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动画在宣布动画化很久之后,每周放映时仍然会发生「崩坏」事故? 张一弘,Aye! Aye! Captain! 「崩坏」的意思是走型,而且如果能被爱好者看出来的走型,通常幅度也比较大了。这里说的走型并没有别字,意思就是脱离了人物模型造型。 走型可以看做是个统计意义上的概率事件,因此,样本量越大,走型就更有可能出现。所以越是长时间的动画作品(主要还是手绘动画,CGI 动画、Flash 类动画和定格动画出现的可能性比较低。)其出现走型的可能性只可能更高。钱可以把概率降低,但难以消除,因为对于周播动画时间也很重要。 首先要了解动画制作是个分包工程,也就是会有无数的原画师、动画师去做动画。你不可能完全消除一个人的个人风格,每个人作画能力也有差别,因此就需要有人去修改这些动画使其风格统一,并且修改一些造型上的错误。各个国家和不同公司有不一样叫法,在日本这样的人被称为「作画监督」简称「作监」。一部动画根据情况会有数个作监分开来检查。 作监虽然通常会选择经验丰富的原画师,但是人不是神,只要是人就有可能出错。就算假定此人能力完美,但凡经手的卡都能指出错误,但仍旧不能保证工作完美无缺。比如,作监可能因各种原因不能工作;可能会有卡漏给作监;可能会因为赶不上制作进度不进行全卡检查、甚至不检查。总而言之天灾人祸,时间线拉的越长越有可能出现,更何况这个假定很难实现,作监自己没看出来的或漏看的问题也不奇怪。 周播动画意味着非常紧凑的工作节奏,放送的 deadline 在那里是不能变的,因此在有限的时间条件下,保证流程的有条不紊才是最重要的事。 另外现在有些被网友挖出来的「崩坏」纯粹是鸡蛋里挑骨头。会把远景的人挖出来放大说「崩坏」。日本动画还是手绘动画,还是画在纸上的,也就不会有个缩放工具给你放大缩小。纸就这么点空间,笔就这么粗,在一些全景里把人五官画全是不可能的,这些情况里简化是必要的。 当然还有把风格不喜欢说崩坏的、把连打斗动作中的适当变形挑出来说崩坏的(感谢评论中各位提醒)。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