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扎克伯格的超级雄心:避税?太瞧不起人了吧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2-26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IMG] talich

    Zuckerberg 的雄心

    Facebook 创始人 Mark Zuckerberg 捐钱做慈善的事,关注的人很多。很多人不明白他为什么选了 LLC(有限责任公司)而非传统基金会,其实很多媒体对这个问题的分析都已经很好了。不过我看了中英文的讨论,觉得大部分都过于就事论事,缺少更广义的背景。所以在介绍这些分析之前,有必要梳理一下背景知识。

    首先是我在知乎上的一个答案: 《生死关头,如何面对「做公益」的困境?》。

    现代慈善公益和传统 charity 的区别,安德鲁·卡耐基说得非常好。他说,charity 是个人对个人的施舍,是不计回报的、一次性的,是小业主在做零售。而现代慈善,是团体/政府组织的,对一类社会群体系统性的扶助,是大制造商在做批发。
    卡耐基这么说,是借了他自己的经历来打比方。他作为钢铁巨头,是大工业的成功。大工业不是简单把厂子做大,而是要通过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科学管理,让整个生产过程发生本质改变: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这些方子能让工业进步,也能用来让社会进步。
    所以当卡耐基说现代公益是做批发时,他的意思就是现代公益团体关注的对象不是一个个单独的、处于困境中的人,而是人背后的潜在社会问题。所谓批发,就是用解 决复杂工业生产的态度和方法,利用公益组织相对充足、稳定和长久的资源,直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不是头痛医头地解决几个病人,而是去挖病因、分析病理、消病根。
    这样的公益的必然目的,是通过一点点的实践和实验,实现社会体制的深层次改变。它最终不可能是单向的、施舍式的,而是双向的,要求受众,乃至整个社会都要作出相应改变的一个改革。​

    比如说我们看以卡耐基为首建立的各种开放式基金会。这在当年可是一件创举。因为之前的捐赠都有特定目标,由专人完成后,使命即告结束,剩下的钱留给继承人。

    而卡耐基这样的开放式基金是没有特定目标的。套用 1913 年成立的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宪章,其目的是「提升全世界全人类的福祉」:

    To promote the well-being of mankind throughout the world​

    口气好大是吧?这也就让整个基金会的运作思维不得不改变:从实现一个具体的目标,转向一个无终点的目的,这就好像赚钱,终点是哪里?更多的钱。

    这就会让基金会像公司一样运转。这些基金会设立时,也确实借鉴了公司的运作方式,比如有董事会,有专门负责具体事务的经理等等。

    你可能要说,这种改变世界的话就是给自己贴个金,做个口号,把自己打扮得好看一点。或许吧。

    「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和我们改变世界?」

    The Ferenstein Wire 的一篇文章,讲的是硅谷人的政治理念,虽然还没写完,但里面的图表已经很有看头。并不意外的是,硅谷人在医保与环保上更多支持民主党,同时,在工会与自由贸易上更接近自由意志主义支持者(Libertarian)。

    在为什么这些技术公司的创业者会认同民主党和自由意志主义?自然大有说头,但我觉得有几个结果特别有代表性,就是这些硅谷人更相信教育的力量,也相信改变总是好的

    Founders’ political and moral beliefs are based on a rather extreme idealism about human nature, society, and the future. The tend to believe all change over the long run ends up being good. Likewise, they reject the notion that there are inherent conflicts of interests between citizens, the government, corporations or other nations.​

    有 80% 的硅谷创业者相信绝大部分改变,从长期看,都是好的。

    没错,创业创业,大家都在说创新。创新即是改变世界。如果不相信改变是好的,也就没法说服自己去创新吧。而改变世界就意味着资本家们要从私人领域冲入公共领域。

    其实,这可以看成是在经济上的成功者试图在政治上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但是,一人一票的民主原则在那里呢。所以大家只好另辟蹊径,通过主动参与社会改革实验来寻找突破。

    公共领域并不是一块处女地。人家是有地主的,名叫政治家。你是要帮地主干活呢,还是从地主那里抢地?这也就不可避免地涉入一些让政客们敏感的领域,所以需要划清界限。

    这事不是一天两天解决的。不过在 1934 年有了一个基本的约定。它和另外一个民间组织有关,就是退伍军人。

    1932 年的 Bonus March(补偿金进军事件)相信不少人都已经很熟悉了。当时胡佛政府对要求华盛顿提前支付补助金的一战老兵进行武力清场。在这场冲突的背后,一般人可能不会知道,美国的退伍老兵是一支极有政治影响力的民间团体。Grand Army of the Republic (GAR) 在 1866 年就成立,为老兵的利益奔走。在 1890 年,GAR 就成功让国会通过了补偿伤残退伍军人的 Dependent Pension Act of 1890。1932 年,他们敢这样做,也能做样做。虽然最终失败,也是其力量的一种反应。二战后的 GI 法案,就可以认为是美国政府应对一战老兵待遇问题的结果。

    但在补偿金进军事件后没多久,另一个民间组织 National Economy League 冒出来说因为经济危机,美国应该削减老兵补助。这个组织是个现代的非营利组织,其顾问班子包括了前总统 Calvin Coolidge、前总统候选人 Al Smith、前国防部长、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Elihu Root、还有潘兴将军等人。代表 National Economy League 进言的,则是前司法部的总律师 William Bullitt。

    在 1933 年的 Economy Act 中,美国也就削减了对退伍军人的补助与伤残金。这一下让退伍军人组织忍无可忍,于是开始向国会施压,要求限制这些所谓的非营利组织的政治行为。

    最后,1934 年 的 Economy Revenue 法恢复了对老兵的部分补助,同时规定,非营利组织如果想要继续保持自己的免税地位,就不得有任何实质性(substantial)的政治活动。但是,像退 伍军人和校友会这样的兄弟组织(Fraternal societies)则不受此限。

    国会能做出这个决定,也是因为有人看准了政客们对这非营利组织的忌惮:慈善组织想要改变世界,就会不可避免地走上游说立法,向政府进言这样的捷径。而由于它们资本和资源的充足,进攻起来会让政客难以抗衡,政客也会因此丧失自己的独立性。

    所以,禁止慈善组织直接涉足政治活动,也就最大可能地保证了政治家在和慈善组织的交易与对抗中,有更大谈判筹码。这也就奠定了之后几十年内,慈善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基本关系。慈善基金会开始变成对各种议题进行拨款的机构。慈善基金会的主要领域,也就集中在了教育和医疗等政治不敏感的方向上。慈善基金会在这方面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仅举几个著名的例子:卡耐基在全美建了几千个公立图书馆,为全美国的大学教师设立了养老基金(TIAA-CREF),两者至今仍在运营。洛克菲勒基金会由美国政府介绍,选择支持了 Norman Borlaug 在墨西哥的麦子培育工作,为世界带来了「绿色革命」,避开了马尔萨斯陷阱,解决了全世界人的吃饭问题。而像最近被推崇的小额贷款,也最早是由福特基金会支持的项目。

    这次扎克伯格的陈词中,提到了他们 LLC 的目标,包括个人教学(personalized learning),治病(curing disease),让人与人互联,打造强健的社区(connecting people and building strong communities),就显示了慈善活动的传统。

    好了,上一段里有个关键词,就是非营利组织的免税地位,也就是说捐向慈善基金的钱不需要交个人所得税。

    没错,像今天比尔·盖茨开基金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税。为什么要避税?避税,就是不把钱交给政府。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把遗产最大程度转给下一代的方式。没错,有些慈善信托运作得好是可以起到这种作用的。不过,如果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就是为了挣上 500 亿美元,然后不用交税转给下一代,这个目标的成就感是否也太低了一点?

    还是前面说的,这些成立慈善基金的人更想要的是改变世界。他们也是极其自信的人,他们相信,这笔钱由自己来花,要比由政府来花有效得多。

    就像卡耐基所说的,由于他自己能挣到这么多钱,他也就相信用同样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能够改变世界。他们的慈善组织,就会是标杆与样板,是要做出来让政府学的。

    这是创业者的雄心。在他们看来,慈善基金会,是社会变革的「风险投资」。

    他们不仅自己这样做,也会鼓励其他人做。卡耐基就说,美国如果只有一种税,就应该是遗产税。

    税有的时候是用来收钱的,还有的时候是用来改变人的行为的。这在遗产税上就特别明显。美国现在的遗产税体系是 1916 年建立的,正是慈善基金会兴起之时。与遗产税相应的,则是私人基金会的避税规则,条件是基金会里的钱每年要花出 5%。这一拉一推,就是在向富人说,你们应该把钱存在基金会里,自己来决定如何去回报社会。

    不过,对于扎克伯格来说,采用传统的方法避税意义是不大的。因为一般来说,只有在每年有大量收入的情况下,把收入捐入慈善基金才有避税意义。但是扎克伯格每年的收入有限——他的财产主要是股票,每年工资只有一美元,股票也没有分红,所以没什么收入。他要投慈善基金,只有卖股票,而每年其实只有 50% 的毛收入是可以抵掉的。这样效率就低了。

    但采用 LLC 的形式,就完全可以需要时再卖。甚至可以直接转让股票

    扎克伯格本人的捐款额是按一种双方交易的公允市价来算,而非股票变现时的实际收益。而收到捐款的慈善组织以后卖出股票变现时,也不用为额外的收益交税(如果股票增值的话)。

    当然,如前所言,对于一般的富人,慈善基金也可以认为是他们转移资本以避税的方法。比如要是选择 Lead 形式的慈善信托(Charitable Lead Trust),每年要支付本金的 5% 给慈善机构,到设定年限后,剩余的钱则按预先估计的增值数交给指定的受益人。比如现在国税局设置的增值速率仅为 1.2%,如果投资得当,几十年后留给指定受益人钱会相当可观,而相对的遗产税则很低。(反过来,另一种慈善信托 Charitable Remainder Trust,则是受益人在生前享受回报,死后剩余的钱自己转入指定的慈善机构。)

    不过,美国富人投入慈善的比例其实比其他阶层要少,所以估计这应该不是富人向后代转移资产的好方式。(美国民众是世界上第二喜欢做慈善的国家,第一是缅甸。)

    1950 年代时,国会里的保守派更认为有很多富人靠搞慈善基金来为家庭积累资产,并没有按照 5% 的比例派发慈善投资。结果后来的国会调查表明,的确有极少的私人基金会有此违法现象。但让保守派尴尬的是,调查同时发现,CIA 向大量的非营利组织注资,为其做反共宣传。

    虽然说 1934 年的法案定下了两不相扰的规矩,但其实根本不存在这样一条泾渭分明的线。

    慈善基金会和公益组织避开了公司与政府这样易让公众反感的身份,实质上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粘合剂,也成为了社会改革的引导者。一百年下来,已经形成了公司-大 学-公益组织-政府这样一套人才培养与输送体系。政府不仅会从公益组织中吸纳成功的管理人才,甚至会把整个成功的公益体制给一锅端进来,成为政府服务的一 部分。很多政府高管都有在非营利组织工作的成功经历。而像纽约的罗斯福,匹茨堡的 Mellon,波士顿的肯尼迪这样的姓,其实在本地也是成功的慈善家族。说慈善基金会重塑了二十世纪美国政治的地平线,并不为过。

    这紧密相联的另一面,就是相互渗透与控制。二战后的几十年里,更多是政府开始向民间组织拨款,非营利组织也开始越来越需要政府资金。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力变大。在老布什政府期间,从事社会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的六成收入来自政府。

    但另一方面,慈善组织也开始了对政治活动的渗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量受慈善基金支持的政策智库,开始对政策制定施加影响。

    而 1983 年高院在 Regan v. Taxation with Representation 一案中的判决,虽然肯定了慈善组织 501(c)(3) 类不能进行游说,但同时又同意 501(c)(4) 组织可以依附于 501(c)(3) 组织。由于不能免税的 501(c)(4) 组织是可以游说的,这就让 501(c)(3) 下公共基金会(T30 组织)可以建立自己的 501(c)(4) 组织,向其注资,为自己进行游说,前提是游说的目的是基于社会福祉(social welfare)。

    不过,对于私人基金会,这一限制依然存在。最大的例外,是 2004 年 Pew 基金会向国税局提出申请,要求把自己从私人基金会(T22)换成公共基金会。理由是,Pew 基金会并非由 Pew 家族一家的慈善信托注资,而是来自七个家庭,所以可以视为是由社会共同捐款设立的公共基金会。这当然是利用了一个纯粹技术上的定义漏洞。但是,国税局接受 了 Pew 的申请,让其转成了公共基金会,让所有相关人员都瞠目结舌。到今天,它已经成为政策领域举足轻重的基金会。

    至于竞选,我们知道自打 2010 年的 Citizen United 案之后,这种界限就已经模糊得不能再模糊了。扎克伯格的 LLC,就是来趟这个混水的。

    成立 LLC 而非基金会,给了扎克伯格更大的灵活性,不受私人基金会的种种限制,资金可以自由进出 LLC,他也可以用资金做很多传统基金会想做而不能做的事,而不只是停留在发发研究经费的传统上。他可以进行游说活动,可以投资营利性的公司,从中牟利。 而且,这些活动都不需要国税局的监管,完全可以私下进行。

    事实上,我们看到最近很多私人慈善组织都在做这种更大胆的尝试,建构一套网络。比如 Koch 兄弟在试图全方位复刻一个像党组织一样的候选人筛选与支持系统。eBay 的创始人 Pierre Omidyar 建了一个 Omidyar Network。Omidyar 也是先从基金会开始做起来,最后不满意,才开始把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结合起来。

    没错,今天扎克伯格的 LLC 并不会影响他将来建传统基金会,投资个公司,开个游说作坊……他的公司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大脑,从中生长出一个网络出来。而这个网络的核心,当然是扎克伯格本人。

    卡耐基开始做慈善时已经 60 岁了,当年的公益事业也刚刚兴起,卡耐基不得不选择由别人来代理他的慈善事业:找他来要钱的人太多了。

    但是今天的科技革命造就了一批年轻的新贵。他们 30 来岁就已经功成名就,有精力、有时间、也有信心去研究一个未知的领域。对于他们,这不过是第二次创业。只不过如前所言,这次创业的对象是社会改革。

    我们知道,在此之前,扎克伯格已经尝试过多种慈善形式, 他向公立学校系统和医院捐过钱,成立过移民政策改革组织(FWD.us),还建过公司(Zuckerberg Education Ventures)。聪明如扎克伯格,也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尝试后,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教训后,估计才下定决心要成立这样一个公司,来推进自己的伟大实验的。

    更对于慈善工作来说,公司的形式更加强调了成本收益与盈亏结算,可以说在传统就社会收益外,又加入了一个新的衡量它的实际指标。比起传统的方式,这个指标更具可操作性,也就更容易吸纳入新的商业创新。

    所 以,选择 LLC 而非基金会,对于扎克伯格这样的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或许是自己对它的全权控制。这是一个充满了自信的人,他不会仅仅坐在那里看别人用自己的钱去玩,不会轻易放弃一个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新世界的机会。公司是他一手打造,也会在他的手里成长。成立这个公司,让他可以亲自参与甚至管理自己出钱的那些项目,而不只是流于事先的审批和事后 的审视结果。

    这就是他的政治雄心吧。

    (责任编辑:不鸟万如一)

    ----

    《选·美》通信关注美国政治,是为付费会员提供的美国政治资讯。

    入会请访问 《选·美》会员计划,帮助我们把《选·美》做得更好。


    发自知乎专栏「选·美 iAmElection|全方位观察美国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