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没看下去,没想到后来会二刷、三刷……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1-17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如何评价电影《美国往事》?

    [​IMG] 林安,微信公号:xtutux6

    看到这个问题,又把《美国往事》从电脑里找出来过了一遍。

    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没看下去,大概只看到十几分钟的样子吧,就关掉了……

    后来有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各种人对这部片的滔滔赞誉,终于忍不住,挑了一个没人打扰的安静下午,把这部近 4 个小时的「沧桑面条成长史」看完了……

    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又连续看了第二遍、第三遍……

    后来我发现当初阻断我看完《美国往事》的一大因素是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而使我爱上这部电影的也是它独特的「叙事结构」。

    很少有一部电影看了 30 分钟还没弄清楚它到底在讲些什么,唯一支撑你看下去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了(没错,我第二次看时到 37 分钟才渐入佳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领悟能力比较差的原因……)

    导演似乎有意打乱了整个故事应有的叙事结构,从面条逃亡讲起,以那通让面条在悔恨中度过了大半辈子的电话切入,一点一点勾勒出整个故事的轮廓来,其间不断穿插的跳跃式回忆,一会儿是中年时的冲动与悔恨,一会儿是童年时的活力与美好,一会儿又是老年时的淡泊与沧桑。所以这部电影是一定要看两遍以上才能清晰把握整个故事的全貌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觉得故事开头的缓慢、晦涩,也许是导演特意用来筛选观众的一个手段。

    导演从一开始就明确给你暗示:这是一部漫长的电影,我要缓慢地好好地讲一个故事,没有耐心的观影者还是趁早点击右上角的那个 X 吧……

    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筛掉一部分人,而剩下的,就是看完后赞不绝口,乃至继续看了第二遍、第三遍的脑残粉了……

    作为一个把这部电影拉了几遍的脑残粉,每看一次都会发现导演隐藏在影片里的许多不易察觉的小细节

    比如面条准备逃离纽约,在车站那里买票时的时间情景切换。

    这一幕导演切换得极其不动声色,甚至连通常电影过渡时间时,会打出的 N 年后的字幕都没准备,

    一晃神的时间,面条就由一个黑发青年变成了一个沧桑大叔,如果不是帽檐下隐隐露出的白色鬓

    角,还真不易察觉此面条已非彼面条了。

    [​IMG]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小细节:面条年轻时车站的卖票员是一位白胡子老大叔,而当他年老后重回故地,卖票员已换成了一个瘦瘦高高的年轻小伙。(且这两位卖票员的镜头都给了足够长的时间)

    [​IMG]

    [​IMG]

    这种年龄交错的对比,是不是导演在用另一种方式暗示时光的交替呢。

    --

    还有就是导演整部影片「不解释」的态度,给你留下一个悬念和线索,前因后果完全靠观影者自己去摸索。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导演在考验观众看这部电影的认真程度。比如下面这个场景:

    [​IMG]

    [​IMG]

    [​IMG]

    [​IMG]

    莫胖子接了一个电话,然后把店里的客人都请走了,之后才是面条在店铺对面打电话的特写,最后面条出现在莫胖子的店铺门外。

    当时看完这段后我就想,正常顺序不应该是 「打电话—接电话—请客人—开门」 吗?

    还别说,这种调换顺序的方式真的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

    最后想说说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面条、麦大、黛博拉。

    面条是一个典型的重情重义、可以说胸中无甚大志的小痞子。

    遇到麦大前,他是那个街区的孩子王、大哥大,带领几个小伙伴整日干些小抢小闹的小事。

    哦对了,他还是个喜欢偷看女神跳舞,连女神露个小 pp 都要害羞不敢看的纯情少年。

    他是个骨子里极端真性情的人,友情和爱情似乎就是他行动的一切动力,除此之外,他没有太大野心。

    就连年少入狱也是为了兄弟,出狱后也与麦大无限膨胀的野心不断产生冲突。当麦大在考虑接下来

    该接什么大单干掉什么人时,他念念不忘的却是与她的女神约会。当女神选择梦想和名利而放弃他

    时,他终于再也压抑不住多年以来积攒的情感强暴了女神。

    面条有一个极易冲动的性子,而每一次的冲动,都是因为在乎的人,因为用情之深。

    就是这样单纯真性情的面条,才会被自己的兄弟背叛了几十年而不自知。

    麦大黛博拉呢,很明显,是两个极具野心的梦想家。

    麦大的野心少年时就初见端倪。我甚至怀疑他对面条一直抱着一种爱恨交织的感情。

    有一点很有意思,每次面条和女性接触或发生性关系时,麦大的眼神都很阴冷。似乎是一种……嫉妒?

    我统计了一下,这种眼神共出现了 3 次。一次是少年时,面条与佩吉在屋顶上 OOXX 的时候,一次是

    面条出狱后与黛博拉在酒店说话时,还有一次是面条在抢劫时强暴卡罗尔那幕……

    这些女人后来都被麦大笼络到了身边,足见在麦大内心深处对面条还是带有一种嫉妒与羡慕交织的复杂情感。

    他背叛面条的阴谋,应该在很早以前就构想好了。

    黛博拉呢,可以说是一个目标极其明确的女子。

    她从小就清楚地知道自己以后要成为出色的演员,在爱情和梦想之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梦想。

    哪怕要靠做麦大的情妇来取得事业的成功也在所不惜。

    重温电影时,看到下面这段话,难免唏嘘……

    [​IMG]

    因为面条是个一无所有的小阿飞,对黛博拉的事业没有任何帮助……

    所以就可怜了我们的 Noodles。

    最好的兄弟一直在内心深处嫉妒算计着他,最爱的女人为了梦想与名利抛弃了他。

    当这一切事情的真相在 35 年以后逐一揭开,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

    [​IMG] Iori

    多年前,当我还不曾一窥光影奥秘的时候,我在伟大的《教父》前睡着了。奇怪的是,面对刺耳电话声以及完全不知道故事主线的前四十分钟,我保持了清醒,并完整看完了这部电影。字幕在面条的笑容上滚动着,尽管不知道全片讲了什么,我还是激动地告诉朋友:沧桑,太他妈沧桑了。连剧情都没弄清楚的我之所以会说出这两个字,是因为我的的确确感受到了那种情绪,它让我汗毛直竖,仿佛若干年后的我正在回顾当下生活,唏嘘感慨。现在想来,沧桑这个字眼,是大部分人评论《美国往事》很难不使用的一个词,也是本片在中国影迷里额外有地位的秘密。

    国人对于电影的评价,大多是将情感思想(尤其是怀古伤今类型)凌于技法之上的——即使是懂得重视欣赏电影语言的观众也多如此——这很可能与东方文化的细腻有关,属于骨子里的偏好和倾向。就像大家很少钟情复仇或悲剧主题一样,西方对「义气」「时过境迁」这种故事内核比较不感冒,甚至概念模糊。事实上,英文里是没有准确表达「沧桑」含义的单词的(如有误请指正),而表达相同语境的汉字词组、谚语、诗句则有很多,自古下来,已经形成一种文化的偏爱。我们对时间的流逝,更为敏感。因此包括本片在内,诸如《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等豆瓣超高分电影与 IMDB 等网站形成反差都是情理之中的,不存在过誉与否的问题。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厉害在哪里,可以让一个根本没看懂的毛头小子也觉得自己霎时满头白发?

    除了全人类都能听出好的莫里康内的音乐之外,营造沧海桑田感很重要的技巧,就是后话前置。

    记得在知乎看过一道题是有关最好的文学开场白,前两名分别是《情人》与《百年孤独》的 hook。这两句话的共同点是把经历了岁月的不可逆的结果前置,用冷静口吻道出,仿佛期间的所有光阴都被压缩于其中。《美国往事》便是如此,把最坏的结果在开头缓缓演绎,而三十五年的长度,也只是一个反打镜头和一句 yesterday。当看了显然是物是人非的前 40 分钟后,我们知道故事是一个向下的基调,于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每一处美好和遗憾都容易被观众叹惋,加剧了戏剧冲突带来的情感体验。回忆被全人类所珍惜,正在于其无法再现的特性。当德尼罗平静而深情的目光穿过那面墙时,观众很容易把自己蒙了尘的过去与飘着面粉、梦幻一般的情景相连,好像记忆是可视而鲜活的,好像当年所钟爱的任何事物,都和 Deborah 一样美。

    本片还有个译名叫《义薄云天》,可见面条的江湖义气是被许多人重视的元素。以他为首的犹太黑帮见证并参与了美国发展史,而他却始终保留着重感情的街头习性,毫无做大事野心。比起政客,大家当然更喜欢有江湖气的角色。Noodles 入狱期间对 Dominic 之死的惦怀,以及对 Max 说的那一句「It’s just the way I see things」,都教人不免动容。可以说,整个故事的冲突,都是建立在 Noodles 对爱情与友情的珍视之上,拥有并维系它们,便是他的人物目标。为了给目标设碍,这些东西面条注定要失去,而全片展示的就是失去的过程。包括莱翁在内此电影共有六位编剧,他们聪明地把视角集中在面条与其情感上,将涉入美国重大事件的团体历程退居次位,使全片充满了诗意。

    赛尔乔·莱昂内对原著小说《The Hoods》进行了主观表达式的改编,面条和 Max 曾拥有而又遗失的一切,正是美国在他眼中的样子:梦幻与现实混合交替,在这个多元的国土上彼此相悖。他曾说,这部电影与其说是美国往事,不如被称为「一种类型电影的往事」。我想他提到的「类型」应该不单指黑帮、历史背景、爱恨情仇这些题材,还包括了经典剪辑、首位呼应、闪回等技术特征,代表着美国工业,更代表了莱翁对电影的情怀。

    多年以后的我,已经可以观察到《教父》在电影技法上的全面与完美,相较下,《美国往事》在技术层面要逊色不少;前者是客观上的影史前列作品,后者则始终是我个人的最爱。当大特写给到德尼罗无可挑剔的表情、莫里康内的曲子悠悠响起时,我知道,那些平实的镜头凝结了莱昂内电影生涯的执着与感悟,是大师才有的炉火纯青。

    翻翻文件夹,至今也写了十几万字的观影笔记,唯独此片,是我看了多遍仍不敢动笔解析的。太多人倾诉过对它的热爱,所以多余的评论在此我就不做了,只能由衷感恩这部电影的存在,庆幸我们可以看到更接近莱昂内创作原貌的版本,并向所有相关人员表示敬意。某天,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在布鲁克林大桥下摆出 Dominic 的姿势、用山寨机放着 Amapola 自我陶醉,记得把我忧伤蛋疼的眼神照下,并提醒我从这场光影梦中醒来。

    接下来是修复版的内容,写这些的过程中我把它看了三遍,终于得出一句精简的感想:

    我全身的鸡皮疙瘩都不够用了。

    【关于修复版】

    请见专栏 关于修复版《美国往事》的一切 - 不如我们从电影来过 - 知乎专栏

    【其他】

    容我膜拜一下德尼罗的演技,这两句台词是饱受沧桑的老面条情绪波澜最大、也最想保持淡然的时刻。第一句是他与 Max 会面中最具激怒效果的台词,后者则是无论谁都会动容的昨日重现。在已然处事不惊的 Noodles 脸上微微掠过的这两个表情自然到几乎无法被注意,将角色的内外情感表现到了极致。我说罗拔老前辈,您演技这么牛逼您自己知道吗?

    [​IMG]

    [​IMG]

    [​IMG]

    [​IMG]

    Deborah 在车站买的报纸,头版写着禁酒令废除在下午 5:32 被批准。(为海滩戏铺垫)

    [​IMG]

    面条二人在医院决定去加州后,乔派西饰演的 Frankie 入画,默默按了上楼键,估计是他把卡车生意接下了。乔派西在本片里没展示骂人功力,不开心。

    [​IMG]

    让人遗憾的是,詹妮弗康纳利无法穿越回去,扮演她自己长大的样子。简直是世界上最美丽生物的少女 Deborah,在片中分明是长残了。这是我后来才发现的一个事实:

    [​IMG]

    [​IMG]

    SAD BUT TRUE

    (完)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