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击证人提供嫌疑人相关线索时,有哪些方法可能可以降低无辜者被指认的可能性? 王梦熙,认知心理+决策学,德国本科在读 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因素影响了证人的指证: 1. 证人在案发时常常在想自己的事,并没有把注意力 100% 放到跟案件有关的事情中去 2. 案件的发生常常很迅速,由不得你仔细看 3. 罪犯可能会用一些伪装手段来降低被指认的概率 (比如经典的银行抢劫犯会带袜子头套 lol) 其次,一些微小的心理学因素也有可能影响证人对细节的记录和回忆: 1. 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来自 Simons 和 Levin 在 1998 年做的著名实验,让一个人向路人问路,问到一半让另外两个人抬着板子从他们中间穿过,同时问路的人迅速替换成另一个人,结果 50%的被问者都没有注意到换人了! 2. 预测(expectations):小明好丑啊,丑的移不开目光啊,案件发生的过程中我一直忍不住看他啊,对对对,捅人的就是小明!他这长相一看就是罪犯! 3. 固有概念(schema):“抢银行的通常都是头戴袜子的大汉” 4. 提问方式(leading questions):司法剧常常提到的“诱导性提问”,同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提问,可能得到不同的答案。大家感受一下:“小明去年 10 月 1 号问你借五块钱的时候恶狠狠地瞪了你一眼对不对?“和”小明去年 10 月 1 号问你借五块钱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异常是吧?” 5. 干扰(interference):又分先行干扰(proactive interference),即案件发生前发生了一些其他吸引注意力的事情,降低了案件留下的印象;和追溯干扰(retroactive interference),即案件发生以后的干扰事件,同样降低案件的记忆储存 6.个体差异 (individual difference): 比如年龄 (own age bias) -- 人们更容易回忆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人的特征或行为 7. 自信心(eyewitness confidence):如果审讯者给出肯定或者赞许性的反馈,证人更容易对自己指证的事件充满信心,而且在回忆出错的时候比回忆正确的时候更容易受到影响 8. 紧张(anxiety):有个著名的“关注武器效应(weapon focus effect)”,即罪犯掏出武器以后大家的注意力都被武器吸引了,无暇关注其他细节 9. 脸盲(prosopagnosia):实验证明,普通人脸盲程度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给你一堆长得差不多的人脸,你能从中辨认出罪犯的概率是多少?猜猜看 反正我们课上拿自己做了实验,结果惨不忍睹…… 10. 无意识转移 (unconscious transference): 给你一张路人甲的脸和一张胡歌的脸,让你指认强奸犯,你会更倾向于指认胡歌,因为这张脸你认识……(胡椒粉轻拍 11. 跨种族效应 (cross-face effect): 白人更容易辨认出白人,黑人更容易辨认出黑人,来自同种族的脸更容易被识别(你有没有同学告诉过你,白人帅哥,比如强尼德普和阿汤哥看起来都长差不多,还是我国小鲜肉辨识度高? 12. 同排相齐 (police lineups): 别把一串人脸唰地排成一排让证人辨认罪犯!Valentine 和同事在 2003 年做的实验告诉我们,仅有 40%的人成功辨认出罪犯,20% 的人指认了无辜的人,40% 的人没法作出任何判断。 知道了为什么以后,就可以想出相应的对策提高正确指认几率: 1. 比如针对上文提到的同排相齐,有两种应对办法: · 提醒证人罪犯可能不在这些人中(降低了 42% 错误指认,仅降低 2% 正确指认) · 不把人脸一次性全部给出,而是一张一张给(降低了 50% 的错误指认,但也显著降低了正确指认的几率) 2. 提审问讯(police interviews)时,要注意: · 多问开放式问题,比如“你记不记得那天晚上发生了什么?”;少问选择题,比如“那天晚上撞你的小汽车是什么颜色的?” · 别打断证人,等人家自己讲完 · 别按照预先设定的顺序问问题,要学会顺藤摸瓜,趁热打铁。比如证人在回答某个问题时提到了头发,这时候可以追问下去,头发颜色,长度等 3. 认知问讯(cognitive interview),由心理学家 Geiselman 和同事在 1985 年设计: · 使证人想象自己回到案件发生的场所和时间 · 鼓励完整的追溯,包括各种细节 · 用不同的顺序叙述案情,正叙倒叙一起来 · 从不同的角度回忆案情 · 进行认知问讯的时候一些其他小 tips: · 减少干扰物,尽量在安静温和的环境中进行 · 鼓励证人慢慢讲 · 回答和下一个问题之间留一些间隙,让证人有休息的时间 · 小心措辞,少用艰涩的语言,别让答主这样中文水平严重退化的人来问问题 XD · 解释性重复证人的回答,确保自己正确 get 到了证人的意思 · 努力减轻证人紧张焦虑的情绪 · 避免带有批判性或个人情绪的评论 · 在问讯时回顾证人对人对事的叙述,有时候谎言会自相矛盾 4. 请专家出庭 (experts):这个也是广泛采用的了。因为法官或陪审团对某些专业领域缺乏了解,容易被证词误导,所以请专家出庭提供专业意见。比如在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中,DNA 鉴定方面的专家就对这个技术作出了耿直的评论,如实承认了 DNA 鉴定技术的漏洞,降低了 DNA 证据的效力。而在证人证言可信度这一块,心理学家就常常出庭啦。他们的工作保证法官不会盲信证人的一面之词。当然这也是一柄双刃剑,降低证词可信度的后果也有可能放走罪犯,而且专家们在一些领域的态度也不一定一致,一些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也未必可靠,需要时间和大量重复实验来检验,却容易被人拿去断章取义。比如有些心理学实验证实情绪冲动(arousal)会降低准确度,但也有相当的实验证明了相反的,只引用符合自己立场的结果可不行。 以上。我等心理学民工愿尽绵薄之力,愿这个世界少一些冤假错案。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