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不断暗示和强调是否会加剧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任树正,社会学博士 农村留守群体主要指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最早从 90 年代,也就是民工潮出现后,就开始有人关注这个群体的问题。 首先,目前社会学界基本有共识,即留守问题是一个真问题,即确实存在留守、留守经历确实对留守群体造成了负面影响。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确实是存在的,比如,家庭原来承载着情感交流的功能,孩子父母外出打工,他们之间交流的机会就少,交流的内容也受限,可能是问下孩子考的怎么样,今天有没有不老实等等。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对比群体,可能更多的处于不安全感之中,感觉到孤单、无助的机会也更大。 但是,就像题主说的,留守确实存在主观建构的部分。目前学界和社会舆论都有一个不好的趋势,就是给留守群体贴标签和“问题化”。好像只要是留守,就是“值得同情”,留守的孩子或者老人一定是孤单的,或者是心理有问题。 而媒体和学者也会去主观的寻找“留守”造成的负面影响,做研究的一接触到留守,就去找留守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留守儿童的学业难题,交往问题,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缺失等等。一旦眼光只聚焦在这些方面,就形成了思维定式和话语的困境,好像描述他们只能用这些词语,大众和学者只对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等感兴趣。媒体和学者的选择性注视,使得他们故事被扭曲了,负面的东西被过度夸大了。 留守群体在发现自己原来是“留守”群体之前,就像题主,可能是没什么太多悲伤的感受,因此好像是媒体主观建构出了他们的心理问题。但是我认为关键的原因不是媒体渲染,而在于你有这些经历,同时这些经历肯定造成了一定影响,即使你没有察觉到。唯一的差别在于是否进入了这个媒体渲染的语境。在这个语境内描述留守群体,确实是很可怜,但是生活是多面向的,每个人也扮演多个角色,没有人时时刻刻处在“留守儿童”的角色体验中,于是留守儿童实际的生活,和被聚焦的留守经历之间,肯定是不完全相同的。 我自己认为,留守经历也是可能存在积极影响的。留守的儿童可能更早学会自立;留守老人可能相比其他老人更自主,身体更健康,在家庭地位更高,身心出现问题的概率更小,因为留守老人一般不会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理的话,他们的家人也不会放着老人不管出去打工。这样,有很大部分的留守老人,在家庭中通过发挥仍然重要的作用,“被迫地”操心,照他们的话说,“老的慢了”,“不敢老”,事实上,他们的精神状态也没有很差,有些甚至更好。 现代媒介越来越发达,交通越来越发达,留守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小了。原来打工可能很大程度上切断了家庭中的情感交流,但媒介越来越便利,情感交流也越来越方便了。家人沟通的频率可以更多,比如割几天就打电话,农忙时间回家帮忙,地里的活做完马上就可以回去接着打工。这些负面的影响也就渐渐的变小了。 暂时就这些。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