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至今为止见过最美的落日是在哪里? 贝斯诺格林,欢迎打赏,多少随意:) 好久没答旅行题了…… 今天看到这个题,就去硬盘角落里翻一些照片,来和大家分享更大的世界:) 其实肉眼看夕阳才是真美,照片很难传达出身临其境时的那种感受。再看看我翻出来的照片,发现好多都是随手拍,有时候还脑残用了个 HDR。我十分努力地挽救,但是也就这个水平了…… 不喜欢的请关掉即可,以下多图预警。 在苏州,依稀记得这是走路去山塘街拍夜景的路上,小桥,流水,路过的民居。六月傍晚凉风拂面,经历过南京和杭州的热,一瞬间就感受到了这里的不同。人家说得好,苏州的“蘇”,鱼米之乡,生存之上,生出评弹昆曲,园林文化。对我而言,要是不那么迷恋川菜口味,真觉得苏州真是个定居的好地方。 雷峰夕照,恐怕是中国最著名的日落景了吧。早上从柳浪闻莺开始,逆时针绕西湖一圈,拜钱王祠,钻西泠印社,走走停停,中午吃醋鱼和虾仁,下午到雷峰塔上发呆,再下来没走几步刚好就看到这幅景象。不知道夕阳醉没醉,反正我是醉了。 维多利亚港这个简直是超级遗憾,最漂亮的景色没拍到。天星小轮上洒满灿烂阳光,身边的景物全部都是勾着一圈金线,我还傻傻等着准备小轮到岸之后找个位置拍,就没拿相机出来……结果上岸发现视角被码头和邮轮全部挡完了,赶紧拍几张又打算买票坐船又过去,然后发现太阳没了……这里毕竟是国家地理的“一生五十个必去地”之一,不仅夜景迷人,落日也是漂亮至极。 这是我记忆里最美的酋长球场。二月伦敦天还黑得比较早,中午的开场比赛,结束后差不多就看到了傍晚的景象。“上帝给了人类一种新的灭绝方式,骂脏话的自动爆裂。我猜是那些球迷素质太低,然后炸成了天边那样一片红霞。” :) 温哥华的日落海滩,面朝英吉利湾。远处一群货轮在慢慢行驶向远方,太阳颜色越来越红,然后跳下海平面。然后天就黑了,再慢慢走回酒店。一路上的商店都开始闭门谢客,只有越到城市中心地段才能越感到人气。一个人旅行的时候,明明知道睡一觉太阳就要照常升起,但还是会有一点害怕万籁俱寂的来临。 峭石之巅。四月的纽约才从严寒中稍微解脱出来,上到户外观景平台被冷风吹得没什么想法了,如果硬要有一个念头,那有点像《云中行走》囧瑟夫第一次看到双子大厦时的那种心情。This is New York。这张原片是机身处理过的 HDR,颜色浓到没法看,选了好几个滤镜,发现可能是救不回来了,就这样吧。 这张也是救不回来的 HDR。帝国大厦顶上没有大猩猩,也没有忍者龟。往下看,只有夸张的钢筋水泥丛林。左上角的双子塔消失了,哈德逊河口自由女神就是像素级别大小。不知道在这里奋斗的兄弟姐妹们有多少心情和时间,从这个角度重新感受自己所生活的城市。 所以我也尝试过以同样的角度感受伦敦。到碎片大厦上看夕阳,你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大玻璃窗和钢结构遮挡住了你的视线,泰晤士河的航运和滑铁卢车站的繁忙在这个高度下已经不是重点。偶尔有直升机会飞到头顶,用比你更高的角度俯瞰这种灿烂。和机师乘客互相打个“招呼”,然后再和整个城市说一声晚安。 “浪漫的”铁塔顶上,体验却都是人造的浪漫。平坦的天际线,好像被一刀平切过的城市规划。好不容易挤到面朝西的位置,没办法用脚架,只能徒手把镜头搭在摇动的钢丝网上,拍一张落日下的巴黎,不是大片的过度曝光就是模糊的细节。不过在这笼子里将就着夕阳余温热吻的不少。塔顶有个小吧台,出售杯座带小灯的香槟,男的拿着蓝色,女的拿着红色,在慢慢落下的夜幕里,两块玻璃叮的一声,干杯。 第二天逛了一天博物馆,累了,然后赶紧用掉城市旅行套票里的最后一张船票,在塞纳河上巡游一个来回,快要到岸的时候刚好夕阳和铁塔进入一个同一个画面,管它他细节缺失还是过度曝光呢,拍一张再说——这伟大的钢结构!实际颜色当然没有照片上的这么浓,我故意的。 那天上午坐火车从马德里摇到巴塞罗那,懒懒散散入了住,一个下午去哪感觉都不够,于是背着相机瞎逛去了诺坎普……就为看一眼 06 年丢掉那个奖杯。逛完球场博物馆之后,一回眸,太阳落山,顺手捏了一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在圣托里尼岛红沙滩等返程公交的时候,太阳正要在右手边落下。我一个手还抓着当地著名的炸小鱼,另一个手顺便收了光圈,抓起相机就捏了一张。可惜不是太阳落海,总归是差那么点味道。那个时候期待着能看到传说中圣岛最美的日落。可惜第二天天气不怎么样,去岛北的伊亚也没等到。 第三天其实对看到圣岛的日落已经不报什么希望了,十月底天气已经很凉,本是吃晚饭就结束活动,却在多云下午最后一刻看到了眼前这番景象。这太阳出现得让人猝不及防,让我后悔为什么看到阴天就不把相机带出门……只能拿手机扫了一张全景。我和同行的旅伴就坐在人家屋顶的女儿墙上,什么也不做,等着金乌西斜。慢慢就发现自己被一片曚昽大雾包裹起来,直到红霞消失,凉气入身。这一场日落,我印象尤其深刻,天、海、地是在屏幕上怎么也调不出来的颜色。 慕尼黑的奥林匹克塔,观景台上是直白朴素的混凝土表面,有一种年久失修的前苏联风格,还好向西的这一侧,不是住宅区和工业园。比起天鹅堡那种乡村式的宁静,奥林匹克公园这一系列建筑和景观,曲线柔和,好像和传说中那种硬、准、严的“德国”味有点格格不入。可惜那时申根签到了期,看完这一场燃烧,就与欧洲大陆暂别了。 毕业旅行之前,想着要再和这个生活了一年半的城市道个别,逛着逛着,又逛到了女王道。早上从南岸走过去,下午又走回来。说越多日月飞箭韶华掷梭就越显矫情,不如就拿广角努力装一张伦敦的晚霞。你看碎片大厦还有半只脚在画外,塔桥还有一小半不见了。无所谓,反正都在心里面。不过这张没有落日,因为面向的是南方。 人生一大乐事,就是在科帕卡瓦纳海滩晒太阳,在 Garota 公园那块岩石上等着日落发呆。人生最大的乐事,可能是和心爱的人一起在在科帕卡瓦纳海滩晒太阳,在 Garota 公园那块岩石上等着日落发呆。太阳日复一日的出现,岩石还能再挺上一千年,就缺那么一点点:) 从墨西哥离岸,这是加勒比海的日落。昂贵的卫星网络,微弱的手机信号,在这里如果你不习惯当一个社交动物,那邮轮是个沉淀心情的好地方。一觉醒来,你不知道窗帘拉开,是海是山是岛是船。你可以找个躺椅坐下来,听个音乐看个书,等海豚跳跃,等夕阳落海。一切都回归于面对面,回归于自然。 这是好莱坞大道。袁惟仁的《恋曲 L.A.》已经听过很多遍,到这里的时候却并没有意识到这里和歌里的"Sunset Boulevard"只有一街之隔。日落也并没有把这条街变成黑夜,天色渐暗,华灯初上。一排剧院,加上满地的“星星”,这里感觉有点像百老汇或者是西区,那种夜夜笙歌的欢乐场、不夜城。这是霓虹和日光无缝衔接的洛杉矶傍晚,是我看过的城市日落中很漂亮的一个。 步行团的导游告诉我,洛杉矶市政厅顶楼有个观景台。像我这样的高楼爱好者,是肯定不会放过的。在这里看到了熟悉的城市天际线,《终结者》、《和莎莫的五百天》……实在是太多。在这里等着等着,就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聚在身边一起等,有我这样徒手的,也有带着脚架和偏振的。一群刚认识几分钟的人,因为相机和落日就能很愉快的交谈。看《夜行者》之后,我突然在想,那天和我交谈的人里,会不会就有这样的人呢? 长滩的观鲸船,是个大概两三个小时的观鲸之旅,由旁边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带领出海。我坐的是下午收班的一趟,返程的时候恰好又是夕阳落海。面朝船尾时,缺了些那种乘风破浪的快感,用双脚保持平衡,趁着有限的时间赶紧构图,这一张,和那么多人一起看圣诞节前夜的夕阳,个人是很喜欢的。 还是同一艘船。船尾掀起了风,于是有海鸥一路跟随。小时候看书,就对那句“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印象深刻,也一直对各种电影的飞行的镜头情有独钟。看见这样的场景是毫无抵抗力。赶紧换了长焦,瞄着它,等着拍它飞入落日那个圆中的画面,可惜还是鸟不遂人愿,差一点。 Waikiki 海滩。在海滩上睡了一下午,准备背包回家,路上开始感觉到太阳光慢慢不那么刺眼了,干脆就又坐下来,等一次夏威夷的日落。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沙滩上,都在等同一个景象。可是不像在船上,很容易就能取到干净的画面,无论怎么拍,前景都蔽不掉拥挤的游客潮。凭我粗鄙的技术,还是把它们变成了剪影…… 这是同一个海滩,另一个剪影。原来是想拍出那个站在皮划艇上归航的人,却老也等不到前面那位大哥走出画面,最终只留下了这样一个相片。我旅行路上每天都要把当天拍的片子粗选一遍,为了这个答案,从废片文件夹里翻出了这一张,调整一下似乎又还能看,感觉我的审美水平变化真是难以捉摸…… 在安排毕业旅行路线时,塔斯马尼亚进入我的视线。恰好有小伙伴在澳洲工作,于是想着蹭着她的车,去体验传说中从霍巴特到酒杯湾那条极漂亮的自驾线路。在回程的路上,突然就感到熟悉的光线的变化,实在不想放过这个拍夕阳的机会,赶紧就在路边停了车。澳洲乡村风味的夕阳,确实另有一番味道,在这一天自驾中,城市、乡村、山林、海湾,风景不停变化,这个落日,为旅行路锦上添花。 乱七八糟写到这里,结尾都不知道该怎么抒情了,直接引用一首我很喜欢的歌吧:) 走四方 路迢迢 水长长 迷迷茫茫 一村又一庄 看斜阳 落下去 又回来 地不老 天不荒 岁月长又长 喜欢傍晚的阳光啊! (手动微笑再见) 如果你喜欢这种聊八卦式的小感悟,也可以试试下面的拓展阅读: 【好上路 • 这城市车水马龙(上) - 吃•本•道 - 知乎专栏】 【好上路 • 这城市车水马龙(下) - 吃•本•道 - 知乎专栏】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