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报注: 有些答案脑洞开得厉害,却依然精彩,在知乎上很受欢迎。 知道你们也喜欢(大误),所以就来咯:新专题「大误」,周末放送。 大家有相关建议可以在评论区反馈哦,祝周末愉快 (ง •̀_•́)ง 马伯庸,市场营销 骗唐僧出圈的办法很多,但重点是要优雅地骗。我的建议是,弄一本经书,站在圈外念给唐长老听,不出一遍,保管他跳着脚捋起袖子骂骂咧咧地跳出来跟你对练。 这本经书的名字,叫做《老子化胡经》。 在道释交往史上,这可是极其特别的一本书。 《史记》里记载老子西出函谷关,“莫知其所终”,留给后人无穷的遐想。到了释教传入中土后,一直积极融入中国文化,其中不免有攀附中土典故与释典之举。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则奇怪的流言:老子出函谷关后,化身为胡佛,去了联邦调查局……哦,不,是去了印度,又开一教。 比如汉桓帝时,襄楷上书提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 到了三国时期,《魏略》又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 这则流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始作俑者是和尚还是道士?这些已不可考。但至少可证明在当时,已成俗论。 到了晋惠帝时,出了一位天师道祭酒王浮,他与和尚帛远辩论,却总是赢不了。王浮面子挂不住,遂脑洞大开,根据这些传言编了一本经文,叫做《老子化胡经》。这本经文简单来说,讲的是老子骑青牛过函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和道统,然后出关西去,到印度化身释迦牟尼,继续弘扬佛教。 这部经文是这么写的: 是时太上老君。以殷王汤甲庚申之岁建之月。从常道境。驾三气云。乘于曰精垂九耀。入于玉女玄妙口中。寄胎为人。庚辰二月十五日诞生于毫。九龙吐水灌洗其形。化为九井。尔时老君须发皓白。登即能行。步生莲花。乃至于九。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而告人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 其岁癸丑。便即西迈。过函谷关。授喜道德五千章句。并说妙真西升等经。乃至太清上法三洞真文灵宝符图太玄等法。使其教授。至精仁者羽化神仙。令无断绝。便即西度。经历流沙。至于阗国毗摩城所。尔时老君举如来节。招诸从人……又以神力为化佛形。腾空而来。高丈六身。体作金色。面恒东向。示不忘本。以我东来故显斯状。令其见者。发慈善心。 我令尹喜。乘彼月精。降中天竺国入乎白净夫人口中托荫而生。号为悉达。舍太子位。入山修道。成无上道。号为佛陀。始建悉昙十二文字。展转离合三万余言。广说经诫。求无上法。又破九十六种邪道。历年七十。示人涅槃。襄王之时。其岁乙酉。我还中国。教化天人。 看看,佛祖连老子都算不上,而是被老子点化的尹喜所化,这本同人 OOC 的实在太狠了。自家教主,反成了他教低级化身,和尚们婶可忍,叔也不可忍啊! 大约也在同时,道家宣布《老子西升经》开始预售。这部同人作品,可以视为《老子化胡经》的一个 remix 版。它的成书时间不详,但肯定在汉晋之间。这部经文以尹喜的口气记述老子教诲,开宗明义: 老君西升,开道竺乾;号古先生,善入无为……老君曰:吾重告尔,古先生者,吾之身也。今将返神,还手无名,绝身灭有,绵绵常存。吾今逝矣……忽然不见……喜出庭中……即仰睹悬身坐空中,其状如金人。” 所以从晋代之后,历代和尚一听这事儿就肝火上升,一波接一波地犯嗔戒。不过和尚们的反击也很萌,他们说,你们写同人?好啊!我们也写!看谁的销量好! 先是东晋(或着刘宋时期伪称)《大灌顶经》卷六《冢墓因缘四方神咒经》,里面开了一个脑洞: 佛语阿难葬法无数。吾今当为略说少事。示现未来诸众生也。我此国土水葬火葬。塔冢之葬其事有三。阎浮界内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慈哀礼义具足。上下相率无逆忤者。 …… 佛告阿难震旦国中又有小国。不识真正无有礼法。但知杀害无有慈心。三圣教化遣言不着。至吾法没千岁之后。三圣又过法言衰薄。 就是说,佛祖早早就派了三圣来震旦(即中国)护法传教。那么道、释两家孰优孰劣,自然一目了然。 刘宋末年,一个顾欢的道士发表了《夷夏论》,劈头就是一句: 夫辩是与非,宜据圣典。寻二教之源,故两标经句。道经云:「老子入关之天竺维卫国,国王夫人名曰净妙,老子因其昼寝,乘日精入净妙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夜半时,剖左腋而生,坠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兴焉。」此出《玄妙内篇》。 顾欢的主要观点是:佛教是夷教,是国外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不适宜在有中国特色的封建主义国家传播。他拿出老子化胡的观点,证明佛、道同源,而道是正根。中国人学正根就得了。 这篇同人一出,宗教界立刻炸了毛。袁粲、谢镇之等当代名流纷纷撰文予以反驳,且看那些驳文的标题,就知道吵得有多热闹: 《与顾道士书》 《重与顾道士书》 《难顾道士(夷夏论)》 《正二教论》 《疑(夷夏论)咨顾道士书》 《驳顾道士(夷夏论)》 《析顾道士(夷夏论)》 这么热闹的争论中,和尚们自然也不敢示弱。除了几位高僧从夷夏之防的角度予以反驳之外,更有一代同人大手站出来,把《大灌顶经》“三圣东来”的设定又发挥了一下,写成了《清净行法经》。 这《清净行法经》脑洞更大: 佛遗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云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须那经云。吾入灭千载之后。教流于东土。王及人民。奉戒修善者众。 迦叶应生震旦示号老子。设无外之教以治国。假神仙之术以治身。 这次反击比《《大灌顶经》要狠,直接明白地贴出设定:什么老子、孔子、颜回,都是咱家菩萨转世。尤其是老子,前世乃是迦叶,是如来的弟子,分天然矮一辈! 这个影响挺大的,据说江苏溧水县之南七十五里处,相传有儒童寺,本为孔子祠,后来就因为这个传说,给改了。 儒家真是躺着也中枪…… 从这个设定开始,佛家的同人开始使劲发挥,朝着玄幻小说的路子一去不回。 比如《涅槃经》说:“三皇、五帝、孔、李、周、庄,皆是菩萨化身。” 这是横扫了人界的大贤,全是西天菩萨化身。 再比如《须弥图经》称:“宝应声菩萨化为伏羲,吉祥菩萨化作女娲,儒童化作孔丘,迦叶化为李老。” 这个设定就更牛了,连女娲伏羲这种神祇,都成了佛家坐下菩萨转世。 除了这些 OOC 同人,也有从侧面予以烘托的作品: 比如梁代的慧皎,写了一部 《高僧传》,开头讲到王浮和帛远这段公案,没忍住,遂写了一个小同人:讲有一个叫李通的人,死而复活,说在阴间走了一圈,看到帛远在给阎罗王讲楞严经,而王浮却被锁械起来,向帛远忏悔自己“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的恶行。 还有一本《周书异记》,是这么说的: 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水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动。其夜五色光气,入贯太微星,遍于西方,尽作青红色。周昭王问太史苏由:‘是何祥也?’由对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昭王曰:‘于天下何如?’由曰:‘即时无他,一千年外,声教被及此土。’昭王即遣镌石记之,埋在南郊天祠前。当此之时, 这部《周书异记》还催生了另外一部同人的同人《汉法本内传》。 这本《汉法本内传》可以说是集同人之大成,开头就讲了一个超棒的故事,讲的是汉明帝忽然心有所感,派人去迎回来佛家的四十二章经,安置在白马寺,又请来一个叫摩腾的高僧说法。结果这个举措,惹出了五岳十八山观太上三洞的诸多道家弟子,声称要跟和尚在白马寺斗法。 接下来的剧情,和车迟国差不多。六百九十人的道士,拿了灵宝真文太上玉诀三元符录等五百九十卷,置于西坛。茅成子许成子黄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书有百三十五卷,放在中坛。摩腾大师只把佛舍利和经像放在东坛。道士们说,如果道经火焚不坏,则道家是真。结果一把火烧过来,道教经典灰飞烟灭。围观群众大惊失色,纷纷称赞佛法无边,于是…… 时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映蔽日光。摩腾法师踊身高飞。坐卧空中广现神变。于时天雨宝花在佛僧上。又闻天乐感动人情。大众感悦叹未曾有。皆绕法兰请说法要。 这故事满身破绽,不必去一一辩驳,画面感还是挺强的。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路过白马寺,还看见里面有个焚经台,遂吟诗一首:“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漫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 还有一篇《正诬论》,专门是挑《西升经》来打: 夫尹文子即老子弟子也,老子即佛弟子也。故其(西升)经云:闻道竺乾,有古先生,善入泥洹,不始不终,永存绵绵。竺乾者天竺也,泥洹者梵语,晋言无为也。若佛不先老子,何得称先生?老子不先尹文,何故讲道德之经邪?以此推之,佛故文子之祖宗,众圣之元始也。 这是一段很有趣的公案。《正诬论》认为《西升经》里提及的“古先生”,即古佛,也就是说佛比老子先生。但《西升经》版本很多,据说里面有大量佛教徒修改的痕迹,到了唐代,道宣和尚干脆偷偷把《西升经》给改成了”老君曰:吾师化游天竺”。 这个做法,真有点萌。 有一次,北魏孝明帝召集了一个叫姜斌的道士和法师昙谟,讨论老子化胡。姜斌手里有另外一部道经叫做《老君开天经》,两边就开始辩论起来了。 帝曰。佛与老子同时以不。 姜斌曰。老子西入化胡。佛时以充侍者。明是同时。 法师曰。何以知之 斌曰。案老子开天经。是以得知 法师曰。老子当周何王几年而生。周何王几年西入 斌曰。当周定王即位三年乙卯之岁。于楚国陈郡苦县厉乡曲仁里。九月十四日夜子时生。至周简王四年丁丑岁。事周为守藏吏。简王十三年迁为太史。至敬王元年庚辰岁。年八十五。见周德凌迟遂与函关令尹喜西入化胡。斯足明。 法师曰。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灭度。计入涅槃后经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已年八十五。至敬王元年。凡经四百二十五年。始与尹喜西遁。据此年载悬殊。无乃谬乎 这算是一次比较理性的辩论,不过两边引用的都是伪书伪经。姜斌引《老君开天经》、昙谟引《周天异记》、《汉法本内传》。两边都是同人,就无所谓谁是官方了…… 最后连萧衍都来起哄,以天子身份发了个糖。 旧事老子宗尚符图。穷讨根源有同妄作 (梁武)帝乃躬运神笔下诏舍道文曰:“……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化迹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其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伪就真,舍邪归正。” 当然,道教也没闲着,也开印了大量同人作品,故事层出不穷。 有一部叫《老子消冰经》的书,里面讲了一个十分重口的故事: 老子语尹喜曰。若求学道。先去五情。一父母。二妻子。三情色。四财宝。五官爵。若除者与吾西行。喜精锐。因断七人首持来。老笑曰。吾试子心。不可为事。所杀非亲乃禽兽耳。伏视七头为七宝。七尸为七禽。喜疑反家。七亲皆存。又造立天地记云。老子化胡。胡王不伏。老子打杀。胡王七子国人一分 这本同人吧……我实在看不出这是在谤佛还是在谤道,到底黑的是哪边,搞不清楚。后来我发现,据学者考证,这《老子消冰经》是摩尼教体系篡入道藏……原来是个看热闹不怕事的反串黑! 道家除了在典籍上大肆宣扬,在旅游业上也大张旗鼓,其事迹甚至被收入正史。《魏书》就曾记载:于阗西五百里有比摩寺,云是老子化胡成佛之所。 成古迹了! 篇幅所限,索性列个书单吧…… 《犹龙传》、《太上实录》、《圣纪经》、《西升经》、《出塞记》、《帝王师录》、《三破论》、《十异九迷论》、《明真辩伪论》、《十小论》、《钦道明证论》、《辅正除邪论》、《辟邪归正论》、《龁邪论》、《辩仙论》、《三光列纪》、《谤道释经》、《五公问虚无经》、《三教根源图》、《道先生三清经》、《九天经》、《赤书经》、《上清经》、《赤书度命经》、《十三虚无经》、《藏天隐月经》、《南斗经》、《玉纬经》、《灵宝二十四生经》、《历代帝王崇道记》、《青阳宫记》、《纪胜赋》、《玄元内传》、《楼观先生内传》、《高上老子内传》、《道佛先后论》、《混元皇帝实录》。 这份书单是元代的,或多或少都提及了老子化胡的说法。至于争论的本源《老子化胡经》,王浮只写了一卷,到了元代时已经增至十卷,中间不断有作者添加作料,构想越发宏大,堪称玄幻小说。 比如第十卷,十分详细地阐述了老君的一十六变: 一变之时。生在南方亦如火。出胎堕地能独坐。合口诵经声琐琐。眼中泪出珠子【石 * 果】。父母世间惊怪我。复畏寒冻来结果。身著天衣谁知我 二变之时。生在西岳在汉川。寄生王家练精神。出胎堕地能语言。晃晃昱昱似金银。三十六色绮罗文。国王欢喜会群臣。英儒雅士平论。忽然变化作大人。发眉晧白头柱天 三变之时。变形易体在北方。出胎堕地能居床。合诵经声琅琅。额上三午十二行。两手不开把文章。配名天地厚阴阳。从石入金快翱翔 四变之时。生在东方身青。出胎堕地能瞳舂。合口诵经声雍雍。白日母抱夜乘龙。昆仑山上或西东。上天入地登虚空。仙人侍从数万重。当此之时神气通 ………… 十三变之时。变形易体在罽宾。从天而下无根无。号作弥勒金刚身。胡人不识举邪神。兴兵动众围圣人。积薪国北烧老君。太上慈愍怜众生。渐渐诱进说法轮。剔其须发作道人。 十五变之时。西向教化到罽宾。胡国相厘还迦夷。侵境暴秏买育人。男子守塞忧婆夷。吾入国中作善词。说化男子受三归。渐渐诱进说法轮。剔其须发作道人。阳为和上阴阿尼。假作父母度僧尼。师徒相度理无私。迁神涅槃归紫微。四镇安穆和我神。胡人思念长吁啼。铸作金像法我形。三时入礼求长生。寂寂寞寞不应入。低头视地仰看天大圣正真何时还 十六变之时。生在蒲林号有遮。大富长者树提阇。有一手巾像龙蛇。遣风吹去到王家。国王得之大叹吒。兴兵动众来向家。离舍百里见莲花。国有审看一月夜。王心恶之欲破家。忽然变化白净舍。出家求道号释迦 可以看出来,老子从老聃变成释迦牟尼的过程,非常复杂而华丽。道士们的心情很明白:你们编故事,我们也编,看谁编得精彩! 道、释两家为这事撕逼了很久,互相写了许多同人文,然后他们发现一件事:其实分输赢很简单,只要搞定皇上就成了。 梁武帝当政,老子就是如来的弟子;到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手里,释迦就是老子弟子。宗教意识形态,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政治上来。 于是到了唐显庆五年,和尚静泰、道士李荣拉拉扯扯,一起进了皇宫,当场辩论《老子化胡经》的真假。 这个李荣,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他是唐初道士,而且是道士里少有的擅长辩论的高手,文思敏捷,嘴特别欠,“屡遭劲敌,仍参胜席”,尤其特别喜欢损和尚。有一次他跟一个叫法轨的矮和尚辩论。和尚做了一首诗嘲笑他:“姓李应须李,言荣又不荣。”李荣立刻接了下两句:“身长三尺半,头毛犹未生。” 这次是和尚主动攻击,所以大家都不说他什么。后来兴善寺起火,佛像都被烧光,尊像荡尽。李荣却写了首诗:“道善何曾善,云兴遂不兴。如来烧亦尽,唯有一群僧’。这就有失厚道了,掉粉无数……和尚们也气得要死,发愿一定要重建此寺,不能让他看笑话。甚至因此还传出一个神异故事,说兴善寺和尚急着重建,没钱了,忽然有一个穷和尚扛着布袋子走到工地,扔下就走,打开一看,里面千两黄金。 可惜,李荣的口才,在这场老子化胡的辩论中没得到发挥,惜败给了静泰。这次失败影响巨大,“由是失厝,令还梓州。形色摧恧,声誉顿折。道士之望,唯指于荣,既其对论失言,举宗落采。” 佛教算是扳回一城。 后来到了天册万岁二年,福光寺的高僧慧澄正式上书,要求把《老子化胡经》禁毁。朝廷商量了一下,觉得证据不足,没有准许。大概也有道教高人居中策划。 和尚们可没死心,不弄死这本经书,他们不肯干休。到了神龙元年,僧道两界终于再一次聚在皇宫,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这次道教大败亏输,朝廷下诏禁毁,从官方给定了性——不过这个没有得到认真执行。民间依旧该撕就撕,该打就打。 所以说,回到题主的问题。历代高僧,别的能忍,《老子化胡》这种 OOC 同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玄奘熟读经典,笃信佛法,你若是真扔一本《《老子化胡经》在旁边念,唐长老绝对会愤然出圈,捋起袖子跟你做过一场。 -- 续集 -- 《老子化胡经》的故事还没完呢。 《射雕》、《神雕》里有一个重要的武林门派,叫全真教。 小说里的全真教是抗元义士,史实上却和元代统治者联系紧密。自从丘处机跟成吉思汗接触过之后,全真教发展十分迅猛。尤其是在尹志平的悉心发展下,到了元代初期,完全力压其他宗教,一门独大。 此时尹志平已去世,接替掌教之位的是他的师弟李志常。 李志常被大好形势冲昏了头脑,做了一个十分有挑衅的决定,刊行《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打算进一步打压佛教。 这个决定一出,佛教界直接就炸毛了。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少林掌门福裕。他宣称要跟李志常一决胜负——不过和武侠小说里的华山论剑不同,这两位的决斗方式是辩论!而且是在蒙哥大汗御前辩论。 少林、全真两派掌门大战一场。福裕当面质疑,老子化胡典出何处?为什么中原未靖,他却要跑到天竺去传教?李志常却没有正面回答。蒙哥当时对全真一教独大有些不满,遂判定福裕胜出。《老子化胡经》要销毁,全真教侵占的佛家寺产也要归还。 不过李志常并没照章执行,该干嘛还干嘛。 于是福裕又邀请了曹洞宗的宗师至温,要求在蒙哥御前进行第二次辩论。可惜李志常已于当年去世,缺席了这次辩论,释家不战而胜。不过这胜利不够理直气壮,全真教虽有损失,但根基未动。 李志常死去,接任者是张志敬。张志敬担任掌教后面临的第一个大挑战,就是第三次来自释门的挑战。 决斗在哈喇和林的万安宫举行,主持人忽必烈,裁判是姚枢。 这一次,释门可谓是精锐齐出,而且是禅、密两大宗派联手。除了少林掌门福裕之外,还集结了当时江湖上的诸多宗师,有那摩国师为首、白教教主二世活佛噶玛拔稀、河西国师、外五路僧、大理国师师、少林寺长老、五台山长老、圆福寺长老等 300 余人。 为了干掉《老子化胡经》,释门真是下足了力气。 而张志敬也带了教内高手十七人,前来应战。双方约定,谁输了,就要皈依对方法门。 开战之前,全真教气势如虹: 时先生每亮跃鹤列,蓝袍锦袖,攘臂争前。 全真这边十七位高手原地站定,蓄势待发。不料释门这里,居然只派出了一个二十三岁的年轻喇嘛。 这小喇嘛面对全真教的诸位高手,夷然不惧。辩论一开,他便朗声发问道:“老子留下的根本经文,是什么?” 全真教回答:“道德经。” 他又问:“还有没有别的根本经典?” 全真教回答:“就这一本。” 小喇嘛说:“那么《道德经》里提过老子化胡的事情吗?” 答:“没有。” 小喇嘛追问:“那你们的凭据在哪里?” 答:“我们汉地的典籍里有。” 小喇嘛连续追问哪里有提,全真教却答不上来。小喇嘛连连发问,引经据典,用《庄子》里的论据,来证明老子其实死于汉地,所谓“化胡”之说,除了《化胡经》之外没有任何证据能佐证。 小喇嘛一人峙立,奇招迭出,全真教步步退缩,完全处于下风。其中一位道人逼急了,声言你们是在诽谤老子。你引用庄子来证明老子实死,却不知道庄子写的都是寓言,根本不能当证据。 这个破绽,露得太大,引得少林掌门也悍然出手:“哎?你们道家不是尊崇老庄吗?如果庄子的都不能当真,那你们道藏还能要吗?” 结果这一场辩论下来,全真教被那小喇嘛一人一嘴,打得大败亏输。十七位参与者被迫削发为僧,皈依佛门,颜面扫地。 帝问张真人曰:你心要持论否?张真人日。不敢持论。上曰:你每常说,道士之中多有通达禁咒方法,或入火不烧,或白日上升,或摄人返魂,或驱妖断鬼,或服气不老,或固精久视。如此方法,今日尽显出来。张真人并无酬答。时逼日没,阁中昏暗。帝曰:道士出言掠虚,即依前约,脱袍去冠,一时落发。 从此之后,全真教虽然仍旧存在,但风光不再,由盛转衰。 他们输得不冤。因为那一位小喇嘛,可不是寻常人。 他的本名叫洛追坚赞,不过还有另外一个为后世广为人知的名字——八思巴。他乃是萨迦五祖、一代帝师、蒙古新文的创制者。《神雕侠侣》里的金轮法王,即以他为原型。 当年光靠金轮法王的弟子霍都,就能压制整个全真教。张志敬一个三代弟子企图单挑金轮法王,结局可想而知。 这场失败,一是因为道士们清静自然,不像佛教徒那么讲究论辩之术,李荣那种不世出的辩论高手 都落败,何况这些全真道士对上的,还是密宗顶尖人杰八思巴;二是因为元廷本来就有打压全真教之心。失去了政府支持,又碰到八思巴,道教败得也不冤枉。 (整个过程记录在《至元辨伪录》,虽然这是和尚写的,倾向性比较明显,不过还是记录下了详细的论辩过程,很有意思。这部书的前头,集中火力猛烈批驳道教的《老子化胡经》和《八十一化图》,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下。玄奘老师的反应,差不多就是这样吧。) 李扬帆写过一篇《话语霸权的争夺:元、明、清的三次辩论》,里面附了一篇八思巴写的《调伏道教大师记》,就为纪念这次胜利: 祈愿吉祥!向上师及文殊菩萨顶礼! 向以狮子吼声摧破执有无等一切恶见之正觉佛陀顶礼! 当具足福德利乐及大智慧之人主颁布诏命, 使讲论清净佛法之箭装上正理金刚之尖利箭簇, 由善辩勇士从天界射出之时,那些致力于仙人之道、具有预知未来的慧眼和神幻之力, 但受世俗气熏染而贪恋尘世、难入解脱正道的追随太上老君、虽然精习自己的教法,但自吹自擂近于疯癫的道士们。 铁石般顽固的心肠也被染上清净佛法的金 粉,勤守佛陀的禁戒和佛法的律仪,使大德们时常欢喜。祈愿由此善业,使世间众生不再追求虚空神仙而入于佛教正法! …… 八思巴于阳土马年仲夏五月二十三日以清净正见驳倒长期修炼神仙之 法、精通其术之道士一十七名,使其出家为僧时,特记于此。(《萨迦五祖全集》) 你看把八思巴给高兴的…… 有人笑,就有人哭。最后,贴一首全真道士在这段失意时期写的《新水令:我在这门中》。作者不详,但这令写的超级超级超级萌, 原文很长,姑且摘几段: 【呆骨朵】休言道尧舜和桀纣,则不如郝王孙谭马丘刘。他每是文中子门徒, 亢仓子志友。休言为吏道张平叔,烟月的刘行首。则不如阐全真王祖师,道不如 打回头马半州。 【醉太平】汉钟离本是个帅首,蓝采和是个俳优。悬壶子本不曾去沽酒,铁 拐李火焚了尸首。贺兰仙引定个曹国舅,韩湘子会造逡巡酒。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度了一株绿柳。 【正宫·端正好】撇了是和非,掉了争和斗,把俺这心猿意马牢收。我则待舞西风两叶宽袍袖,看日月搬昏昼。 【滚绣球】千家饭足可求,百袖衣不害羞,问什么破漫漫遮着皮肉,傲人间伯子公侯。我则待闲遥遥唱个道情,醉酸酸的打个稽首,抄化圣汤 仙酒。攀杖瓢钵便是俺的行头。我则待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钱明日求,到大来散祖无忧。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