘉宾,同时要控制 7、8 个话筒的推子,也是有难度的。无线话筒出的问题更多,以前话筒设计没有考虑到,很多主持人上台前不断抠开关,真上台了,他正好把话筒给关了,大家都玩完……而且无线话筒时刻要注意电池电量,否则录制时主持人说半截没声音音频就抓瞎了。还有话筒和音像会因为循环放大而自激,不过这在长期使用的演播室一般不太常见,大家都有经验和专门的设备来防止这个问题。

    电视制作部分的调音,也是声音的导播的工作,负责配合导播切出的画面播出相应的声音:去现场——放音效——放 VCR——观众鼓掌声等等。

    四、舞美:

    抛去布景不讲,现在电视还有一大元素就是 LED,2012 春晚央视的 LED 立方体已经把这东西用到一个新标准了。普通演播室节目的 LED 主要是放背景 VCR 和效果视频,这些需要专人制作,并在现场合适的时间配合导播播出。

    五、后期:

    离题稍有点远了,题主所述芒果台的两大综艺节目,都是录播,所以很多情况下工作没有我上述那么严苛,但上述设备都是必需的。对于录制节目,现场完成,还有一部分需要后期制作,包括:

    非编:这点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设备核心也就是电脑和高清视频编码卡,加上高清录像机用于上载/下载视频,监视器随时看看效果,还有各台集中采购的各家厂商的非编软件:AVID/Apple/大洋/索贝等等。

    特效/包装:主要是节目中各种 3D 动画、字幕设计结合视频,以及片头片尾等的特效。

    配音:部分环节的解说或其他需要配音的地方……

    调色:这次《我是歌手》是正经调过色的,虽然看起来只动过饱和度,但这也算是一大进步。

    六、总结

    看着电视需要这么多人力物力,就决定了电视是个遗憾的艺术,尤其是我国的电视体制下。因为环节众多,每个部门都能出错而影响全局,并且大家的艺术修养与业务水平都是相当的不整齐,所以咱们自产的电视节目质量是不太可以高的。而只要是质量高的节目,一定是体制外团队参与并主创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电视节目的设备、技术都是个 Pi,关键的还是想法创意和内容,镜头里面表演好看,谁管你是不是高清?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