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能听懂一种语言,却说不出来? 安时,各得其所 先上个图。 【冰山一角】能够很好地解释题主提出的疑惑,也能形象化姐姐讲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内隐知识(Tacit knowledge)。 再更进一步解释就是:关于一门语言,你知道的是整个冰山,你知道你知道的只有冰山一角。这个事实对于我们的母语适用,对于我们的第二语言也适用。 -- 这里是待商议的分割线 -- 我又看了一下同行的回答,有一个地方需要纠正一下:普通话也是你的母语。这样说严格意义上是不准确的。 母语水平决定了外语水平吗?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这个回答里面,我讲到了一个概念叫做关键时期假说,关键时期假说的意思简单说来就是人学习语言有一个分水岭(分水岭在哪里,分水岭前后都发生了些什么现在学术界莫衷一是,但是分水岭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在分水岭之后再开始学习某一门语言,你的语言水平就永远无法达到母语者的水平,也就是精通。 那么我反推一下,我们默认的母语者水平是精通,那么像题主这种情况只能听,不能说(或许也不能读写),那么就达不到母语水平。维语是题主的继承语 Heritage Language,但是你的语言功能已经不全了,所以不能称之为题主的母语。题主的母语只有 Mandarin Chinese,也就是普通话了。 -- 这里是夹带私货的分割线 -- 那大家又会有疑惑,我在前面不是说了人生下来接触到的是什么语言,她 / 他的母语就是什么语言吗?这句话没错,但是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环境,社会中的人密切相关,所以语言是流动的,不停变化的。 不用的语言就是死了的语言,世界上每年都有那么多种语言消亡切切实实地告诉我们,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如果不能用作交流的目的 Communicative purpose,如果没有一个一定规模的社群使用这样的语言,这个语言就会离我们而去。现在世界上很多 minority language,少数民族语言,都面临着这样危机。 同样,对于个人的成长轨迹来说,哪怕是一生下来就接触,学习的语言,如果中途停止了学习,或者是完成了学习但日后不加以使用,同样会在我们的脑中渐行渐远。 和少数语言一样,继承语 Heritage Language 也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学术界对这样的情况非常重视,所以专门有学者致力于语言权利。想了解语言权利的,请戳这里 从“为了读懂世界”到“为了让世界读懂我们”——简单说说语言权利 - 宏树酒馆 - 知乎专栏 我在回答前一个有关母语的问题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先生,他很关切自己小孩的语言问题。具体情况我不太了解,可能是小孩在国外,平时接触的都是二语环境,而家长的二语水平不是很高,所以先生担忧将来父母和子女间的交流会出问题。我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我准备艾特这位先生过来,所以下面就不遮 ID 了): -- 谈谈我的学术理想 --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问题我一直都在关注。人的语言跟人的身份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不能说自己的母语(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不会在海外发展,因为我觉得我的母语对我自己来说很重要),人对自己身份,归属感,就会感到很迷茫。 这里插播一个比较好玩的小故事,是我们的导师给我们讲的。他说他有个博士生,是阿拉伯国家的人,小学时代在英国伦敦度过了五年(关键时期内),会说一口流利的伦敦腔英语。后来因为父母工作调动回国,直到大学时代才又回到这里。这个博士生在跟导师聊天的时候讲到,感觉自己在说阿拉伯语和自己在说英语的时候是两个不同的人。说英语的时候会比较幽默,开放,放松;但说阿拉伯语的时候就会比较庄重,严肃,紧张。因为童年时期是割裂的,既在英语国家呆过也在阿拉伯语国家呆过,导致他现在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属于哪里的,沙特阿拉伯还是英国?有的时候会很迷茫。 这个故事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在无形之中,我们的语言会对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人格,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社会中的人是需要定位的,如果定位不好,整个人都会不好了。个人不好了,整个社会,国家,也就不好了。以己推人,我觉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就应该有权利选择用自己的语言接受教育,与此同时,也要有权利用自己的语言进入社会,占有一席之地。这一切实现的大前提就是,经济基础。社会能够提供说这些语言的职位,学校能够提供用这些语言教书的机会,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才能够真正的实现。 提出上述的想法并不是让大家回到封闭愚昧,自说自话的时代(社会现状文明发展也不会允许这样情况的出现),我的主张是,双语。一手母语,一手普通话,两手都要强,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希望的状况。 最后我想说一句:Bilingualism matters 双语很重要。 青格乐,心理语言学博士在读 我是生长在内蒙古的汉族,我身边有蒙古朋友也有你这样的现象,在写这个回答之前我还专门又问了他们一些细节。不光是少数民族有这样的现象,在海外,华人二代这样的现象也非常非常普遍,你们这样的人被称为 Heritage Speaker。这个问题我从三个方面解释一下。 第一个方面,我想从“语言技能的获得和语言内隐系统的获得是不同的”来解释这个现象。语言技能,简而言之是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技能的获得,一般是指我们在课堂上、或者有意识的学习一门语言的规则、用法时学会的关于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也被称为外显语言系统,和内隐语言系统对应)。隐性语言系统是存在于人意识之外的语言系统,我们的母语习得基本就是隐性语言系统的建立的过程 ----- 没有哪个中国人的母语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规则建立的吧?如果你没有语言学的知识,你能解释“了”的十三种用法是哪十三种吗?我们不知道但是可以把“了”用得炉火纯青,这是我们的意识之外的内隐系统在起作用。 母语习得是通过语言内隐系统的获得,而一般来说,第二语言学习是通过语言技能(外显系统)和语言内隐系统的共同获得下完成的,而且,语言能力的最终获得是取决于内隐系统的,而语言技能起到一个帮助、监控的作用。这条结论是二语习得领域大部分学者所认同的。大部分在关键期(关键期:学习者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的时间点 -- 6 岁,12 岁,无定论 -- 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这门语言的水平就永远没办法达到母语者的水平)后的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知识构建大部分是语言技能,有小部分是内隐知识系统(事实上,一个人的二语知识哪部分是内隐哪部分是外显是很难区分开的),随着语言技能不断帮助内隐知识系统的构建,二语水平也不断提高。 而题主的现象正好相反,你的本民族语言(是维语吗)的知识构建大部分是内隐知识系统,而语言技能就差的多了。因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的本民族语言在你无意识的情况下帮你构建了一个内隐语言系统,然而同时期的母语习得(技术层面来说,汉语也是你的母语)影响了你本民族语言输出的机会。同时,你的内隐语言系统也是不完善的。——这个我在第二个方面来解释。 再举一个更贴近题主的例子,有一个研究,让学习英语的学习者判断他们从未在课堂上或者有意识的学过的一个语法规则的合法性: Who do you wanna invite to the party? Who do you wanna bring the potato chips to the party? 他们没有学过 wanna,但是可以正确的判断出 1 句合法,2 句不合法,这表明他们已经建立了关于 wanna 的内隐知识。可是在现实里,这些学习者从未使用过 wanna,说明他们并没有关于使用 wanna 的语言口语技能。 第二个方面,从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方面来解释。关于语言的输入,题主所在的是一个良好的本民族语言输入的环境,输入的语言都是交际性的、有意义的,所以构建了你的内隐语言系统。 在语言表达时,至少要涉及两个过程, 1. 思考表达的内容,这个涉及“词汇通达(access)”——激活心理词库中表达特定含义的词汇和语法形式,心理词库中特定含义的词汇和语法形式对于题主来说这不是问题,就是你说的“词汇都在你的大脑里”啊 ,但是“激活”可能有些问题 (关于词汇通达和心理词典再补充一点,心理词典由不同的网络、产生式、映射构成,通俗来解释一下,比如我的话,有中文词典网络和英文词典网络,然而我通达中文词典网络比英文快的多,里面涉及复杂的映射的构建等等。这也就是我感觉中译英比英译中困难的多的原因。) 2. 怎么用语言来表达。这涉及产出策略,需要将词汇组合在一起生成有意义的句子,而你的本民族语的产出策略并没有构建起来,而是构建了汉语的产出策略。语言的输出策略遵循一定的程序,有学者提出了六个加工阶段,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里只是为了说明,产出策略并不是有了词汇通达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增长的过程。——这是你的内隐语言系统不完善的地方。所以,你说你说得时候想不起来,原因可能是你激活本民族语言心理词库的速度不够快,也可能是你激活了,但是你的大脑不知道如何将他们组合产出。 以上两个方面先总结一下: 总结之前再举一个例子,意大利人学英语时,往往把 cook[kʊk](厨子)发成 kook[ku:k](傻子)的音,但是让意大利人听的时候,他们完全能分辨 cook 和 kook,说明他们有了关于 oo 发音的内隐知识。但是他们表达“他是一个好厨子”这个意思是还是说成“He is a very good kook.” 这说明他们的产出策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口语表达技能有些问题,就是可能他们对英语里元音的发音不敏感,或者是他们的发成 kook 但他们以为他们发的是 cook 这种主观性造成的。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口语表达技能对语言输出的影响,尽管有了内隐知识,但是表达技能有问题还是不行。 我在第二个方面说了题主在产出策略存在问题,同时,还有语言口语表达技能的限制,即,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这个是熟能生巧的事情,是一个技能,是外显的。而我认为,口语表达技能和产出策略是有关系的,即,产出策略影响口语表达流利度和准确性,而口语表达技能的提高可以促进产出策略的完善,根据我前面所提到的产出策略的定义和口语技能的定义可以把二者联系起来。而题主基本上从来没有训练过自己本民族语言的口语能力,汉语的使用剥夺了本民族语使用的机会,导致最终也没有建立内隐系统的产出策略这一个环节。 第三个方面是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这个完全是凭我的想象力解释的,不足为信。在关键期前,你的本民族语言一直刺激了你的语言中枢中关于输入的语言区,但是输出(说话表达)的那部分语言区却没有被刺激,错过了关键期,你的表达能力自然跟不上理解能力了 ---- 也就是听没有问题,但是说也不成。 最后,说说我的朋友们吧,他们都是蒙古族,平时和父母也都是说汉语,但是他们也都表示,如果回到牧区,牧区的亲人都不会汉语而他们不得不用蒙语的时候,他们的进步飞速,一个星期后就大不一样了。其中有一个朋友在美国待过一个月,他说,在美国那一个月英文的进步程度和他呆在牧区的蒙语进步程度没法比,而平时学英语出国是主要任务,基本不用蒙语。我觉得这也是内隐知识系统和语言技能获得的区别的一个典型例子。所以题主要想提高本民族语其实是可以很便捷的,多在生活中使用,进行有意义的沟通,进步是会很快的。 最后补充一下,你的哑巴母语,和其他人的哑巴英语有质的不同,因为你是 heritage speaker:) 我觉得自己的回答稍稍修改,同时也适用: 为什么我能听懂一种方言,却自己不会说? 为什么我能识读一种语言的文字,自己却不会写?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