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校铃最早出自什么地方 ? 鞠起,创作歌手 这钟声大有来头。你写的是这套钟声的后两句,前面还有三句是 3215.,1325.,1231。原调是在 E 大调上,具体音高如下图: 惊讶吗?这套钟声里有五句而不是四句哦~为什么我们常听到的是四句甚至是两句呢?后面慢慢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上的很多发条座钟会在报时时演奏这组钟声。 这组钟声称为 westminster quarters 或 westminster chime(西敏寺报时),或 Cambridge quarters(剑桥报时)因为这组钟声最著名的运用场所是伦敦西敏寺,而最早的运用场所是剑桥的圣玛丽教堂(church of st.Mary the great)。 这组钟声每 15 分钟也就是一个“quarter”(一小时的 1/4)按照如下的顺序演奏一次: 15 分:第一句 30 分:2、3 句 45 分:4、5、1 句 整点:2、3、4、5 句 我们可以观察到:每一个小时中这组钟声的五句都刚好被演奏了两次。这让撞钟时的钟槌机械编程工作量减少了一半。这五句钟声分别用 so 音和 do 音结尾,有很强的呼应感,使这个旋律深受大家的喜爱。 而大部分复制这组钟声的钟表,只是照搬了西敏寺报时中的整点报时,也就是 2-5 句的演奏,所以多半把第 1 句抹掉了。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我们听到的版本都是 4 句的。 每一个整点,西敏寺的主钟楼也就是大本钟还会在后面用 do 敲击相应的次数来报时。有趣的是,大本钟的钟声其实介于 E 大调和 F 大调之间,甚至更接近 F。 这就八完了吗?不是的。 这个旋律其实也不是剑桥或是伦敦的教堂工作人员原创的。虽然没有特别确凿的证据,但这条旋律被普遍认为来自亨德尔的神剧(清唱剧)《弥赛亚》(对就是出了爱我中华啊不是哈利路亚的那部神剧,不是这部剧很神的意思,这种体裁就叫神剧)中“我知道我主仍在生!”一曲的第五 - 第六小节。所以在亨德尔的故乡德国哈勒,教堂也用这首曲子报时。 亨德尔:“我写哒~” 1793 年,剑桥的圣玛丽大教堂委托一位叫做约瑟夫乔维特的教授为教堂创作一组钟声,这位教授和自己的同事和学生商量了一下,三人一致决定“我们就从亨德尔的神剧里面抄几句吧~”(真是臭不要脸)于是不久之后,圣玛丽大教堂就率先使用了这套钟声,这彩铃,啊不,这钟声倍儿好听,成为英格兰好歌曲。到了 19 世纪中期,西敏寺也开始用这套钟声了。 然而,用这套钟声当下课铃是东亚国家特有的现象~19 世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英国君主立宪,这套钟声也被从英国带到日本。日本人亲切地将其称为“キーンコーンカーンコーン”翻过来就是“叮当咣当”(笑)率先将它用作学校的铃声,然后随着日本的对外扩张,也逐步推广到韩国,台湾等被占领地区的学校里,战后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反正也蛮好听的。在日本,这个钟声还被广泛应用在电视节目和公共交通等领域作为提示音。 在北美,这个钟声多半用于警示作用。 中国人大多数接触到这个铃声是在日本动画的下课场景中(所以一听到就会想起夕阳中逝去的青春呐~) 或是约翰汤普森钢琴教程里面(所以一听到就会想起被家长逼着练琴的苦逼青春呐!)。而中国的部分学校开始使用这个铃声是近几年的事情,可能觉得挺好听挺洋气的。 你看,是不是大有来头?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