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心理学实验在跨文化研究中得到有趣结果的案例? 小隐于小林,早已放弃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说几个略跑题的小实验吧…… 首先是视知觉上的文化差异。 人们在观看相同的图片时会知觉到不同的东西,很大程度是受到所处文化的影响。 比如这张挺有名的图片: 你第一眼看到的是鸭子还是兔子?网上的解释是女人看到兔子男人看到鸭子, 另一种更靠谱的解释是,这取决于你所在的文化的阅读方向。 如果你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往右,就更容易第一眼看到鸭子, 如果是从右往左(比如阿拉伯人和台湾人),就容易看到兔子。 嗯其实这些就是认知上的差异,也可以用文化差异来解释吧…… 之前几个回答里提到的一个实验显示,东方人对背景变化更敏感,而西方人更关注前景中的主体。关于这一点也并不是绝对的。心理学家彭凯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调查美国空军和日本空军对于雷达上变化的反应差异,结果发现两国飞行员的反应速度并没有多少差别。也就是说,这种不同文化下的人对于背景和前景注意的差异是可以通过训练消除的~ 此外,深度知觉和空间知觉也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心理学家 William Hudson 找了两群小学生,一群是英国小学生,一群是来自赞比亚农村,没有受过西方文化教育的小孩子。给他们一堆小棍子和橡皮泥,让他们照着下图拼一个“模型”: 结果英国小学生拼出来的大多是一个立体的残缺正方体,而没受过西方教育的赞比亚小孩拼出来的是一个平面上的图形。 接下来他又找了一群赞比亚小学生,给他们看另一幅图三秒钟,然后让他们把这张图画出来: 这是一个很显然的不可能存在的立体图形,而实验结果是,具有深度知觉的小学生花了更长的时间才画出这个不科学的图形,而不具有深度知觉和空间知觉的小学生分分钟就画出来了! 上面两个试验中,由于这两群小孩子所处的文化,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他们的空间知觉能力也有很大不同。那些没有学习过平面和立体的概念的赞比亚小学生,被称为 2D-Viewers,而英国的小学生则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属于 3D-Viewers。 3D-Viewers 因为懂得立体的概念,能够在脑补中自由把一些线条的组合转化成立体图形,导致他们会把第一个图知觉为一个立方体;面对第二张图却因为总是脑补成立体的而无法画出来。 在思维方面,也有关于概念归类方式的文化差异。 给中国被试和美国被试分别看三个事物:牛,草和鸡,问他们哪个事物应该和牛归在一组。 结果显示中国被试倾向于选择草,而美国被试倾向于选择鸡。 这是因为事物之间可以有两种归类方式:相关关系或者从属关系。 强调整体性知觉风格的人,通常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来进行归类,因此很容易把牛和草归成一类,因为牛要吃草,属于从属关系。强调分析性知觉风格的人,相对而言愿意根据事物之间的逻辑从属关系来进行归类,而把牛和小鸡归在一类,因为他们都是动物,不同的知觉风格会影响概念形成归类方式。 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知觉风格偏向于整体性,美国人的知觉风格偏向于分析性。 再比如向被试提问:下面三个事物中哪两个关系更密切: 猴子 - 香蕉 - 熊猫 老师 - 医生 - 作业 中国被试倾向于把猴子和香蕉,老师和作业归到一类, 而美国被试倾向于把猴子熊猫,老师医生归到一类,也是同样的道理。 下面这个实验也可以说明上述的结论: 彭凯平和 Morris 在全球各地用这张图片询问被试,询问的问题是: 最下方的花朵应该属于 A 组还是 B 组? 调查的结果是,大多数亚洲人认为最下方的花朵属于 A 组,而欧美人倾向于选择 B。 观察一下可以发现,最下方的花和 B 组的所有花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茎都很黑很粗? 而 A 组的花和最下方的花并没有完全一致的共同点,但在形状上显得较为相似。 简单来说,选择 A 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很像所以是一种花”, 选择 B 则是因为“它们有一样的茎肯定是一种花”。 这也正是东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 东方人喜欢依据关系和相似来归类,而西方人喜欢按照范畴和逻辑来归类。 最后,不同文化下人们对社会行为的归因有所不同。 我老板的老板彭凯平的卡通鱼群实验,以鱼群为启动刺激,探讨不同文化下人们归因倾向的变化。 彭凯平和 Morris 制作了鱼以各种方式游动的动画,每种游动都是一条鱼以一种方式游动,而一群鱼以另一种方式游动,要求被试对这些鱼的行为作出解释。 结果显示,中国受试者倾向于认为鱼的行为是由外部因素产生的,美国受试者则倾向于认为鱼的行为是由内部因素产生的。 比如右上角和左下角这张两图,其实是一样的,但中国被试倾向于认为鱼群抛弃了蓝色的鱼(外部因素)(如右上);而美国被试倾向于认为蓝色的鱼在加入鱼群(内部因素)(如左下)。 左上和右下也是同理,中国人认为是鱼群在跟随蓝鱼,而美国人认为是蓝鱼离开了鱼群。 结果显示,美国人更看重个人心理品质,倾向于内部归因,而中国人看重环境影响,即外部归因。 这一实验还有后续的部分,发现文化启动同样能够影响我们的判断。 华人心理学家赵志裕和康莹仪夫妇向香港大学的学生呈现与上述卡通鱼相似的图片,但在此之前,先给被试呈现与东方或西方文化强烈相关的图片。 比如中国文化符号:长城、孙悟空、毛泽东;或者西方文化符号:自由女神像、美元、华尔街。 实验结果是,如果启动中国的文化符号,人们的反映更多的倾向于中国式的反应方式,体现出更多的团体主义的归因倾向,如果启动了美国的文化符号,被试更多地采用与美国人相似的归因方式,关注个体鱼对其他鱼的影响作用。 还有另外一个支持上述结论的实验: 1991 年发生的一名叫卢刚的中国学生在美国杀人的事件,开枪打死了自己的同学、导师和副校长。 彭凯平和 Morris 发现中国媒体报道时倾向于强调卢刚的生活环境因素,而美国媒体报道时重点则在卢刚的个人特质上。当然,这有可能是因为卢刚是中国人所以中国媒体为他辩解。 然而在同一年,密歇根的一位邮局工作人员 Thomas McIlvane 因为找不到工作射杀了原来的上司同事和路人。心理学家发现在这次事件后,媒体的报道倾向依然和上次事件一样,美国记者关注于 McIlvane 的个人气质,从他过去的行为中推断的态度和特质,而中国记者则强调影响 McIlvane 杀人行为的情境因素。 随后,彭凯平和 Morris 找了一批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让他们解释这两次杀人事件,并让被试判断:如果环境不同,即这两个凶手生活状况都有所改善,凶杀案是否还会发生?中国被试认为很可能不会发生,而美国被试认为无论环境如何都必然会发生。 实验的结果支持了这一说法:不同文化下的人有不同的归因模式。即不管凶手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中国被试都倾向于背景性的解释,而美国被试倾向于特质性解释。 大致就是上面这些了…… 说句题外话,跨文化心理学在不同的国家复制实验确实会有一些很有趣的结果,但是有一些实验在没有操控变量的情况下,把差异全都用文化的因素进行解释,其实很容易强化人们的偏见。上述的实验结果也并不能代表每一个人的特质,只能做一种概括性的总结吧。 想起来政治学老师曾经说过自己特别讨厌政治文化这个词,因为用文化这个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同一政治制度下的结果差异其实等于啥都没说…… 欢迎补充指教,有疏漏请轻喷 _(;3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