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巧克力能助你做出正确决策」「你爱你的 iPhone」都是一本道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1-30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有哪些著名的「神经骗局」?


    曾经看到一个「你可以通过扫描人脑来读取人们的想法和情绪」的说法:

    一队科研人员在纽约时报里发了一篇「你爱你的 iPhone」的专栏,他们说他们在给 16 个被试看 iPhone 振铃的视频的时候扫描了他们大脑,扫描仪显示大脑的一个区域(脑岛)发生活动,他们认为这个区域与爱和同情的感受相关,所以看到了脑岛活动就意味着受试者对他们的 iPhone 有爱意,但事实上脑岛不仅与正面情绪有关,它也和愤怒、记忆、语言、注意力、厌恶和痛感……有关,这就是典型的只挑自己想要的结论……

    不过这类文章经常能见到,比如说「巧克力能帮助你做出正确决策」、「催产素导致女人约炮更容易动感情」blabla……目前还有那些著名的神经骗局?他们都是通过什么方式达到鱼目混珠的效果的?

    [​IMG] 华沙,新书《看脸》已上架:http://www.amazon.cn/dp/B016Y0FQPS/ref=kd_we_zhihu_web_221015

    我个人认为题主想要问的是(1)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鱼目混珠的‘科学文章’ 还有(2)我们怎么区分真伪。

    我先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最坏的读者(在这里是这类“科学”作者)像是掠人财物的士兵:他们拿去一些他们所能用的(掠夺了基础神经科学,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成果),污毁了(玷污了科学心理学多年苦心经营的理论方法),搅乱了那些剩余的(搅乱了大众对心理学研究的认识),冒渎了整体(完全玷污了科学本身)。’

    针对题主的问题我觉得有两类可能:(1)作者本身搬弄是非,只挑自己想要的结论。(2)新闻工作者在转述已有科学成果时,因为自身科学功底原因的误读。

    针对第一点,这是严重的问题。比如说题主讲的「你爱你的 iPhone」研究就是犯了严重错误,在科学期刊发表编辑会直接毙掉那种。文章内所提到的脑岛(甚至每一个脑区不只是一个功能。简单的把脑岛活动——爱情——你爱手机,这样强行联系,先不说是统计学上的错误接受(我接下来会解释),也是对神经科学的不当应用。这一类文章很好区分,它们的主要特点就是在讲述某个脑区或者神经区块作用时避而不谈其多样化,只谈和研究相关的,也就是只挑自己想要的结论。

    针对第二点,我只能说是媒体的自身缺陷,他们喜好那种轰动内容,但是转述时很难把握好科学的尺度。最为经典的例子,甚至很多心理学工作者也会犯错的地方,就是把相关关系(correlation)解读为因果关系(causalation)。我来举个经典例子:有科学家发现小学(注意是小学期间)里,孩子的鞋子尺码和孩子的算数能力有相关,然后他得出结论鞋子尺码越大孩子越聪明。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对统计概念误读,首先相关只能说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强度和方向,并没有因果关系。在这个例子里面,真正起因果关系是孩子的年龄,年龄和鞋子尺码以及算数能力都有因果关系;很显然一个因果关系下的两个变量自然有着线性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年龄决定了鞋子尺码和算数能力,自然而然的鞋子尺码和算数能力可以随着年龄变大一起提高)。在这里也就能看出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差别很大,完全不能等效而言。其次,很多人难以注意的是,在例子里面,该人把算数能力和聪明加以了混淆。我在这不讨论聪明和算数的关系,就是想说这类“大新闻”得仔细看看,小心分析,不然有可能会被换来换去的概念麻痹和迷惑。

    最后呢,我可以给大家一个网站,是国外一群各个专业的科学家汇聚在一起的网站,专门用科学视角拆穿和解说很多新闻报道科学研究里面的错误和谬误。我知道这个网站因为我硕士导师也在里面。我稍微安利一下,格拉斯哥心理学系的 Lisa DeBruine 博士,她专攻进化心理学,面孔识别,女性研究,尤其是进化心理学背景下女性激素对面孔喜好的研究;BTW 其实之前报道的英国科学家绘制各国平均面孔的其实是一个记者借用 Lisa 的软件做的,和她没关系……

    网址在这边 on WordPress.com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