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否真的会因为遭受巨大打击而变坏? 十方迦南,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你的问题是两部分,我们分部分来回答。首先是第二部分,这是一种心理病吗? 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想知道一下,你说的“这”想表示的是这种遇到打击就变坏的状态是么?如果是,那么这是一种心理结构的不完善,但是从犯罪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它不是一种心理病。顶多就是心理结构的不完善。不能说这种情况是一种病,毕竟这才是犯罪心理转变周期里从潜伏到恶变的中间段,还没完成。但是本身遭受重大打击的个体是否有隐性的人格障碍,这个就不好说了。如果有,会加速和主导恶变之后的犯罪类型和严重程度。 接下来是第一部分,现实中真会这样吗? 答案是:“会!”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样的重大心理打击会带来的犯罪是哪几种类型。一般会产生的犯罪类型是激情犯罪和无计划犯罪类型。 两个理论,Leonard Berkowitz 的 Cognitive-neoassociation model(认知 - 新联结模型),Dolf Zillmann 的 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兴奋迁移理论)都可以解释由情境刺激引起的挫折状态下即时发生的无计划的暴力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 Cognitive-neoassociation model(认知 - 新联结模型)中,强调了挫折性事件引起的负面情绪可能自动引发各种与逃避或攻击的倾向相联系的情感、思想和记忆。在产生负性情绪的状态下,一些人可能不对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作进一步思考就迅速行动,有时甚至诉诸暴力。 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兴奋迁移理论),对于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具有重大意义的刺激性情境会引起情绪反应,这种生理唤醒一旦产生,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逐渐消退。举个栗子,一个人工作一直很好,自己觉得能力很强,但是这天受到了批评,产生了愤怒或者是委屈的情绪,很可能晚上回家这种情绪并没有经过自己的调节而消失,这个时候如果他进家门发现了家里有人在做苟且之事,那这样的情境就会触发之前的剩余情绪并且融合升级,导致发生激情犯罪行为。 一个犯罪行为的公式,这个公式是美国学者 Abrahamsen 提出的,如下, C = ( T + S ) / R C:犯罪行为 T:个人犯罪倾向 S:外界犯罪诱因的诱惑状态 R:犯罪诱因的心理抗拒力 因为人都会多少受到打击,但是受到重大打击转变成犯罪者的人毕竟是这里面的少部分,这类人的心理结构里面缺少了或者说不完善的是自我调节的那部分,也就是公式中 R 值不高。 因为重大打击带来负面情绪,例如沮丧,失望,仇恨等,就是公式中 S 值很高,很高,很高,爆表那种。 心理结构完善的人会通过心理调节机制去抵消或者说让负面情绪停留在潜伏状态,这是 R 值很高的类型。 而不完善的人就会因为这种调节机制的缺失而无法控制负面情绪,转而形成犯意(这里面可能的诉求有很多种,比如渴望理解,强烈的物欲,强烈的性欲,对社会的仇恨情绪的抒发等),这是 T 的形成模式。 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恶变,从而有了犯罪行为,最终有了 C 的值。 一般这类型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速度快,犯罪前心理矛盾少,无计划,目标可能固定也可能不固定(取决于犯罪人想表现出来的诉求,如果是直接目标造成打击,那犯罪行为目标就是给予打击的直接目标,比如情杀;如果是大社会环境造成打击,那犯罪行为的目标就是给予打击的大环境目标,比如危害社会安全犯罪类型,放火,投毒,危险驾驶等)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解答你的问题,谢谢哦。 有人问说这些理论的出处,基本所有都出自于犯罪心理学教材里。但是市面上的教材有几本,不同版本的,我看的是白色的噢,罗大华教授和马皑教授主编的,嘿嘿嘿。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