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娘娘的新剧都看了吗?字儿都会认了吗?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2-02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芈」、「羋」、「⺸」三个字都读 mǐ,有区别吗?

    [​IMG] 趙瑾昀,楚有頑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IMG]

    我估计题主的问题应该是这样的:

    [​IMG]

    其中第三个字 unicode 编码为 U+2634B,位于表意文字补充平面(Supplementary Ideographic Plane),知乎数据库系统不支持,会吞字符,见 @梁海 的这篇回答 为什么知乎不支持 non-BMP 的汉字? - 梁海的回答

    为了后文的行文方便,我暂时把 U+2634B 用 位于 CJK Radicals Supplement 的「」(U+2EB8)代替。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囿于技术条件落后的权宜之计,并非我推荐的做法。

    以下进入正题。

    题主分析得没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芈羋⺸」三个字的意思和用法上的确没差别。下面笔者简单分析一下这三个字的前世今生。

    「⺸」字,其实是「羊」小篆的隶定写法,「羊」小篆作:

    [​IMG]

    古人在「隶定」这个字的时候,为了让「羊」字与「舊」、「雚」、「蔑」等字头部的「旧字形写法」保持一致,都写成了「卝」形,如下图:

    [​IMG]

    而「芈羋」二字,实际上是在「⺸」(羊)字上加一小竖笔形成的,差别仅在于「芈」中的「竖笔」与「⺸」粘连在一起,是大陆方面使用的「规范字」;而「羋」中的「竖笔」与「⺸」分开,是台湾方面使用的「标准字」。(或许你可以狭隘地将它们理解为「简繁」关系),以下我为了行文方便只用「羋」字(其实也完全涵盖了「芈」)。

    「羋」在有些字书(如《五经文字》、《宋本玉篇》)省略中间的一竖作「⺸」(见下图《宋本玉篇》),此时「羊」仍旧作「羊」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芈羋⺸」三个字的意思和用法上的确没差别。」

    [​IMG]

    「羋」表示「羊叫」,今天加「口」旁作「咩」。它的古文字构形与表示「牛叫」的「牟」(今天加「口」旁作「哞」)十分相似。

    《说文》:羋,羊鳴也。从羊,象聲气上出。與牟同意。
    《说文》:牟,牛鳴也。从牛,象其聲气从口出。​

    [​IMG]

    「羋」与「牟」中「羊」、「牛」之外的部分,正是象呼吸时气息游走的样子。

    此外,金文中还有这样一个字的构形与「羋」与「牟」的构字特点十分相似,见《金文编》777 号字:

    [​IMG]

    容庚先生释字谨慎,该字他直接依形隶定作「⿰虎乙」。另还有郭沫若等学者将这个「乙」形部件视为水形而隶定作「淲」。然而西周金文中的水形都是作数点的,尚未发现如「攸」中一样直接写成一笔的字形,所以这种看法其实是值得商榷的。

    后来张世超等先生将该字视为「唬」初文,并与「羋」与「牟」联系在一起。这个「乙」形部件都在「虎」的口部附近出现,视为「气息」倒是很妥帖。

    再后来,林澐先生通过对比秦印文字中的「虒」(见下图),将《金文编》中的该字直接改释为「虒」(多出的「⺁」形即为虎啸的气息符号),将这个古文字字形与今文字系联到了一起,从字形演进上来看比起诸家所释更上一层楼。

    [​IMG]

    事实上「啼」的小篆写法「嗁」,就应当是表示虎啸的「虒」的孳乳字。

    另外在现代汉字的常用字中,「遞」(规范字作「递」)中的「虒」作为声旁使用。

    关于「虒」字的考释经过,笔者主要参考自 【你可能不知道的古文字新知 1.5】虒

    关于「羋」姓。

    「羋」姓是楚国祖先的族姓。

    《通志》:「羋,楚姓也。陸終之子季連之後也。陸終娶鬼方之女,生六子。六曰季連,是爲羋姓。周文王時,季連苗裔鬻熊,爲文王師。至成王,擧文王勞臣,封其裔子於丹陽,是爲楚國。漢初,楚懷王孫羋心,項羽封爲楚懷王,後爲義帝。」​

    出土文献中楚国族姓一律作「嬭」姓(如《楚王鐘》),「羋」应是秦汉学者的通假。(类似的还有「燕国」的「燕」在出土文献中作「郾」)

    关于「羋」的读音。

    中古反切:綿婢反。

    中古音韵地位:声母,明母 m。韵部,支韵 A 类 ie。声调,上声。

    按潘悟云拟音是 miɛ(上声)。

    这个中古读音演变到现代北京音,是 mǐ。

    因此对于中古人来说,「羋」(miɛ)就是表示羊叫声的拟声词。

    现代的「咩」是 miē[miɛ],相当于是白读存古。

    现代人用其后起字「咩」以及存古的白读音 miē[miɛ];而「羋」本身成了只存在于字典的「死字」,所以现代的各类字典都使用了「羋」中古韵书记载的反切的推导文读音——mǐ。

    本文在午休期间仓促写就,因此条理有些混乱,兹总结如下:

    1. 「⺸」即「羊」字,在有些古籍中又被视作「羋」。
    2. 「芈」、「羋」仅有细微的字形差别(短竖笔与下面的「⺸」粘连与否),大陆地区用前者,台湾地区用后者。
    3. 「羋」「牟」「虒」古文字构形相似,在「羊」「牛」「虎」的基础上加入「象呼吸时气息游走」的指事符号,表达「羊鸣」「牛鸣」「虎號」的构字意图。接着又演变成今天的「咩」「哞」「嗁」(啼)。
    4. 「羋」姓历史悠久,是楚国祖先的族姓。传世文献作「羋」,出土文献作「嬭」。
    5. 「羋」在中古的读音中即为[miɛ],是羊叫声的拟声词。在现代,这个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由「咩」承担,「羋」基本只保留作为姓氏的用法。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