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飞龙,雕翎不腐,鼎镬不锈 问题其实很简单,但是沾上性别问题,就不自然地变的敏感了起来,一部分人就不免特别容易激动。 别激动,冷静一下听我说。 (以下主要以围棋为例,其他智力运动项目也大差不差) - 先纠正几个典型的错误认知: 1. 智力运动并不是男女分开比赛,而是有些比赛在普通比赛之外单独设立了女子组。 所谓的男子组和女子组只是大众很容易接受、也常被宣传的说法,但真相其实应该理解为普通组和女子组,也就是从整体里抠出来了一个女子组。 普通组男女都可以参加,而女子组只允许女子参加。 2. 重要比赛都是混赛,根本没有女子组。 以围棋来说,大家见过哪个世界比赛(个人)的本赛里,单独设置了女子组? 算上预选赛,也只有历来都比赛形式花样翻飞的三星杯,近年来设立了两个女子组,以保证至少有两名女棋手进入本赛。 各国重要的国内头衔战和大赛事,也同样都是全程男女混赛。 单独划出女子组的比赛大致有世界团体赛、全国职业定段赛、全国个人赛、世界以及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中的智力运动项目等。 除了世界团体赛和全国职业定段赛之外,其他比赛重要程度都较低。 同时如第一条所说,这些比赛也都是在普通比赛之外设立了女子比赛,女棋手当然可以参加普通组。 3. 智力运动并不是单纯的只消耗脑力,而对体力也有很大的消耗。 在你的专业里,有什么基础知识是和普通人的认识不相符的? - 高飞龙的回答当初吃了不知道多少个反对,但是很遗憾,事实容不得你反对。 真正的智力运动比赛可不是娱乐放松,跟您和隔壁王大爷半小时一盘下着玩是两码事。 在职业围棋比赛中,比赛动辄一盘棋下一天,一天的高强度对抗下来整个人都是虚的,不说满头大汗丝毫不稀奇,甚至体重明显下降也属于正常现象。 当初藤泽秀行在第七届棋圣战的第四局比赛时,两日制的一盘棋结束后体重减了 7 斤多!你能想象伐?就算是我本人,也曾有过一日比赛后体重减少 2 斤多的测量结果。 曾经有人跟我讨论说,智力运动对体力的消耗主要是因为能量大量供应大脑,而其他部位能量不足,所以直接消耗的还是脑力。这话有道理,但意义不大。 强行把脑力从体力中区分出来,我持保留态度。 而且,不管这能量主要是以何种形式消耗的,最终的结果不就是体力强的占优吗?只要比赛时间充足,对棋力相当的两位棋手来说, 体力强的棋手就是能把体力弱的对手耗死!听说过岩崎健造耗死田村保寿(后来的本因坊秀哉)吗? 所以您说,女棋手吃不吃亏? 当初有些国家女队的女棋手,坚持每天跑万米以加强体能,您觉得为什么?人家是没事跑着玩的? - 然后解释几个常见的疑问: 1. 在智力运动中,女棋手成绩是不是显著差于男棋手? 是。 之所以大家在对世界比赛的报道中看不到女棋手,是因为到了最后阶段女棋手都被淘汰光了。 原因很多,首先男女性接触智力运动的机会不均等,男性相对会受到更强的内外激励。 也就是说雄性因为更多的雄性激素导致的争强好胜的天性有一定的影响,而社会对男女性的固有刻板印象也有很强的外部激励。 结果首先是学棋的男性远多于女性,基数上女性就已经落于了下风。 而人群都是呈现金字塔型分布的,越往上越小。极少有哪个领域的最顶尖高手出现在架空的高处。 将男女群体分开来看,塔基小的,塔尖的高度自然也就低。 然后,男女混合起来说,在从入门到职业一线的漫长升高过程中,女性的比例还会慢慢降低。 这一方面也是由于平均来说,对女棋手的内外激励较少,另一方面还由于,女性展现出的一些能力,平均要弱于男性。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 2. 女棋手的成绩显著弱于男性,是否说明女性智力较差? 否。 首先,基数对比女性吃亏很多,这跟智力毫无关系。 其次,对于人的先天智力来说,很多研究证实男女没有明显差距。 最后,智力是一个很复杂的范畴,并不是说一个人的先天智商就一生不变了。如果要区分一个人一生中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不断变化趋势,以及男女的异同,这是很复杂的问题。 导致先天智力并不差的女性在一些体能影响较小的方面也表现出较差能力的现象,显然是后天的社会影响造成的。 因为更少的教育机会和竞争机会,更弱的外部激励等等,男女社会地位差别越大的社会,则表现越明显。这已经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不多展开。 从某些性别观很极端的教派国家,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再到先进国家,女性地位越高也就能体现出相对更强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男女性真正地位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不合理的性别观对社会的影响会越来越小。而当男女真正平权的那一天到来,女性在很多后天形成的能力方面的弱势,也将趋于消失。 那么在现阶段: 3. 女子组的设立,是否是一种性别歧视? 我认为否。 我很早就写下了下棋这类竞技比赛也分男子女子组是否算是性别歧视? - 高飞龙的回答: 这不应该算是性别歧视。 但这可以算是一种不公正。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公正也不是唯一的标准。 这种分组的结果就是,将女子选手保护了起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女棋手竞争的残酷性。(当然,还是很残酷) 如果男女混赛,女棋手的成绩,出线比例等等甚至会远低于现在。比如围棋定段赛以前男 15、17、20 个名额,女 2、3、5 个名额,看似分给女子的名额远少于男子,但如果真的混赛,前 20,甚至 30,甚至 50!会有几个女棋手?一个都没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当然,女棋手是可以参加公开的比赛的,也就是题主意中的“男子组”,但事实上,很多时候真正的“男子组”是不存在的,女棋手经常是什么比赛都可以参加的,而男棋手却永远也不能参加女子组。 当然极个别特别优秀的女棋手巾帼不让须眉,男女混赛也能取得不弱于男棋手的成绩的,也是有的。比如我非常尊敬的芮乃(迺)伟老师。但遗憾的是芮老师作为棋手来说年纪已经不轻,虽然还能从三星杯的女子组出线,能进入世界比赛 16 强,但她恐怕也很难从预选赛的公开组里连续战胜男棋手出线。更别说其他女棋手。 所以国际比赛开始设立女子组,保证若干女棋手出线,是个好的尝试。当然今年也有年轻女棋手勇敢参加公开组的新闻,虽然最终被淘汰,但战胜了若干男棋手的成绩还是令大家颇为赞许。(最后证实是报错了 *^◎^*) 当然最终到了本赛阶段,就没有男女的区分了。实力,而非性别,才是这里的标准。 对男女群体智力或是能力差异的问题,是一个客观命题,自有研究和事实说话,主观臆断意义不大。 恕答主浅陋,据答主所知,现在的科研好像证实男女性别群体的天生平均智商是差不多的。 至于能力高低,以及导致如此的原因,这是复杂的社会问题。答主无力作答。 至于棋类运动,不分组的公开性世界比赛中男女棋手的成绩对比如何,很容易查到。 所以这种不公正是对男子的不公正。 而我们允许甚至提倡这种不公正。 有些流派的女权主义者会说给予女性种种照顾和特权就已经是性别歧视了,要求一视同仁。但现实是我们社会发展过程中很多的性别区别性措施正是为了对抗几千年来的性别歧视而做出的“矫枉必须过正”。 也许这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过程。 如果不加以保护,女棋手会因为马太效应而被挤压的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这对于整体发展来说好吗? 大家普遍认为,在男女发展不均衡的今天,让女棋手进可以出星辰大海与男子争锋,退可以入温暖花房以保证生存,是很好也很有必要的。 如果将来有一天,男女平权真正的实现了,造成女棋手弱势的后天因素基本消失了,那么所谓的“女子组”自然也就可以功成身退,消失在历史舞台了。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