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万万没想到这款国货在国外那么受欢迎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1-19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有哪些国货在国外饱受赞誉?

    [​IMG] 毛羽立,这个冬天格外冷,秋裤不够用了。

    说个冷门的。其实也算不上冷门,只是大多数人可能想不到。

    那就是——

    锣!!!!!!!

    [​IMG]

    恩恩,我知道,你印象中的锣是长这个样子的。

    不过你可知道,其实锣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最早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中国乐器】。

    当它被搬上舞台,它是这个样子的——

    [​IMG]

    中国锣有很多种类,不同地区、不同大小、不同音色……其中只有大锣被吸收到国际交响乐队中,作为常规的国际乐器。大锣的音色雄厚、柔和,余音延伸很长,回旋往复。锣边与锣心的发音又有不同,力度的变化幅度极大,“强奏会使人不寒而栗,弱奏也会感到恐怖。”(柏辽兹)

    1791 年,法国作曲家戈塞克最先发现锣的特殊音响效果,于是把它引入交响乐中。两年后,德国作曲家达尼埃尔·什塔伊尔德在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使用了锣,这也被认为是中国大锣在西洋管弦乐中使用的序幕。

    提到锣在交响乐中的应用,最广为人知的是在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中,一声锣饷,深沉悠远,余音绕梁。“……正是这唯一余音较长的锣声,将作品所表现的失望、悲剧的音乐形象更为感人地塑造了出来。让人好似亲眼目睹着那几经顽强反抗、挣扎的生命力,最后再也无法抗争而在悲叹中渐渐幻灭、消逝。这种难以言喻的巨大悲拗与绝望,仅那么‘tam’的一声,就如此震撼地浸透到每位听众的心中,让人发自肺腑地发出无数声惋惜的哀叹……”

    锣的制作工艺有很大讲究。在当年制作工艺尚不发达时,锣在铸成后,先用气锤大致弄平,然后就到了考验制锣者功夫的环节了:要凭借师傅的眼力和手劲儿,反复加工调整。手的用力有弹性、有伸缩,经过多次尝试、望闻问切,才能成就一面好锣。因此,国外的交响乐团想得到一面满意的中国大锣,没那么容易。

    [​IMG]

    所以,除了在音乐本身中的应用,交响乐中的锣还成为了“外交神器”。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第一面中国大锣是清朝时制造的,被德国德累斯顿交响乐团所使用。虽然这个锣只有 60cm,并且已经破损,却还在坚持服役。后来,中央乐团送了一面新的大锣给他们,才让旧锣得以退居二线,颐养天年。上面那张图中的大锣是 1973 年中央乐团赠予美国费城交响乐团的,直径三尺,十分讲究,被费城交响乐团视为珍宝。当之无愧可以被称为“在国外饱受赞誉”。

    [​IMG]

    知道了这些,是不是觉得原本不太惹人注意的锣,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现在,看上图,相信你可以在三秒钟内找出交响乐团中的锣~

    References:

    林矣之. 国际交响乐队中用的中国锣[J]. 中国音乐, 1981(1):48-49.

    陈思逊. 中国锣与交响乐[J]. 北方音乐, 1995(4):28-28.

    张雪媚. 从最早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中国乐器“锣”说起[J]. 民族艺术研究, 1999(5):69-71.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