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深夜惊奇 · 当代邻里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1-12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有个靠谱的邻居是怎样一种体验?

    [​IMG] 德川咪咪,你将在不朽的诗篇里与时间同长

    (原文谢绝转载,日报获授权发布)

    1

    我的邻居是个医生。

    然而我俩住得那么近,一条马路之隔,最后竟然是通过知乎私信认识的。他在我一张帖子的评论里说要加魔都密室群,我便发私信给他说:给个微信号,我拉你进来。

    事实上,那会儿我根本没有知友,也没有魔都密室群,微信号上只有不到 100 个好友,于是医生就成了魔都密室逃脱群的第二个成员。

    然后我才发现,我们不仅是邻居,还是大学同学,同一届,居然这么巧。见面之前,他发来一张照片,穿着白大褂,抱着个刚出生的孩子,又帅又萌,像医疗剧里的男主角。我感慨说:“这么年轻你就喜当爹了?”

    隔着微信我都能感觉他满脸黑线:“这是在我们医院里出生的小孩。”

    然而我按图索骥去见他的时候,却觉得看到了另一个人:比起照片,他圆了两圈,发际线后退了几厘米,以至于感觉岁数都老了好几岁。我指出这一点的时候,医生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嘻嘻地说:“那张照片就是我大学实习的时候拍的。再说了,我本来就是照骗。”

    结果,那天面基结束,回家的路上却甩不掉医生了(大概医生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们默默地坐上了同一趟地铁,从同一个出口下来,又走上了同一条路。“话说你家在哪里?”“叉叉路和叉叉路的交界口啊。”

    说话时我们已经站在了这个路口了,然后他右转过马路,我笔直向前。隔着车流我突然意识到,这个人,竟然!是我!邻居!

    在楼宇里长大的小孩是没有邻里概念的,从小到大,我都对隔壁单元的人和事非常漠然。2000 年,我们家搬到了现在的小区里,对门住着一个和我年龄一般大的男孩子。我看着他把初中校服换成了高中的,又去了远方读大学,几年后再出现时,手里已经牵着一个女孩。再之后,他家吵声震天地装修了大半年,他的父母搬离了小区,我听到迎新的鞭炮声,新生儿的啼哭声。他的妻子看上去非常喜欢我家的狗,每次看到我抱着小狗进出,她都会目光热切地打量过来,然而即使这样,我们都没好意思开口搭腔。

    15 年过去了,两家人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

    2

    现在,从阳台往外看,是隆隆而过的轻轨声,轨道下方有个小区,建造于上世纪 80 年代,我们称之为“福利房”。医生就租住在那个小区里。

    刚刚意识到我们是邻居后不久,医生先找碴和我吵了两架。

    至于原因真是太搞笑了。最开始,他找了几篇早些年媒体歪曲医疗群体的报道,先把我当成媒体界的代表,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振振有词地批判了一番。

    后来又碰到外滩踩踏、MH370、姚贝娜去世……风波不断,医生的素材也没断过,我常收到他的分享,以及类似于“你们呀,又要搞一个大新闻”的评论。

    于是我们每晚都要彻底地撕一遍。逼得我从报刊的四种理论讲起,说客观平衡原则如何实践,剖析乱象的起源,从初心讲到方法论……我在复旦读了 4 年新闻,从未有哪一刻像此刻一般学以致用。

    医生说媒体已经沦为偏见的工具。我反驳说,你又何尝不是?

    后来,有一次出去吃饭,枪叔——一个真正的长者听说了这一切,差一点没昏过去:“医生,你居然和一个女生每晚为了这点破事吵架——就像我到台湾去看到一些傻子,天天问人家支不支持统一。”

    最后这一轮冗长争执的结束,是因为一个充满戏剧化的结局。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想认识我们系一个女生:“几年前,某报做了一些有偏见的报道,结果她竟然跑去某报面试,就为了在终面的时候见到某报的领导,最后就那篇报道慷慨陈词了一番,有没有这个事情?”

    “有。那个人就是我。”

    3

    自那以后,医生敬我是条汉子,我们的友情总算踏上了康庄大道。

    因为我是魔都土著,住的又是商品房小区,他一度以“富有的邻居”称呼我,配上一个抱大腿的表情,突然就从辩友变成了狗腿。他回老家的时候,会带点小零食回来,穿条马路就能送来给我。

    我却从来没进过马路对面的那个小区,通过零星的对话,我大概知道医生独自租住在一个 30 平米的老房子里,月租 3000 元。其实如果合租就会便宜很多,可医生说自己不习惯跟别人同住。

    有段时间,我有一篇文章被盗转得全网都是,医生怂恿我去讨稿费,我说自己拉不下脸。他表示极其无语:“算了,毕竟你是富有的邻居,免费写点东西给别人看看都不是事儿。不像我,要付租金,要在上海生活,压力山大。”

    有段时间经常凌晨两三点看到他还在线,作息时间和记者差不多。问他时,他说自己欠着丁香园的稿债——自从知乎上好几篇答案火了以后,医生就成了丁香园的撰稿人,算是找到了有偿写作的平台。对于这份兼职,他极认真、极严肃,写每篇稿子都要通宵几宿查资料——反观我,工作以外的兼职都当成游戏,做得轻松散漫,往往也长久不了。

    渐渐地,魔都密室群越来越庞大,群员越来越多。医生却极少参加活动,偶尔出现,也是匆匆消失,过一会儿我手机上会收到条微信:“我干活去了。”

    我很难想象,医生竟然是我们的同龄人。我们这个年龄,学业刚刚结束,事业尚未开端,没有家庭,无需养老,这明明是“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可他似乎永远都在忙碌,不分早晚,没有假期,即使游戏的时候也不见轻松。

    用医生的话来说,那些时间,除了赚钱以外,他都用去点技能树了。

    我的 python 就是医生教的。在我询问“零基础如何学编程”之后,他滔滔不绝地发来了一长串教程,都是他自学的经验,详细直白到小学生都能 step by step 地学出来。

    “我就是照这个方法学了半年,然后用 python 自己做了一个游戏。”他说。

    “大神,我给你跪了。当时为什么想学这个?”

    “要在未来的世界生存,难道不需要学点编程?”

    又有一次我说起心理咨询师证,结果他说自己已经考出了二级。为什么?好玩。

    医生竟然还通过了司考。那是因为他大学时追一个法律系的姑娘失败,发愤图强,自学了一阵后考出来的……

    听过这一系列励志故事,我决定向医生学习。那段时间他报名了证券资格从业证,说是要以考证为切入点,系统地学习投资,我便跟着他报了名。

    事实证明,像我这样自由懒散的性子,根本成不了医生那样的学霸。早两周就报了名,结果拖到考前四天才开始复习。那几天,和男朋友约会的时候,我头上绑着白毛巾,手里拿着笔划重点,嘴里疯狂地嘀嘀咕咕。男朋友看不下去了,说:“要不你放弃吧。”

    “我不要。”

    “卧槽,弃考王转性了?”

    “隔壁邻居说他到现在一点也没有看,他都没有弃考!我好歹还看了呢,不能输给他!”

    结果我苦苦熬到考前一天,医生打印出准考证一看,发现他的考场太远,果断弃考:“我去看电影了。再见。”

    面对大哭大闹的我,他淡定地说:“你想同我一起死,做一对苦命的鸳鸯。哼!我还没说要接受你的爱。”

    (但这个事情的结果是,我居然通过了。)

    4

    复旦生日那天,我们聊了会儿对母校的怀念。我说医生并没有继承复旦校友的精神,你每天都那么拼,这样发展下去,十年后就是一名社会成功人士。而我从来都是挑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这才叫“我的灵魂自由而没有什么卵用”。

    他回复说:“其实在我看来,自由而无用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自由并非散漫之义,只有自律者,才能够得到自由。”

    我们在各自的道路上前行着。再后来,我自己开了密室。医生一如既往地没空,嘴上说着要捧场,实则至今没有玩过我设计的任何一个主题。他对密室的商业模式却很感兴趣,一本正经地询问了许多细节,几乎算是见证了我们团队从无到有地做出密室来。

    他一直说自己也想做个什么事,然后靠着它实现财务自由。做个什么事呢?“公共号?APP?”他说自己也没想好。

    “像你这样把爱好发展成事业最好。然而我都不知道自己的爱好是什么,我的爱好可能是学习吧。”

    我犹豫了很久,最终说:“其实我发现你身上有一种很深刻的焦虑,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活得轻松一点儿。”

    “好吧,我觉得我自己真是相当焦虑。有一些琐碎的事情让你不得不焦虑,比如办暂住证,你去试试看。”

    我无语。

    医生是温州人,家里的独子。他在上海读的高中和大学,毕业后一直与父母抗争着:他们让他回去,他不愿意。“我父母是很典型的乡土思想,就是儿子要回到身边尽孝,可是我回去能干嘛呢?”他说。

    在这种拉锯中,他觉得自己错过了一轮又一轮在上海落脚的好时机。从小到大,我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独自生活,漂泊对我而言,光是想到就觉得恐惧,遑论还要顶住家中的反对。在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和教育背景相仿、三观相合(除了职业稍微带来的一点儿分歧之外)的医生之间,境遇竟然如此相异。

    有时候我会想,十年以后,如果我们的友情还在,我们的孩子估计也可以打酱油了——按照之前的约定,如果都是儿子就让他们搞基,都是女儿就让他们搞拉拉,一男一女就让他们结拜。我保存了一段聊天记录,打算这样告诉我的大侄子,他那韬光养晦的、闷声发大财的、嬉皮笑脸的、其实非常靠谱的爹,年轻时有过一个这样的梦想——

    那段对话发生在 2015 年 5 月,一个温暖的春天里。

    “你一直问我真正的爱好是什么。其实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发一篇重要的 paper。”

    “发 paper……爸爸!”

    “如此我的学术生涯便可无怨无悔。”

    “有个学霸做邻居好可怕。”

    “在人类漫漫的科研史上,我曾经也贡献了一颗沙子。为的是数十年以后,我能对自己的孩子说,某个结论,I found it!这种感觉很好的。”

    “首先……”

    “唉……是啊。”

    -------- 分割线 --------

    医生的 python 自学经验:
    第一步,去 Learn to code 学完全部课程(教材虽为英文版,但比较浅显,亲测有效);
    第二步,购买一本《和孩子一起学编程》的书,并下载完整的程序包,进一步自学;
    第三步,去 Learn Python The Hard Way。学完这三步,基本上可以熟练使用 python,和程序员谈笑风生了。——光荣属于医生。

    查看知乎原文
    一点编辑手记


    接近新年,总想有新的机遇,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

    上面这篇看起来是说邻居,其实是说年轻人的工作选择。下面要推荐的这篇是更成熟的经历。

    马伯庸工作了十年,35 岁这年第一次辞职,2015 年 6 月他写了一篇《十年》,推荐给你。人生的可能性很多,选择却是一件奢侈的事。

    另外一个我特别喜欢的故事是刘瑜 2004 年在天涯写的《从头再来》,这是一个关于幻灭的故事。一个人失去希望的人,一个自我厌恶的人,一个被生活磨去棱角和热情的人,还能够胜任爱么?

    她断更了没写完,不过特别好看。感兴趣可以搜一搜。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