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有风险,入市需学习(一)——什么是风险和回报 沈一冰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和公众号后台提问一些自己或是家人遇到的所谓“投资机会”,在此汇总一下,简单介绍一些投资方面的基础知识,以供读者参考和甄别。如有不同见解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今天的主题是”风险和回报“。首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是风险,什么是回报。 首先说回报,投资理论上的回报通常指的是“预期回报”,即对未来的各种投资结果和相应的概率进行加权平均。比如掷硬币猜正反面,每次下注 5 元,猜对赚 2 元,猜错赔 1 元,那么预期回报 r = (2*50%+(-1)*50%) ÷ 5 = 10%,或者写成 r =(2÷5)*50%+((-1)÷5)*50%=10%。即指的是每次投入 5 元,会有 10% 的预期回报。就单次而言,5 元本金要么变 7 元要么变 3 元,不会变成 5.5 元。但是如果这个投资可以不断重复进行,那么最终的多次连续投资结果,在大概率上将会在 10% 附近。 简单来说如果一种投资的预期回报是负的,那么不参与是理性的,而参与是不理性的。比如彩票对购买者来说就是一种典型的负预期回报,对出售者来说是一个正预期回报,稳赚不赔。 再来说说风险,投资理论上面所说的风险和日常口头用语中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后者的风险通常意思是遇到了损失事件,而前者的意思是投资回报的波动性,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比如四大行的定期存款,利率是确定的,回报率也是确定的,不存在波动(不考虑其他因素)。而股票的回报则远远地要狂野地多,可能是腰斩,也可能是翻倍,假设存款的利率是 5%,另外有某个股票一年后有 50% 的可能性涨 50%,也有 50% 的可能性跌 40%,那么股票的预期回报 r = 50%*50% + (-40%)*50% = 5%。可以看到尽管存款和股票的预期回报都是 5%,但是股票的波动明显要大很多,只使用单一预期回报来衡量是显然不够的。因此我们引入风险的概念,来对这么大的波动进行衡量,在数学上风险通常用不同回报结果相对预期回报的标准差,σ来代表。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n 是指的投资结果的个数,带下标的 r 是各个不同结果的回报率,r 上面一横是指的各个投资结果的回报率的平均数。 如果将上面的例子代入,会发现存款的σ=0,而股票的σ=0.45。而不同人对风险有不同偏好,上面这个例子里面的股票其实和抛硬币差不多,有赌徒会喜欢,而存款则是多数人的选择。 在真实世界中,投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风险和回报的交易,而且风险和回报之间不是孤立的。如果我们把投资按照风险和回报的高低,简单分为四种,分别是: (1)低风险低回报 (2)低风险高回报 (3)高风险高回报 (4)高风险低回报 我们可以看到在大众的现实生活中,(1)和(3)最为普遍,而(2)和(4)则较少,甚至大多数情况下,是很多(4)类投资打着(2)类的幌子出来骗人,而绝少遇到真正的(2)类。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风险和回报后面隐藏着一个重要因素:信息。 一只股票,要怎么涨怎么跌对散户来说几乎是随机的,散户最终的风险和回报并不能被准确衡量或者预知,只在投资结果呈现的时候才知道。如果把股票改成赌硬币正反面,50% 概率翻倍,50% 亏光,这个时候对于市场参与者或者说赌博参与者来说,信息不存在不对称,彼此对赢面的认知都是 50%。 但如果回到股市中,可能每个人对市场风险和回报(损失)的认知都不同。极端情况下,有一个投资者获知了某个个股即将停牌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的内幕信息,他的认知中,买入这个股票赚的概率远远大于赔的概率,对他而言这就是一个(2)类投资,但是别的投资者并不知道,这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2)类机会。(PS:内幕交易是刑法的管辖范围,此处仅为举例说明,切勿从事非法交易) 那么如果信息不对称被消除了,会发生什么呢?还举内幕交易的例子来说,市场上的敏锐的专业投资者发现股票正在被悄悄地大量买入,这可能预示着市场上有人知道了某种内幕消息,未来可能会有什么利好,尽管价格已经发生了波动但是回报仍然可能是非常可观的,于是这位敏锐的投资者决定也跟随买入。随着价格进一步被推高,不那么敏锐的投资者,甚至是散户也被吸引其中。“小市值公司无缘无故连续拉涨停,近日可能要出利好!”、“XX 公司传言借壳!”等谣言也开始散布。等到散户也发现这个股票时,往往已经处于连续涨停无法买到的情况了。由于内幕信息的泄露上市公司也不得不提早停牌,彻底关上大门。对在停牌前买入的散户来说,这个“投资”的风险已经相当高,因为重大资产重组并不是 100% 成功,这个投资机会已经随着信息不对称的消除从(2)类变成(3)类,甚至在极端情况下重组失败后复牌连续跌停而变成(4)类了。 因此,只有准确的信息才能判断一项投资是什么类别的,我们才能理所当然地应该拒绝(4),接受(2),根据自身偏好选择(1)或(3)。而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所获知的信息都是不精确甚至错误的,最后导致他们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比如,很多对互联网理财不熟悉的中老年人买入一些高风险 P2P 平台的”理财“,并且被每天到账计息的高额利息收入、所谓的保险公司投保保障资金安全、高级领导接见或是嘻嘻 TV 广告等所迷惑,认为是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最终本金被吞。 因此,任何“投资机会”到达你的面前的时候,首先问问自己:“我是否真的了解这个投资品种?这个投资的最终去向是什么地方?我对这个投资机会的介绍人是否信任?”如果有任何一个问题答不上来,建议还是放弃为妙。 本文系止水资讯作者沈一冰原创,我们授权维权骑士(http://rightknights.com)对本文的免费转载授权进行管理,并对侵权行为进行追责。 止水微信公众号:zhishuiinfo 发自知乎专栏「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