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创造力」、「天才」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吗? 小红拖拉机,HR小白进化论,有意思的人力资源 一、创造力当然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哥们! 研究僧时跟导师做的课题就是决策风格与创新的关系,结合心理学研究进展和自己的经验性证据,谈谈创造力。 创造力是古已有之的,在大叔的另一篇文章(在互联网搜索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博学”对于个人事业发展来说是不是一种鸡肋? - 小红拖拉机的回答)中提到,创造力是推动人类进化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明显区别与其他生物物种的典型特征之一,总的来说,这与人类大脑进化扩大的颞叶的容积有关。但你以为大叔会说,创造力是跟大脑容积或基因等生物学因素直接相关而不能改变的吗? 不,肯定不会这么说。 你知道,如果心理学家研究了一个结果说,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是遗传,后天无法改变,那么这个研究在当下基因修改尚无法成功操作的技术水平下,还有毛意义? 这就好比宣布了人类的意志无法改变命运,以后科研经费还申请个毛? 所以即便收效甚微,我们也会说,是的,创造力是可以改变的。而无数的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结论。 以下,我将结合欧美、中国大陆、台湾的心理学家对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既在组织中的实践,谈谈创造力能否后天习得。 1、创造力的定义 不知道题主这句话从哪从哪听来的,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Simon) 作为仅有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 2 位心理学家之一,其研究方向主要在有限理性与决策理论。 西蒙曾说被认为是从事科学发现这类工作所必须具备的顿悟,已被证明是「识别」这一我们所熟知的认知过程的同义语。 1950 年的秋天,南加州大学的着名的心理学家 Guilford 老爷子在《美利坚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论创造力(Creativity)》,正是这篇文章,开始了心理学界对创造力、创新、创新行为的研究。这一研究,就是 50 多年。 关于创造力的定义,心理学界并未达成一致,大家公认的创造力定义指向三个点:个性特质、行为过程、成果产出。然后各家观点就不一一列举了,以我最喜欢的心理学家津巴多主编的《心理学与生活》中所采用的定义,选择了斯滕伯格的解释,即“个体产生新异的和合适的思想和产品的能力”(Sternberg & Lubart,1999)。 2、创造力的衡量 我们知道如果不能衡量创造力的水平,就无法证明后天能否习得。为什么呢?就好比你说,吃鱼肉和猪肉肥肉,哪个对身体健康更有利呢?那你得说说什么怎么衡量健康水平吧,比如体重、肌肉含量啊、胆固醇水平等等~ 创造力也是一样的,现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量表多是通过自陈量表如“我比别人有更多的创新想法”,或者靠谱一点,再加上这个在创新成果的历史记录,之前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 Amabile 曾经这么搞过。 而靠谱一点的创造力的测评,被大家所接受的是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即对于一个问题可以产生许多不寻常的想法的能力。并通过流畅性,既独特想法的总数;特别性,即在适当的例子中,没有被别人说到的想法数;非普通性,例如少于 5% 的人给出的想法数(Runco,1991)。 得益于这些研究方法,我们可以进行对创造力进行探索。 3、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个性特质 人格、智力水平、知识和能力外,个体的情感、动机、开放性、自我效能感和角色认同等也会对员工创造性产生影响。一个人特别聪明,或者爱学习,对陌生知识有好奇心的人,也倾向于拥有更高的创造力水平 (George et al.,2007; Oldhamet al.,1996) 。 领导的管理风格与组织氛围,及地域文化特征,也会影响个体的创新能力。 如高权力距离、集体主义,及社会文化儒家思想的阶级二重性(Hierarchical dualities),都是削弱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张秋政,2002)我们可以通过创造开放的社会来培育创新人才, 工作特征 工作自主性、工作压力,工作复杂性或挑战性会影响个体创造力。当个体从事挑战性或复杂性工作时,能够产生较强内在动机,增强员工对其工作的兴趣,从而产生高创造性 (Farmer,Tierney,& Kung-McIntyre,2003)。在复杂的创造性工作中,员工必需具备较高的自主决策和资源分配权等,以使其具备较高的个人自主性,从而充分施展创造性 (Shalley,1991,1995; Zhou,1998)。 员工创造性形成机制全模型(王先辉 etl,2010) 4、创造力的习得 被动习得。被动习得应该从国家教育、组织管理的层面来说,要创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要只依照高考分数这样单一的评价指标对个体进行衡量,导致知识的广度不够。还要鼓励怀疑权威,进行创新。同时对创新失败给予更多的宽容性和支持以促进个体创新动机。等等…… 主动习得。那么作为一个个体,除了有好奇心、怀疑感、自信之外,还能如何改善自己的创造力呢?以下所列方法,并非穷举,只是举几个例子。 ·创新思维方法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G.Wallas)所提出的四阶段论,认为任何创造过程都包括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大家可能会感兴趣,这特么也能算创新吗? 事实上,是这样子的,许多脑力劳动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直在研究的一个问题始终无法突破,然后开始忙碌其他的事,突然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找到了解决此前问题的答案。 准备期。准备阶段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作前期准备的阶段.由于对要解决的问题,存在许多未知数,所以要搜集前人的知识经验,来对问题形成新的认识.从而为创造活动的下一个阶段做准备. 酝酿期。酝酿阶段主要对前一阶段所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以便考虑解决这个问题的各种策略.. 豁朗期。豁朗阶段,也即顿悟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和酝酿,思维已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进入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这就是前面所讲的灵感.如:耐克公司的创始人比尔·鲍尔曼,一天正在吃妻子做的威化饼,感觉特别舒服.于是,他被触动了,如果把跑鞋制成威化饼的样式,会有怎样的效果呢?于是,他就拿着妻子做威化饼的特制铁锅到办公室研究起来,之后,制成了第一双鞋样.这就是有名的耐克鞋的发明. 验证期。验证阶段又叫实施阶段,主要是把通过前面三个阶段形成的方法、策略,进行检验,以求得到更合理的方案.这是一个否定 - 肯定 - 否定的循环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从而得出最恰当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TRIZ理论 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khAltshuller)发明的 TRIZ 理论(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方法,被许多科研机构和工厂予以应用。根里奇·阿奇舒勒在 14 岁时就获得了首个专利证书,在 15 岁时他制造了一条船。1946 年,阿奇舒勒开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研究工作,通过研究成千上万的专利,他发现了发明背后的模式并形成了 TRIZ 理论的原始基础。TRIZ 理论也被用于各种研发人员与工艺改进人员的培训内容,甚至被纳入工业工程等专业的教材。 二、天才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吗? 天才是什么?我们对天才的定义为卓越的智力水平,到底有多卓越呢。 这个问题就好比说女神得有多美。宋慧乔、高圆圆有没有美到女神,李宇春到底到没到女神? 因此必须用一个可以量化的数值,比如颜值,但即便有真有了颜值,那谁能定下来多少分是女神,多少分又不是? 统计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们这个问题。 受益于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尤其是心理测量技术的发展,我们实现了对智力的标准化测量,在 20 世纪初期就广泛使用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给了我们量化的智力水平表达。 但问题还是来了,到底多高的智力算天才?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特曼 (Lewis Terman) 选用了智商在 135~170 之间的儿童做研究;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霍林沃斯 (Lita Hollingworth) 选择了智商在 180 以上的儿童进行研究。 没有统计学概念的人来说,我们就取个特曼教授的中间值吧,152.5,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简单说下,智商是平均值为 100,标准差为 15 的正态分布,智力水平在 85-105 之间的人数,差不多在所有人员的 68.34%,见图中示意。你只要达到 137.5,你就在 200 人中排行第一了。 那么智力 152.5 的人有多少人呢?几率大约在 0.0002,也就是说,差不多 1 万人中,会有 2 个这样的人。 那么像 TBBT 里面 Sheldon 的智商 187 的人有多少呢?3E-09,也就是说 1 亿人力差不多会有 3 个。你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1869 年,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表弟,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F .Galton) 发表了《遗传的天才》,采用谱系调查方法,得出了天才乃遗传所得的论断。而且这一论断结果到目前为止仍是主流思想,也就是说,天才是遗传的结果。 后天虽然可以进行智力开发,但是是不可能实现从普通资质到天才的,是的,就是上东华门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和哈佛附中也不行~ 所以结论来了,天才是不可以培养的。 先占楼,这篇回答还会更新,扩充内容…… Reference: 王先辉 等. (2010). 员工创造性: 概念、形成机制及总结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2010,18: 760–768 吴静吉 等. (2010). 创造力的发展与实践.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2.9 Philip G. Zimbardo. Pschology and Life. Pearson Education.2003 Amabile,T. M.,& Gryskiewicz,S. S. (1987). Creativity in the R&D laboratory. Technical Report No. 30,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Greensboro,NC. Guilford,J.P. (1950).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5,444-454 Shalley,Christina. E,Zhou,Jing.,& Oldham,Greg. R. (2004). The Effects of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n Creativity: Where Should We Go from Here? Journal of Management,30,933-958. Tierney,Pamela.,& Farmer,Steven. M. (2002). Creative Self-Efficacy: Its Potential Antecedents and Relationship to Creative Performance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5,1137-1148. TRIZ 带劲的工具学习,逗逼的 HR 成长小记,人力资源有意思! 搞搞笑,涨姿势,来我的专栏:HR 小白进化论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