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岩浆会冒泡? 侯通,一个泡实验室的岩石学家 那些气泡是岩浆挥发份【H2O 和 CO2 (C-O-H system), 以及 F, Cl, N, S】由于压力降低,从而在岩浆中的溶解度降低达到过饱和出溶所导致的。过饱和之前,这些挥发份是溶解在岩浆中的,就像没有打开瓶盖的可乐你往往看不见气泡的。 要清楚岩浆可不是可乐,这些“气泡”从岩浆中释放出来的时候威力还是很大滴……要么导致火山灰大范围传播,要么导致岩浆喷溅…… 或者导致形成火山穹窿,或者形成火山“喷泉”, 或者更恐怖的火山熔岩湖, (一)那么,这些挥发份在岩浆中是怎么来的呢? 1. 岩浆形成 挥发份和岩浆基本是来自于同一个源区的部分熔融的。 2. 岩浆演化 岩浆演化是指源区部分熔融产生的原生岩浆,伴随着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例如一般岩浆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演化,主要包括分离结晶,地壳混染,岩浆混合或者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以岩浆的分离结晶为例,早期结晶的硅酸盐矿物基本不“扣留”挥发份,这样就导致残余岩浆中挥发份含量升高。 而且富含挥发份的岩浆(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湿”岩浆)还会导致“干”的矿物(比如橄榄石)比在“干”岩浆中结晶要晚,而且是岩浆越“湿”,橄榄石的液相线温度(liquidus temperature; 理解为橄榄石开始结晶的温度)越低,即结晶越晚。 此外,“湿”岩浆相对于“干”岩浆来说,在成分上更富铝和镁,相对贫钛和钾。 (二)那么,这些挥发份是什么成分呢? 首先你得能去活火山喷发的时候去搞点含挥发份的岩浆来看看啊(贝爷一样的人物有木有)! 嫌烫?那花钱打钻吧¥¥¥¥ 例如:日本列岛下面一个 34 万年前的花岗质岩浆房虽然固结了,但居然还有 500 摄氏度的温度啊!一分析发现里面的挥发份基本是二氧化碳、硫化氢和盐水(下图)。 没钱打钻?那就直接逮住挥发份测测吧 害怕被火山气体毒死?那站远点看看也行(感谢发明这些伟大仪器的人)。 不想一直傻站着看?从火山岩石中找点包裹体来看看吧(包裹体是很有力的“现场犯罪证据”)。 结果来了,基本成分就是下面这些: 挥发份的成分貌似跟岩浆成分关系也不大。 但不同地方的火山,挥发份还是有区别的, 而且值得留神的是,我们总感觉火山挥发份很多的样子,冒气冒不完的感觉是不是?但是,其实他们没喷出来的时候在岩浆里的含量并不高。 (三)实验室里我们能研究这个过程吗?就是挥发份是怎么从岩浆中出来滴? 有人问这也需要研究?嘿嘿,我们就是这么变态…… 岩浆里能溶解多少挥发份? 需要把挥发份跟“干”岩浆放在一起,放到地球深部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当然是在实验室使用高压釜,不是挖井把它们放回去)。 放置一段时间后,想获知里面能溶解多少挥发份那得快速降温让样品保留当时的状态,对于高温高压的样品相对于快速冷冻了。降温慢了可不行。 实验获得的样品使用红外光谱测试,发现水含量低的时候,水在岩浆中基本是已 OH 羟基的形式存在,水含量再高些,羟基含量也不怎么升高,这和岩浆成分关系都不大。 但是岩浆中能溶解多少 CO2,则和岩浆成分密切相关,基本上酸性越强,溶解得越多。 此外,岩浆中挥发份含量越高,岩浆的密度越低,这应该很好理解, 岩浆中挥发份含量越高,岩浆的黏度也越低, 含挥发份岩浆相对于“干”岩浆的物理性质的变化,即密度和黏度变小,你想到了什么? Yes, 它们更容易从地球深部运移上来,要么侵位于地壳,形成岩浆 - 热液系统(成矿系统?Oh, another story);要么喷发出来,而且气体还会炸碎岩石,形成火山弹,火山碎屑和火山灰。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喷发的火山有很多火山灰,流动的岩浆多含气泡。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