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药店买白加黑居然还要身份证?这是为什么? 死者代言人,我为死者代言 一句话的答案就是: 因为这个药的成分「伪麻黄碱」可以被用来制作毒品:冰毒,因此该药物的售卖受到管制,购买需要登记身份信息,同时限量。 与之类似的药物还有:新康泰克、泰诺等等同样含有「伪麻黄碱」的感冒药。 下面是对这个问题的详(luo)细(suo)解释,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白加黑」这个药物的药品名叫「氨酚伪麻美芬片Ⅱ/ 氨麻苯美片」 这个药原本是 1996 年江苏启东盖天力制药厂出品的国产药,后来 2008 年卖给了德国拜耳。 现在市场上的白加黑是印着拜耳商标的了。 (图片来自白加黑感冒药_图片,上传者:rice 小谷。) 白加黑的药品名「氨酚伪麻美芬片Ⅱ/ 氨麻苯美片」看起来比较绕嘴,不过药品名通常都是主要成分的一个字或者两个字的缩写。 符号「/」前面的一半是白片的成分,「氨酚」代表的是「对乙酰氨基酚」,「伪麻」代表的是「伪麻黄碱」,「美芬」代表的是「右美沙芬」。 类似的,后面的一半代表的是黑片,「氨酚」少了一个字,变成了「氨」,「伪麻」也少了一个字变成了「麻」,「美芬」变成了「美」,他们所代表的成分和白片是一样的,多出来一个字「苯」,代表的是「苯海拉明」。 「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是解热镇痛,通俗讲就是退烧、治头疼,但是止痛的功能比较弱。 「右美沙芬」的作用是镇咳,治咳嗽的。 「伪麻黄碱」主要针对鼻黏膜的充血,缓解鼻塞、流鼻涕等等。 黑片多出来一种成分「苯海拉明」,这个成分的功能比较多,用在这里应用了它的抗过敏功能,也是可以缓解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同时这个成分还有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表现出来就是会导致没精神、嗜睡,通常这个作用被看作苯海拉明的不良反应,不过如果用在晚上吃含有苯海拉明成分的黑片,反而可以借用这个作用让人睡的快一点,舒服一点,不至于因为身体不适而难以入睡影响休息,这应该就是广告中所说的“晚上吃黑片,睡的香”的来源。 这里歪个楼……→_→ 根据上面对各种成分的解释,可以发现每一种成分都是针对感冒的症状的!比如鼻塞、流鼻涕、咳嗽、发烧、头疼等等等等,并没有直接针对感冒原因的。所以这也就是绝大部分感冒药的作用了:缓解因为感冒产生的不舒服症状。至于引起感冒的病因,病毒或者细菌,要么额外其他抗生素类药物,要么就是靠身体自身免疫功能清除掉。这也就是那个「感冒药其实不治感冒,不吃药自己也能好」的说法的依据。 详细说了说「白加黑」这个药的成分问题,其中与题主问题相关的就是「伪麻黄碱」这种成分。 最初麻黄碱是从中药麻黄中提取到的,《神农本草经》中有关于麻黄能“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的记载。现在临床用该药都是人工合成的麻黄碱了。 不是说伪麻黄碱吗,怎么变成麻黄碱了? 其实伪麻黄碱是麻黄碱的异构体,看下图: (图片来源:中级主管药师考试辅导:盐酸麻黄碱) 是不是这四个东西长得很像?实际上他们在人体中的作用也是类似的,只是强度有所差别。 作用最强的就是最左边这种结构的麻黄碱,一般都是处方药。伪麻黄碱因为结构问题,各种作用相较于麻黄碱都所有降低,感冒药中使用它主要就是利用它能减轻鼻黏膜充血,从而缓解鼻塞症状。 1885 年日本化学家长井长义从中国麻黄科植物中提取出一种生物碱,称为麻黄碱。1887 年,罗马尼亚化学家 Edeleano 在德国柏林首次合成了麻黄素的类似物苯丙胺。还是那个日本化学家长井长义在 1893 年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对麻黄碱进行改造的时候,合成出了甲基苯丙胺。甲基苯丙胺的盐酸盐就是现在冰毒的主要成分,一开始发现它的兴奋作用很强,也有止咳的效果,曾经在二战中,德军在炎热的北非沙漠使用甲基苯丙腔作为兴奋剂以增加其持久的作战效率。(郭东文, 郑继旺. 认识冰毒 远离冰毒[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1998(04):14-17.) 但是后来发现它的成瘾性非常强,对人类神经系统也有非常大的损伤,就又把这种物质列为了毒品。 因为经过相对简单的操作就能使用麻黄碱或伪麻黄碱生产出出冰毒,所需要的器材和技术也并不是很复杂,提取比例也很高。因此很多人就打起了含有麻黄碱 / 伪麻黄碱的感冒药的主意,大量购买含有伪麻黄碱的感冒药,再通过化学合成来生产冰毒贩卖盈利,社会危害很大。 随手在网上搜一搜相关的新闻非常多,这还只是前几页里近几年的,向后找非常多: 因此,联合国在 1988 年 12 月 20 日制订了《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我国参与签署了这个公约,同时该公约 1990 年 11 月 11 日对我国生效。 这一公约中将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列为了精神类药品的管制品种。 上面图片中提到了一个《麻黄素管理办法》。这是一个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自 1999 年 8 月 1 日起执行的办法,现在已经被 2010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 72 号)》替代。(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 72 号)) 在《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办法》中对药厂,科研机构使用麻黄碱等容易被用来制作毒品的药物提出了严格的管理要求,购买、使用、储存等等都需要有完备的记录和各种手续。 最早在 2008 年 10 月 27 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的通知》 药品零售企业零售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除执行药品分类管理有关规定外,一次不得超过 5 个最小包装。 之后到了 2012 年 9 月 4 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公安部、卫生部,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 一、将单位剂量麻黄碱类药物含量大于 30mg(不含 30mg)的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列入必须凭处方销售的处方药管理。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开具处方。药品零售企业必须凭执业医师开具的处方销售上述药品。 二、药品零售企业销售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应当查验购买者的身份证,并对其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予以登记。除处方药按处方剂量销售外,一次销售不得超过 2 个最小包装。 药品零售企业不得开架销售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应当设置专柜由专人管理、专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药品名称、规格、销售数量、生产企业、生产批号、购买人姓名、身份证号码。 药品零售企业发现超过正常医疗需求,大量、多次购买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应当立即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 这个《关于加强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直接明确了量的问题,30mg 为限,30 以上是处方药,30 以下是非处方药,但是购买这种非处方药需要登记药品和身份信息。同时从 4 年前的 5 盒下降到了 2 盒。 白加黑的白片和黑片中「伪麻黄碱」含量都恰好是 30mg~~~也算是压着线了,既让自己不进入处方药,又尽可能提高有效成分含量。 通常作为一个治疗感冒的药物,一般能吃上一周都要说这次感冒非常严重了,2 盒对于一般人正常使用已经足够。 如果一个“感冒”吃了一周的药还没有好,那其实需要的不是继续吃更多的药,而是赶紧去医院看看到底是不是感冒了…… 当年有一则 新闻:康泰克成制毒原料 10 盒胶囊能制 3 克冰毒 新闻中提到: 康泰克是中美史克生产的非处方药,2000 年,因含有容易引发中风的 PPA,康泰克被迫在全球更换配方,加入了盐酸伪麻黄碱(PSE),更名为“新康泰克”。 这个后添加的伪麻黄碱量可是不小,达到了每粒新康泰克(复方盐酸伪麻黄碱)胶囊 95 毫克,含盐酸伪麻黄碱 90 毫克,理论上,10 盒新康泰克胶囊能制出 3 克冰毒。尽管这个量用于感冒药是正常的,但是为合成冰毒却是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后来非处方药的新康泰克红色装(氨麻美敏片(Ⅱ))将伪麻黄碱的量降到了现在的 30mg。 而新康泰克蓝色装(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的伪麻黄碱含量仍然是 90mg,但是是处方药了! 评论中提到了“走私康泰克”。又是随手一搜。 刚传出来使用感冒药竟然能制冰毒,开始对感冒药进行登记信息同时限购的新闻的时候,社会上其实炸锅了一段时间的。 想来那时候,天天电视新闻中都是关于这个的采访、专家解读等等。 如果那时候有朋友圈,一定充斥着这样的分享: 赶紧转出去!感冒药竟然含有毒品! CCTV 刚刚发的!这几种感冒药不能再吃了! 太可怕了!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每天吃的感冒药竟然是毒品! 麻黄碱或者伪麻黄碱在人体代谢中绝大部分都是以原型通过肾排泄掉的,这也就是说,这个药物进入人体内,大部分在起到了作用之后,自己什么变化都没有,最后在肾脏变成尿排出了体外,并没有在体内变成毒品。小部分麻黄碱通过脱氨氧化代谢掉。麻黄碱 / 伪麻黄碱本身也没有类似冰毒那样的毒品成瘾性。 使用感冒药来合成毒品的合成条件,在人体中还没办法自发完成,所以吃下去的感冒药也并没有在体内变成什么毒品。 更何况,通过麻黄碱合成冰毒是一个去氧还原的过程,而那一小部分改变了原型的麻黄碱进行的是脱氨氧化,一个还原一个氧化,这是两个不同的事情…… 知乎网站可以在用户协议范围内将该内容用于知乎各种形态的产品和服务上,包括但不限于网站以及发表的应用或其他互联网产品,不需要再单独获取授权。 其余任何第三方如需要进行转载,必须在转载前获取授权,同时按照以下要求规范转载: 1、注明内容来自知乎,同时注明我的知乎 ID:死者代言人 2、文末加注:转载已取得作者授权,原回答内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末的“阅读原文”选项必须设置为跳转至知乎原回答页面。 3、不得对回答内容进行任何删改、演绎。 以上缺少任一项目即视为不规范转载。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