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谢苇 我们读红楼梦的时候,有一个背景设定其实是非常容易被漏读的,即年龄。这里包括两方面,一是横向比较不同人物的年龄差距,二是在全书进展过程中人物年龄的增长。 这其实真不能怪我们读者,曹老师写书的时候前后大删改了好几次,前十回左右的主要人物年龄乱成一团,很多读者也就习惯了把几个主角前前后后都做同龄人处理。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至少我们确知,宝钗在小说很开头的地方就已经 15 岁了,黛玉明显比她小了一截,湘云则更小。尽管整本书的时间线不能自洽,我们还是应该相信,曹老师在写主要情节的时候,各人的年龄是分明的。大致上来说,黛湘二人的年龄更接近一点,宝钗则明显比她们俩大,更重要的是,宝钗已经及笄了。 及笄对古时候的女孩子来说,相当于成人礼,在此之后宝钗是被当作大人看的,尽管长辈们孩子孩子地叫,但大家都清楚,此时的宝钗是长成的,待嫁的女青年了,黛湘等人才真的还是孩子。如果粗略地用现代的年龄来对应,宝钗相当于大一大二的姑娘(刚成年),黛湘则是离成年还差两岁的高中小女生的样子(湘云从心智上说还要更小一点……初三?)。尽管年纪差不了几岁,在众人眼中的身份已经有很大不同了。试想两个初三高一的孩子和一个大学生一起,怎么可能像三个好闺蜜那样愉快地玩耍…… 所以一开始湘云和宝钗之间的热乎劲,如果替换成一个初三小姑娘和一个刚上大学的小姐姐,就一切顺理成章了:湘云小姑娘佩服宝钗小姐姐的气度和学识,恨不得把所有心里话都倒出来;宝钗小姐姐则很高兴自己的小大人身份,努力给湘云小姑娘做合格的榜样。 ——可别忘了,咱们宝姐姐骨子里也是个爱揽事的人。 而黛玉的岁数更接近宝钗一点,对宝钗还存了一份不服气的意思——好比一个高中生整天听老师说“你们看 XX 学姐成绩多好,大家要向她学习”,早晚也要产生逆反情绪的。黛湘之间则是青春期小姐妹之间常见的矛盾,大一点的嫌小一点的又闹又不懂事,小一点的嫌大一点的事多叽歪…… 成人的世界,终究是和小孩子们不一样的。和理直气壮沈浸在青春之歌中的黛湘不同,宝钗的世界有许多属于成人的顾虑:当我们说宝钗圆滑的时候,不妨设想一下,作为成年人的你,在宝钗的处境下会怎么办,是“圆滑”还是“直率”?同时照顾更多人的感受,本来就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对于这种苦衷,青春期的黛湘起初是没有清醒的认识的,因此黛玉会“素日只疑你藏奸”,湘云则更懵懂一点,完全没察觉到这种差距。到了宝钗借西厢记和黛玉剖白的时候,她真正要向黛玉讲清楚的,并不是“我对你很好啊你不要瞎想”(这也太没有说服力了),而是“你知道长大的代价是什么吗?” 在那个不自由的时代,所谓长大,就是不能再任性地做自己,而是要依照社会给自己写好的剧本,扮演一个合格的社会角色,是要将亲人的感受,自己的社会责任都照顾起来;哪怕是放弃自己喜欢的戏剧,也不能让家人担心失望。这些无奈对于原本就敏感孝顺,聪慧过人的黛玉来说,其实是一点就透的。因此不需要宝钗多说,两人就孟光接了梁鸿案(谢谢@愿言则怀 指正)了——在大背景下的身不由己,原本就是这两个登峰造极的优秀女性共通的悲剧,有什么不能互相理解的呢? 随着小姐妹们的长大,宝钗的世界里属于成人的顾虑越来越多,她也越来越没有心力和黛湘小姐妹们玩耍了——大三大四要找工作的人,还有空听高中小女生的小伤小感吗? 此时的黛玉湘云,则已经逐渐接近成人的年纪,钗黛湘三人之间,有越来越多的话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摊开来讲了。比如宝钗因王夫人抄家一事搬出大观园,倘若事前告诉湘云,则同为外人的湘云是搬还是不搬?倘若事后向湘云解释,又变成了在老太君的娘家亲戚面前埋汰王夫人——对于宝钗来说,只有保持沈默。 这是成人世界运行的方式,不会因孩子们的遗憾失望而逆转,因此即使湘云抱怨起来,黛玉也不曾附和一句。盖以黛玉之敏感多思,是已经先湘云一步看见了青春的逝去的,她既不能归咎于宝钗,又不能向湘云坦言,万千思绪最终只化作中秋一夜的舍命陪君子: 黛玉见他这般劝慰,也不肯负他的豪兴。 在告别无忧无虑的青春之前,就让我再陪你最后疯玩一夜吧! 也正是这一夜,两人联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样的大丧之音,曹老师犹恐读者看漏,不惜把万年宅女妙玉姐姐也劳驾出来,又是偷听又是强续的,专为强调“警句已出,后力不加”,“颓败凄楚,亦关人之气数”。 ——而此时的宝姐姐在哪里呢?她已出园“家去”,姐姐妹妹,母亲哥哥,中秋团圆,她有她的孝道要尽,有她的家族要扛,大观园这个少女的理想国,终究要远离她的生活。 红楼梦所写的,是青春,更是青春的逝去。钗黛湘三人,正是女孩子们被迫离开青春王国,踏入成人世界的不同阶段,她们的心态互相对照,人物交错对话,所感所想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化着。这个青春凋亡的过程,黛玉曾经不解,排斥,疑虑,却终究一步一步无可奈何地接近;湘云曾经懵懂,好奇,茫然,如今也体会到了其中的痛苦;而曾经对“长大”欣喜,骄傲和跃跃欲试的宝钗小姐姐,也在这个成人世界里疲于应对,最终不得不和象征青春的大观园划清界限,只丢下尚未及笄的黛湘二人相互取暖。 她们之间关系的变化,与其说是不同性格的女生之间的拉帮结派,不如说是成长的不同阶段之间的碰撞。她们之间与其说谁远着谁,谁凑着谁,不如说都是彼此的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不同阶段的自己,这之间有憧憬,有疑虑,也有和解,然而最终归为一致的凄清之声。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