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间:多尿、尿中带糖和糖尿病 洪嘉君,所知甚少,唯善学 “多尿”是糖尿病最为典型的症状之一。 1862 年,古埃及专家乔治·埃伯斯在挖掘到的莎草纸上解读出了某个以“多尿”为表现的病例,这一文书记录的时间是公元前 1550 年,负责医事的巫师很直观地将这个病症描述成了“多尿症”,据信,该病例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关于糖尿病的记录了吧! 时间来到公元 2 世纪,距离首例“多尿症”的阐述已经过去了 1300 元余年。古巴比伦地区的名医阿克托斯(Arctaeus)经历了一天的奔忙,在他的流传至今的著作中记录下了这样的奇怪病例:他们(患者)都是有钱人,不缺好的食物,症状很奇怪,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似乎特别爱喝水,然后停不住地要小便…… 这一刻,沉默在古代文献中的多尿症似乎再一次出现了。接下来的描述文字中,阿克托斯还写道:这些患者的小便比普通人的要粘稠一些…… 300 多年以后,印度的僧侣在阿克托斯的观察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他们发现,“多尿症”患者不仅小便多、性质更粘稠以外,还有着令人奇怪的特点:蚂蚁竟然十分青睐这些尿液! 尿液中隐藏着何种秘密呢? 现在我们已经不知道是哪位勇敢的人——很有可能是一位默默无名的医生——第 1 次品尝了“多尿症”患者的小便了,但是至此以后,文献中多了一句话,“他们(多尿症患者)的尿液是甜的”,也正是从哪个时候开始,“多尿症”摇身一变,成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糖尿病”。 糖尿病的英语写作 Diabetes Mellitus,语源是古拉丁语,前者 diabetes 的本意是“排出”,后引申为“很多小便”,而 mellitus 则是形容词,表示某种东西“很甜”。既然尿液是甜的,为何不找出是什么东西让尿液变甜的呢?这是围绕在公元 16 世纪另一位默默无名“烧脑”英雄脑海中的问题。 技术手段有限似乎避免了弯路,要不先蒸发一下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吧?果然他们得到一些白色的粉末样物质,没错,是糖!它们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葡萄糖”的东西,这一下看来,糖尿病更加地名正言顺了。 以上是糖尿病被发现、定义、确证的曲折历史。现在放在医生眼前的问题就需要重新设定了,那就是去搞清楚为什么会发生糖尿病。起初,因为“多尿”、“尿中有糖”,大家一致以为糖尿病是负责排尿的肾脏受损而造成的疾病,这一认识一直是当时医学界的主流观点。 直到 1788 年夏天。 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患者的胰腺遭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接诊的英国医生甘利(Gamley)是出了名的精细人,他甚至会把放租得来的利息算到几分钱。这一次,他的“鸡糟”带了影响后续的效果,他观察到受伤者竟然出现了“糖尿”的现象,“没错,尿中确实有糖”,他在后来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写道。他继续写道,“可以合理推测,‘糖尿病’也许事出有他因……我认为,胰腺是值得怀疑的。” 甘利医生的推测后来被德国学者证明了。他们是这么做的,故意切除了很多狗的胰腺(让我们为科学付出生命的动物默哀),随后蒸发用狗排出的小便,然后…他们得到了熟悉的白色粉末物质——糖。 尿液,甜的尿、白色粉末,糖、没有胰腺的狗…… 胰腺就是糖尿病的元凶! 梅耶(Jean de Meyer)医生是现代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在实验了几百次之后(牺牲了好多狗,那是没的说了),他认为狗胰腺上分泌的某种物质,他称之为“胰岛素”的,可能和尿中带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要提纯这种物质,梅耶医生所处的时代尚不具备技术条件,后来这一项工作最终由班庭(Frederick Grant Banting)和贝斯特(Charles Best)完成。不仅如此,这 2 位学者所提取的动物胰岛素还能投入人体使用,打破了数千年以来糖尿病无药可治的局面。 1923 年,班庭和贝斯特获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胰岛素是人类投入临床使用的第一种激素,但不是第一种被发现的激素。 伟大的内分泌学科奠基者贝利斯(Bayliss)和斯达林(Starling)医生发现了人类的首个“激素”——促胰液素。借此功勋,由这 2 位医生首先定义了“激素”是为何物。激素,Hormone,之前中文翻译为“荷尔蒙”,希腊文的原意是“立即活动”,2 位医生认为他们所发现的“促胰液素”能够让胰腺立即分泌出胰液,这物质当然十分神奇,竟然能对人体的机能产生调节的作用,用“‘激’素”这一称号看来是实至名归的。 20 世纪早期是激素发现的黄金时期,胰岛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已经确认糖尿病正是一种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相对不足引发的疾病。正常情况下,我们吃下的食物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人体生化过程而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刺激胰腺,胰腺能分泌出胰岛素,对葡萄糖产生作用,使之转化为“能量块”——糖原——储存在人体中以备不时之需。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我们看到的“血糖降低”。可以这么说,胰岛素可以发挥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是一种“激素”。 现在,假设胰腺出现了健康方面的问题,再也没有办法分泌胰岛素或分泌足够多的胰岛素了,那么一定会出现血糖降不下来的情况,最后甚至连小便中也出现了“糖”,这时候就是医学上所称的“糖尿病”了。 一旦确诊糖尿病,那又该如何应对呢?之前我们说过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不足或者根本没有胰岛素,所以对付方法也很简单,想方设法让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或者干脆就补充一点胰岛素吧! 胰岛素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医学上治疗糖尿病的基石之一。甚至为了应对不同的需求,还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胰岛素。比如适用于立即发挥作用(15 分钟内起效)的速效胰岛素,于是糖尿病患者再也不会因为临时饭局而担心血糖升高了;又比如超长效胰岛素,每周只要使用 3 次,就能确保长达 1 周内的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之内,期间还并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还有专门模拟人体正常胰岛素分泌特征的预混胰岛素,顾名思义,它在体内的起效方式和时机和正常人体分泌的胰岛素相类似,能最大程度地使血糖水平符合人体生物钟的要求,因此颇受患者的欢迎。 胰岛素的使用,解决了千年来糖尿病是病却不可医的难题,给患者带来了切实的福音,但是也不能忽视由此带来的另一面:误用。 真正的胰岛素误用并不多见,这种情况更多发生在疏忽、无视使用规则的情景下。过量使用胰岛素的表现正来自于它降低血糖的功能,即相对应高血糖的“低血糖”,这是一种血糖水平低于正常的情况,表现为头晕、乏力、出冷汗,心慌、四肢麻木等等,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可以致死,十分危险。所以也有用胰岛素杀人而引发刑事案件(前几天刚有上海某医院护士利用胰岛素杀死男友的事情)。 相比过量导致的误用,更常见的则是拒绝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用量不足,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与其说是医生告知不周详,毋宁说是普通患者健康认知的匮乏。如果说低血糖导致的症状感受确切,那么高血糖下,就是患者几乎没法认识到危险所在,不到一定程度,完全没有不适。但是血糖长期处于高位,则可以说会影响到全身所有的器官。比如,血糖高可以破坏眼内的血管,重则导致失明;又比如,血糖高可以破坏肾功能,患者发生“尿毒症”的情况不绝于耳;还比如,血糖高可以破坏免疫功能,使创口不能愈合反复细菌感染……以上种种,不一而足。构成了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而很多患者担心的,一直使用胰岛素会不会导致胰岛素效果不好、胰岛素是药三分毒、能不用胰岛素最好不用,则都是已经被科学所证伪的说辞。 合理地使用胰岛素,糖尿病患者就有机会享受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发自知乎专栏「洪言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