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一些捆绑销售会便宜?这其中有没有更多的利润?其中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 改之理zcw 这里的诀窍是,不同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评价是正好相反的,这样就可以捆绑在一起了。 举个例子,有 a 和 b 两种商品,有 1 和 2 两个人。 1 认为 a 值 8 块钱,b 值 2 块钱;2 认为 a 值 2 块钱,b 值 8 块钱。 那么该如何给 a 和 b 定价呢? 假如给 a 定价是 2 块钱,那 1 和 2 都会来买,但是商家只能获得 2*2=4 块钱的收入;而如果给 a 定价 8 块钱呢?只有 1 会买(2 认为 a 只值 2 块钱,所以不买),但是这一个人就给了它 8 块钱的收入。所以最好定价成 8 块钱。(这里为了简便假设成本为 0) 同样的道理,b 的定价也是 8 块钱。 这样的结果是:a 价格是 8,b 价格也是 8,只有 1 购买 a,只有 2 购买 b,厂商获得 16 块钱收入。 假如我们允许捆绑呢?厂商可以选择把 a 和 b 捆绑在一起,然后只卖 10 块钱——如果分别买,你需要付出 8+8=16 块钱。 这时候无论是 1 还是 2,都认为这个捆绑在一起的 a 和 b,一共值 10 块钱(回忆下,1 认为 a 值 8 块钱,b 值 2 块钱,所以 a+b 值 10 块钱;2 认为 a 值 2 块钱,b 值 8 块钱,所以 a+b 也是值 10 块钱),正好也卖 10 块钱,所以他们是可以接受的。于是两个人都会买。 两个人都选择购买了 a+b 套装,每个人给了厂商 10 块钱,厂商于是获得了 20 块钱的收入。 这样的结果是:a+b 套装 10 块钱,比单独买便宜了 6 块钱,1 和 2 都会购买,厂商获得 20 块钱的收入,比单独卖多获得了 4 块钱。 ps 各位不要再批判我了,我没时间回复你们。 我找来一本非常经典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平狄克写的。比你们大家喜欢的曼昆稍微深一点。我截图放在这里。你们来批判平狄克吧。 Richard Xu,经济学本科僧 sx349.github.io 捆绑销售本身是一种“打折门槛”。 简单地说,比如一个原价 99 元的商品,商家实际上愿意在 50 元以上卖出去(我并不是说成本 50 元,只是说商家愿意这么卖,比如它可能需要清理库存或者获得流动资金,也会愿意低于成本价出售)。 商家想让那些愿意出 80、70、60 的人也来买这个商品,但是现在标价是 99 元,所以这些人不会来买。那么商家能够定价到 60 元吗?它也不希望这样,因为这样一来那些愿意按照 99 元购买的人就可以少出 39 元,商家就亏了。这时候,就涉及到“打折门槛”的概念。 打折门槛是价格歧视的一种手段:如果你想要打折,你得先跨过一个门槛。在这个问题当中,不是所有人都会去买套餐,有些人可能直接就按照单价去买了第一件商品,这里就存在门槛:比如你是否注意到有捆绑销售,你是否在乎这点儿钱,你是否有套餐内其它产品的需求等等。这个门槛就把消费者分成两类,分别定价,前一类愿意 99 元买的,那就收他 99 元,后一类不愿意,但是愿意 60 元买(还多付一点买别的),那就收他 60 元。对于具有一定垄断优势的商家,这种做法可以提高收入。 常见的打折门槛还有代金券、限时打折、特殊证件(学生证优惠)等等。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