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总是倾向合理化自身的行为? 知乎用户 这是社会心理学下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们总是会尝试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这其实是为了让自身态度和自身行为保持一个一致性。接下来尝试介绍一下 Consistency Theories 好了,不过我只能做一些很简略的概括性的介绍(说不定还有些错误敬请指正),想深入了解的请各位阅读相关书籍获取更全面的认识。 Balance Theory - Fritz Heider (1958) 最早的认知一致性理论。→ 这个实际上更多讨论的是态度方面的一致性,并没有直接回答本问题,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跳过。 Balance Theory 其实又叫 P-O-X Theory。P=Person, O=Others, T=Things. Heider 想用这个理论来解释解释什么时候人们的态度是具有一致性的,是平衡的。 我们首先来谈谈平衡的状态。当我们喜欢的人正好喜欢着我们喜欢的事物的时候,是一种很符合逻辑的平衡状态,态度保持了一致性。平衡状态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 这里可以把加号理解为喜欢,把减号理解为讨厌。当我们讨厌的人正好讨厌着我们喜欢的事物的时候,这里同样达成了一种平衡的状态。 同理,当我们喜欢的人讨厌着我们讨厌着的事物,我们讨厌着的人喜欢着我们讨厌着的事物,都达成了平衡的状态。 在 Heider 的三角形中,当同时出现三个 + 号,或者有两个 - 号之时,态度保持了一致性,达成了一种平衡的状态。 而第二个三角形,则描绘了一个不平衡的状态,这时候我们讨厌的人竟然和我们喜欢着一样的东西!这实在是太可怕了!同理,当我们喜欢的人喜欢着我们讨厌事物之时、讨厌着我们喜欢事物之时,也是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在这个三角形中,出现两个 + 号一个 - 号之时,或者说两个正相关,一个负相关之时,这是一个不平衡的状态。 这个最早出现的关于态度相关性的理论其实受到了不少批评,譬如是在是太简单了,实际生活远远复杂于此;譬如忽略了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重要性不一,有时候更看重这个,有些人更看重那个。 Cognitive Dissonance 认知失调 - Festinger 总算说到大名鼎鼎的 cognitive dissonance 理论了。 什么是认知 Cognition 了?其实这是个很大的概念,包括任何的知识、看法、信仰以及行为。而 Cognitive Dissonance 则是指一个人认知之间的不一致。 当这样认知上的不一致(尤其是当人的看法和其行为不一致)时,人会感受到压力,这样的压力会促使人去减缓这样的不一致。这里的压力大小会取决于认知不一致的幅度大小,以及认知本身的重要性。 这时候我们有几方式来缓解压力、减缓认知上的不一致。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典型的认知失调小例子——老 Z 好烟,他不是不知道抽烟对身体不好,但他还是想抽烟。他的内心也在挣扎(认知上的不一致令他充满了压力),然后他终于—— 1. 改变自己的认知——抽烟让我保持活力,这说明抽烟对身体好。 2. 增加认知——是的,抽烟不好,但是我们没有办法避免所有的危险;抽烟可以让我看起来很酷炫(并不)。 3. 减轻认知的重要性——对身体好不好这一点压根不 重 要 嘛 4. 批评自己未选择的选项——不抽烟的话我那些宝贝烟不都浪费了么,那多糟糕。 5. 交流——和其他好烟的伙伴们一交流,从其他人那儿获得支持 6. 压抑想法——啥?抽烟对身体不好?咦你在说什么我听不懂? 请大家万万不要模仿这个例子。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老 Z 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合理化自身的行为,缓解了因为认知不一致带来的压力,过上了无所畏惧的日子。 除了以上六种之外,还有两种减缓的方式: 7. 改变自身行为 8. 过度合理化(Over justification)——相信这个行为的发生完全是因为利益(reward)使然,并不是出于自身的态度选择。 >>> 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我们的行为决定了我们的态度。 >>> 相较于根据我们的态度行动,我们更容易为了自己的行为找理由而转变、而发现自己的态度。 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我们做决定的时候。当我们做出了决定后,我们会更支持我们已经做出来的选择 (post-decision cognitive dissonance)。我们也会更主动地去寻找或者更注意那些支持我们选择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可以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selective exposure)。这同样也是在合理化我们已经做出来的行为。 实际上,在态度 Attitude 的 4 个作用当中,有一项就叫做 Ego-defense,来保护我们自己对于自我的认知(protect our self image)。如果一直生活在行为和态度的不平衡之中,人们将要承受太大的压力甚至是痛苦,因此我们通过转变自己的态度将自身行为合理化,更像是一个人在精神方面保护自我的机制吧。 谢谢阅读:) Source 是看到这个题目后翻箱倒柜找出来的社会心理学笔记和传播学笔记。也只是一些皮毛,抛砖引玉,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