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五年(2011~2015)你经历了哪些重要的人生节点?对现在有哪些影响? 程青松,重庆人。目前定居北京。 这5年最重要的决定是创办了中国电影金扫帚奖,向中国烂片开炮!毫不畏惧各种攻击,坚持自己的电影态度。到今年已经是第七届,虽然艰难,但是无怨无悔。 这5年最重要的选择是出任《青年电影手册》主编,先后出版了5本《青年电影手册》并且带着我的书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目的地同志酒吧、时尚廊书店、当代MOMA库布里克书店、CCD300艺术与设计中心草吧、南京先锋书店、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今日阅读书店、中山大学、北京星美影城分钟寺店、中国农业大学、成都BL酒吧、成都八又二分之一酒吧、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重庆工商大学长江论坛、西南大学文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精典书店、重庆购书中心、上海星期天观影会、双城咖啡等地举办“青年电影彩虹飞扬”讲座。之所以不想遗漏任何学校和举办地,就是因为在这些讲座当中,与热爱电影的朋友们的互动和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也成为我继续把这本书做下去的动力。 2015年,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青年电影手册的微信公众号之中dianyingshouce66,用更加直接的方式与电影爱好者互动。不是当成事业,而是当成我的兴趣来做。 这五年最有意思的是变化是我在2011年10月22日担任了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总导演,而在2014年我基本退出了这个奖项的所有活动,有关的黑幕或许需要很多年之后才能去谈,我也不后悔自己的这个决定。 这五年当中让我最难忘的是2011年获得的一个奖项,首届彩虹媒体奖的年度同志致敬人物,作为一个公开同性恋身份的人,我一直坚持为这个群体发声,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出版了《青年电影和手册第五辑:华语同志电影20年》、《关不住的春光:华语同志电影20年》。2015年10月还担任台北国际酷儿电影节的评委。2015年11月担任了第五届彩虹媒体奖的评委和颁奖嘉宾。 2015年,我做过最疯狂的事就是从北京坐高铁到福州,然后从福州乘坐海峡高速渡轮,横渡台湾海峡(渡轮只需要三个小时)去台湾,10月31日参加第十三届台湾参同志大游行。从2005年出柜到今年,正好十年!十年才第一次与那么多同志朋友同行!激动!开心! 这5年遇到的最大的一个困境就是我花了三年时间做的一本80万字的关于中国纪录片的书暂时无法出版了。 这5年遇到的最让我难过的事情,是长达5年的一段感情无疾而终,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不过,我依然跟从前一样,收拾心情,重新开始,永远恋爱,永远工作! 我喜欢我自己的这个状态。17岁的时候我就下过这样一句话:用巨大的热情去热爱生活! 夏昊Film,北影摄影系 伦艺交换生 看到这个问题,我忍不住好奇五年前此时此刻的我在干嘛。 那时候还没有知乎,也许唯一留下痕迹的地方就是人人了。于是我试着去寻找这块埋葬着青春的坟墓 这句五年前的状态,让我想起了鸡汤届那句经典名言:“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五年前我在新加坡读高中,那时候压力特别大,人也特别迷茫。之前在国内初中还拿过几次学科竞赛的奖,但是来了新加坡后一起竞争的不光是同一个SM1奖学金项目的中国人,还有全亚太地区的学生。我拼了老命才拿了一个铜奖,然而和我考同一张卷子的学弟却轻松拿了金奖。我清楚地记得考完竞赛的那天中午,那个学弟在饭桌上绘声绘色地讲他是如何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解出最后一道答题,而我在一旁默不作声地查那个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名词。在我看到学弟脸上自信而且开心的表情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和他在这方面的差距是永远也追不上的。 因为他是真心的喜欢数学,喜欢的那么纯粹,数学本身就会给他最好的回报,他根本就不是像我那样一边忍受着学习的痛苦,一边功利地计较如果得了这个奖会对我申请大学带来什么帮助。 我的自尊心就像一块玻璃,硬度很高但是很脆弱,一旦我在一个付出努力的领域不如别人我就会很难受。那时候我突然想明白了,我必须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学科和真正热爱的事业。那正是在我无数低谷时期给了我精神力量的-----电影。 在那期间我正好看了《搏击俱乐部》,皮特把强碱洒诺顿手背上时说 "It's only after we've lost everything that we're free to do anything" 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似乎被雷击中了。 电影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我父母都不是影迷,以至于我到14岁了看过的电影还不到十部,这其中还大部分是中小学组织观看的。 这就导致了当我学会上网看电影的时候就发疯似的看电影,这大概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补偿心理适应机制。 在三线城市普通家庭下长大的我当时并没有好的外教资源,原汁原味的英文电影就成了我最好的老师。 我长期喜欢着电影,却又不敢光明正大地追她。当我发现我原定的,被传统观念设计好的道路塌方以后,我才真正有了对电影说爱的勇气。 为了达到目标,我拆解开来,第一个阶段就是考上一个顶尖的电影学院。因此2011,12这两年我把大量的课外时间甚至课内时间都用来看电影和电影相关方面的书籍,以及自学摄影。新加坡的国家图书馆中,其中有个在滨海湾艺术中心的,里面有大量的影像资料,剧本和电影相关书籍。办了会员之后一次最多可以借8本书或者DVD,基本上我一个星期去一次。这时候电影就不再只是什么娱乐了,有时候要学习影史,就不得不看很多沉闷甚至晦涩的电影,但研究透彻之后,我也获得了像搞数学的那个学弟一样的乐趣。 我的想法遭到了父母强烈的反对,我便开始了捍卫理想的斗争。这其中的过程不忍细说,现在回过头来觉得对父母伤害太大,十分内疚。 那时候SAT都考了,申请USC的材料也准备好了,可是当时我几乎面临死局: 1,我只想学电影专业。我不相信什么曲线救国。 2,几乎所有大学的电影专业都没有奖学金 (一些LAC有纯理论film study,但几乎没有实践机会) 3,父母明确表示如果不继续拿奖学金,就无法让我在国外读书。 在这扇门几乎向我关闭的时候,我几乎是痛苦和绝望地查询每一所学校的信息,发现The Hollywood Reporter(好莱坞报道)的网站上连续两年将一所学校评为世界第三,而且学费只要1240美元一年,它是这么介绍的"If one film school anywhere in the world has shaped a whole nation, it's the Beijing Film Academy " 在我内心里将这句话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北京电影学院” 让我的心脏都有些颤抖。 Best Film Schools 2011: Top 25 U.S. Schools Best Film Schools 2012: Top 25 U.S. Schools 这是我最后一根稻草了。 可是我当时翻遍了官网,问了很多人(包括知乎)都发现我的SAT成绩(美国高考)和A-level成绩(英联邦高考)都没用。只要我是中国国籍,我就必须参加高考。 新加坡学制不同,高中是2012年11月底毕业(本地男生服两年半兵役),世界绝大多数大学是9月开学。2012年12月我和父母说,反正我最快也要到2013年9月才能上大学,不如这段时间让我去试试2013年2月下旬去考北京电影学院吧。就我和父母斗了这么多年,他们也许是累了,也许是想看到我失败然后死了这条心,就答应了。所幸我的学籍还在户口所在地,有惊无险地在高考报名的最后一天交齐了所有材料拿到了高考报名号。 就这样,我拿着几张毛爷爷,就坐上了海口到北京的跨海火车,之后寄宿在我亲戚家。 自然我没有钱去上任何艺考培训班,就网上买了十几本和电影和艺考相关的书啃了起来。我只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 别人嘲笑我,很多人考了很多年都没考上,你凭什么认为你两个月就能考上? 我无力争辩,但是我清楚,我虽然只有两个月备考,但实际上我已经准备很多年了,甚至可以说从我喜欢电影那一刻就开始了。 当我考完艺考,找到一个高中借读时,离六月七号的高考正好只有99天。别人都复习完第二轮的时候,我才刚刚预习课本。第一次月考我只考了三百多分,但是我要去电影学院的愿望太强烈了,我都走到了这一步,不可能就这样失败。高考冲刺阶段不夸张地说基本就没有走过路,教室到食堂到宿舍都是小跑。之后每次月考我都能进步六十分到八十分。 转场黑屏。淡入淡出。 最后我拖着行李来到了西土城路四号院,学得不赖也获得了交换生的机会,现在在伦敦的深夜敲下这些文字。 现在想想虽然特别感谢当时努力的自己,但不否认运气也占了很大成分。 ----------------------------------------- 小插曲: 五年前我知道用理想是无法说服我父母的,只能用他们的逻辑来打败他们,我试图证明电影很赚钱------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实现了30%的增长率,突破了一百亿的大关。他们大笑,一百亿对于一个行业来说算什么呀,在中国十几亿上百亿的公司就好几百家。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与此同时,大多数行业都在面临衰退。 眼看着自己所在行业日渐衰退是怎样一种体验? - 职业发展 眼看着自己所在行业日渐兴盛是怎样一种体验? - 彬彬的回答 他们面临的是第一个问题,而我是第二个问题。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