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可以 DIY 出什么有意思的东西? 牟小岔,折腾 我做了一座山,它是一个合成器... 仔细算下来,刨去早期的构思,我真正开工到结束,一共用了 11 周完成的。 所以我就基本上把制作过程的记录照片『多图预警』一下吧。 首先上一个最后的演出视频吧。 腾讯视频: 《Mountain 山》木小岔 @Bell House Brooklyn Vimeo Mountain by Xiaolong Mou @Bell House Brooklyn Dec 16th 2015 on Vimeo 然后是美照: 继续美照 正式做之前我做了三步的测试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效果和材料的测试。我用半透明亚克力加 LED 检验是否能实现我预想的效果,如果这个效果不成立,一切空谈。其次,我用亚克力测试未来设想的拼插榫卯结构是否成立。事实证明,测试版在结构上发现了大问题,初期的经验总结让后来少走很多弯路。 事实证明效果是不错的。这个小结构后来还被我当笔筒收纳用了,很是好用。 第二个版本的测试版是解决功能上的所有问题,搭一个简陋的结构,但合成器的所有功能基本都要实现。所以用了一个下午切了一个木板的操作界面,我把按钮,LED,旋钮和插口都安在了一起。接下来就是写代码,焊电路,接电线。非常的原始路子。但是这个版本还是有一些没有覆盖到的点,必须在最终版的时候去探索,比如 80 多个 LED 怎么让一个 Arduino 控制,怎么供电等。 测试 LED 阵列板 连接电路 本人正在测试 与此同时,软件的东西也要写。。 早期使用的是 Pure Data,我花了一天搭了一个 4 振荡器的合成器,有滤波器和包络等等标配的功能。之后又把这个在 MaxMsp 里重新写了一次,虚拟了模块合成器的一些功能,最后的版本是加入了八个采样的打击垫。优化简化了很多,所以最后的一张图反而看上去简单了,其实全部包在 sub patcher 里。 下一步是用传统语言(CSound, Supercollider 什么的)写到 Raspberry Pi 里,这样就不需要寄宿在电脑上了。 第二个版本验证基本都没有问题,就进行第三部的测试版,就是 1:1 的结构测试。我用和预计厚度一样的木板代替亚克力,做了一个一样大的山。然后考虑拼插,每个井内的 led 支撑层的架空,然后再三确认外加实际测量确认以后,把所有结构的数据都记录了下来,因为这些拼接点后来都是要自己手工拼贴的。 建模验证结构(草稿也要很美!) 然后发现草稿很多问题,改到没问题了,转为二次元文件 激光切割结构 拼接过程之中 为了测量和拼贴准确和方便,还自己做了一些工具,比如一把特殊的尺子,和矫正角度用的物件等。 然后是拼接 和第一版『小白』的合影 ============================================================== 接下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了,我就开始拼装正式版的结构了。代替木头为亚克力,相同的步骤再做一遍。 每块板子正反面都要编号,标注,的确是十分麻烦。 接下来就是连电路,装 LED,焊接连线。十分枯燥的一个过程,无数次想请个富士康工人给我当小时工,我理解为什么他们想跳楼了。 这些都连接完毕,于是就开始写 Arduino 代码,让电位器,按钮以及模块合成器的插口和 MaxMsp 的软件互相连接。另外,声音也要同步灯光产生变化。 测试一个灯,接着一组一组的测试,接着就是大功告成了。 最后再调整一下合成器的声音,修改一些参数,加入采样音效,再为演出做曲。就是大家视频里看到的效果了。 视频可以再看一遍嘛! 腾讯视频 《Mountain 山》木小岔 @Bell House Brooklyn Vimeo Mountain by Xiaolong Mou @Bell House Brooklyn Dec 16th 2015 on Vimeo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