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各国人类的诞生、长大、衰老、死亡,都在这些照片里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1-30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往年曾展出过哪些摄影展?

    [​IMG] 了不起的苏小姐,《布林客》主编(公众号:blinkzine) 独立策展人

    总而言之,MoMA 对于摄影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的成型,尤其是对于现当代艺术的走向和流派的规范是很重要的。MoMA 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世界性的专业权威意义,它既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展览机构,也是一个学术主体和文化价值决策体系,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它比古根汉的史学意义要大。

    不废话了,就抛砖引玉,来讲一个我马上想起来摄影展,一个在艺术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摄影展。

    [​IMG]

    Edward Steichen 担任策展人的大展:“The Family of Man, 1955”

    介绍这个摄影展就不得不说说他的策展人——Edward Steichen(爱德华·史泰钦)是卢森堡人,两岁时随父母到了美国。16 岁时开始从事摄影艺术的追求和创造。他 1879 年出生,1973 年去世,非常长寿。他本人就是摄影大师,摄影生涯长达 78 年,其中跨过了一个世纪,见多识广,被誉为美国的摄影巨人,还有人说,他的一生就显示了一部 20 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史。

    活了 94 年的爱德华一生经历丰富,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热爱摄影,必然艺术所涉猎的范围博大而精深。他不仅在创作题材上包括了“人像”、“静物”、“风景”、“社会新闻”、“生活”、“广告”、“集锦”等许多方面,而且在创作上更是把“画意派”、“纯摄影派”和“纪实派”以至“抽象构成派”等家之长汇于一身。用爱德华史泰钦自己的话说是:“每隔十年,人就应该鞭策自己,好使自我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1963 年前美国总统肯尼迪为史泰钦颁发了“自由勋章”,褒奖他一生在摄影艺术上的成就与贡献。

    [​IMG]

    爱德华在一战时就是航空摄影师,他的技术和审美为后来的空中摄影打下基础,而据诗人桑德贝尔格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爱德华已经 63 岁了,但他仍然自愿去参加军队。他在太平洋前线领导了四千多名军事摄影记者,是新闻摄影史上的“将军”式的人物。

    于是,二战结束后,他以摄影方面的丰富阅历和艺术成就,担任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摄影部主任,在他担任摄影部负责人的 15 年里,他先后为美国及全世界的摄影家们,举办了近五十次具有影响的展览会。

    而 1955 年,他策划举办的“The Family of Man” (MoMA Exh. #569, January 24-May 8, 1955),翻译为《人类大家庭》则是他职业生涯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人类大家庭》是一个轰动世界的,久负盛名的摄影艺术展览。这个展览在纽约一推出就产生了轰动的效应,于是在纽约的展览结束后,《人类大家庭》巡回到了世界上的其他 37 个国家和地区,在 6 个大洲巡回展览,历时 8 年。

    这场展览并非一个或者一群著名现当代艺术家的展览,而是爱德华从全世界征集的约二百万张照片中,选出了 273 位男女摄影者的 503 张摄影作品展出,很多参展人就是一般的摄影爱好者,当然也包括尤金·史密斯《走向天堂花园之路》这种名家。但是,这种广撒网,向群众征集影像的行为在那时对于 MoMA 这个级别的美术馆来说还是不多见,这让我想起来前几年一个纪录片,叫做《一天》 / One Day,也是导演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征集他们一天中的行为录像,然后集结成了一个关于“人类”生活的样子。

    [​IMG]

    同样的,《人类大家庭》是一个以“人”为中心,表现人类怎样生活在世界大家庭中,从一个婴儿的诞生、长大、成熟、直到衰老以至死亡的过程。照片中包括了不同民族和国籍的人民的生活,目的在于增强人类的相互认识和了解。这个摄影展览不仅传播了爱德华史泰钦的“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同时也证明了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记录/表达语言,是一种最通俗易懂的世界性的语言符号,摄影也是最富于人类真情实感的艺术。

    而在二战结束后的心理和文化背景下,这种摄影展传达出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也顺应了人们的观看需要。从日常的生活图景中看到各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们是如何将“人”这个主体和“文化/生活”这个行为相结合的,人们从简单通俗的语言中读出了生活的相通,生命的美好。

    [​IMG]

    虽然,我没有亲身去参观过这个展览,但是从后来的图片记录看来,这个展览除了对于主题的把握,在具体的展览布置上也是别出心裁。

    从很多图片上都可以看到,《人类大家庭》一反已有的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规则,并没有把大小统一,裱在画框里的照片在白色的墙壁上一一排开,而是保留了照片各自的特色,照片大小差别很大,有的像明信片一样,有的则是一整面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张照片:一对夫妻坐在椅子上,欣赏一张和墙面一样大小的黑白照片,而照片内容是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夫妻俩像在海滩晒太阳般的慵懒和照片内容的结合很有意思。

    照片的大小不一,有的更适合一个人凑近了仔细观看,就像读一个私人日记,有的照片则更适合群体观看,一起观摩一张盛大的活动,这种目光和空间的分配也表现了策展人对于摄影艺术的功能意义的考虑。

    同时,照片的排列也是千姿百态,有的在墙角,有的则全挂在空中,大大小小的照片有时会将观者包围,有时这种形式又会让人想起宣传栏,观者的眼睛随着照片起起伏伏,一会儿抬头一会儿凑近,很有意思。

    [​IMG]

    [​IMG]

    而如上图这样的把一群人的肖像以这种巨大的笔墨篇幅拿来展出,还是体现了策展人对于“人类”这个主体的回顾和强调。继而更加体现出了《人类大家庭》这个摄影展的“人文主义”出发点。

    人文主义摄影与二战之后从它的边缘衍生出的人道主义摄影有所不同。人文主义摄影认为世界还是光明的,摄影用于揭示黑暗与灾难,可以让世界重获美好。它所揭示的苦难还处于世界的体系中,仿佛与世界还有一个理性的景深与关系。而人道主义摄影则让苦难独立出来,仿佛从世界之中游离,世界作为它的背景失焦了,因而苦难与世界失去了关联。从摄影的立场来说,人文主义摄影是行动者,用摄影来介入社会;而人道主义摄影是旁观者,用摄影来观看社会,它会付出同情,但不介入。

    [​IMG]

    《人类大家庭》展览尽管影响巨大,但也受到一些学术界的质疑。

    爱德华斯泰肯的策展思路突出且只关注人类生活的表象,使得“摄影”行为成为了一个简单的,失去深度批判意义的概念图解,在一些批评家眼里,尽管这个展览可以作为人文主义摄影的专集,但同时也突出表现了它自身的矛盾。

    由于参加这次展览的摄影作品均来自于马格南的大项目之一:《女性家庭杂志》(Ladies’ Home Journal)的一个专栏活动,因此,作为一个杂志的专栏编辑来选择摄影作品,这样的社会学方面的归纳是有意义的,但毕竟要符合一个杂志的主旨和价值;但作为一个摄影艺术展览,并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只是简单地把人类生活的行为记录图像就提升到了“人类大家庭”这个高度,却在展览核心深处没有给予具有社会意义的思想阐释与结构性呈现,反而利用了一些“感伤”的情绪来掩盖展览的叙事力度与批判深度的缺乏,决定了这一展览是表层的,内质上是贫血的。

    [​IMG]

    (正在选择参展照片的爱德华老爷爷,是不是有中国美术生艺考现场点兵点将的感觉)

    正如格里·巴杰在《摄影的精神》一书里指出:“这次展出实际上是人文主义实证论价值的形象表现,提出希望而不是绝望,维护人类的尊严,然而却否定了其他。在它对政治的否定以及过度的糖衣下面,真正的信息却是隐而不露的。”

    但是,尽管如此,《人类大家庭》仍是一次伟大的展览,它是人文主义新闻摄影方面范围广度最大的专辑,从生活的点滴记录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到结婚,到战争,到死亡的各个方面,同时在当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摄影艺术的传播,并把摄影术和其社会功能,(photography as a social practice)这方面的影响力,在这两点上此展功不可没。

    [​IMG]

    希望你们觉得有用。

    欢迎从知乎转发链接去微博/微信。

    但如果要转载去《知乎日报》以外的其他媒体平台,请事前私信联系我。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