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被分离对抗击寨卡病毒有什么意义? Vigorous Cooler,轴,乱,顽。微信公众号:SX_virology,不定时输出干货。 我觉得这个成就是对军医科的褒奖。 军医科五所在全军建立的病原检测体系试运行了几年,作为最终的参比实验室,需要对大量的确诊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所以可以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次分离到毒株也就理所应当了。相比之下,可能 CDC 拿到的标本在病毒载量上达不到分离的下限,同时他们得出全基因组序列的时候也说了,拷贝数只有 100 左右;也可能和江西确诊病例是在过年放假期间,而 CDC 上班要等到初七,所以标本的活性可能受到影响。 2 月 22 日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消息称,与江西省疾控中心合作,该中心从我国大陆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者血液标本中获取病毒,完成了寨卡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同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发布消息称,从我国大陆发现的第二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者的尿液中提取病毒,也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 李德新透露,搞清寨卡病毒的真面目并不容易。“主要是病毒载量较低。”李德新说。首例感染者血液内每毫升的病毒载量仅为 103,属于能检出病毒的下限。“这就好比 100 个犯罪分子入境与 10 个犯罪分子入境,二者相比,后者的查找难度要远远大于前者。”李德新说,中国疾控中心釆用高通量序列分析,结合优化的分析技术,克服这一困难,成功从病毒感染者血清样本中直接获得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专家表示,从尿液中提取病毒,因为尿液容易获取,且样本量大,给病毒提取提供了便利。 外部链接:破解病毒基因后,寨卡疫苗还远吗 -- 快讯 -- 新闻 -- 生物 360 -- 中文生命科学界资讯站 本报北京 2 月 25 日电 庄颖娜、特约记者沈基飞报道:今天上午,记者从军事医学科学院了解到,自我国确诊首例输入性寨卡感染病例以来,该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与国家质检总局所属单位、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密切合作,成功分离出 2 株寨卡病毒,一株来源于从委内瑞拉入境广州的患者尿液标本,另一株来源于从萨摩亚入境深圳的患者血液标本。这也是我国首次成功分离出寨卡病毒,对于我国防控寨卡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外部链接:我国首次成功分离出寨卡病毒 闲话不多说,这学期刚好给本科生上《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这一章,我就分离到病毒的意义扯一点。 首先,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是新出现的,我国以前并没有,所以构成了卫计委规定的“首发病例”。而我们看新闻也可以看到,确诊病例主要是参考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的通知。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 14 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 IgM 抗体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寨卡病毒。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 4 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2.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目前国内所有的确诊病例都是根据这个步骤来的:“第一步——患者有发热、皮疹症状,同时又是从疫区回来的;第二步——直接进行核酸检测出来阳性,得到确诊病例,跳过了 IgM 的阶段。” 从诊断来说,病毒分离出来更是对确诊的加强,但是仅对确诊病例来说只能算锦上添花,分离出病毒的意义更大程度上在于得到病原体之后的研究应用上。 最初拿到的可以叫“野毒株”,同时命名(SZ01、GZ01)。后续的研究则基于实验室里培养这些病毒。 拿到病毒可以干什么?我们研究疾病是不是考虑这几个方面:疾病是为什么发生的?机理是什么?能不能治疗?能不能预防?我下面就这几个方面简述一下分离到病毒的意义。 【1】疫苗效果评价 其实疫苗的研究不需要拿到活病毒,因为按现代疫苗的研发流程来说,只要有病毒的序列,就可以进行疫苗的研究。 对于黄病毒来说,因为黄病毒目前有两个非常好的减毒活疫苗——黄热病疫苗 17D 和乙型脑炎疫苗 SA14-14-2。理论上,将这两个疫苗的结构蛋白替换成寨卡病毒的结构蛋白就可以说是一种疫苗了,至于疫苗的安全性则需要进行后续大规模的研究。而且并不仅仅可以这样,因为中和抗体是病毒糖蛋白诱导的,所以知道寨卡病毒糖蛋白的序列,体外表达出糖蛋白,这蛋白本身也是一种潜在的疫苗。 关键的关键是,疫苗效果的评价,你怎么知道你研究出来的疫苗有保护作用?这就牵扯到“攻毒”的概念了。疫苗研究一般是先从动物模型开始,疫苗注射动物之后(一般三次),动物是不是有免疫力了?这就需要大剂量注射活病毒,看动物是不是能挺住,相比对照组,如果动物活下来了,那疫苗可能是有效的。 【2】抗病毒药物的药效评价 其实和疫苗的效果评价差不多,现在抗病毒药物可以是核苷类似物,也可以是蛋白酶抑制剂,或者其他的一些药物。但你如何知道这些药物对病毒有作用?核苷类似物可以扰乱病毒基因组的合成或者基因的表达,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扰乱病毒相关酶活性的发挥,进而阻断病毒的生活周期(了解抗病毒药物可以参考——为什么没有像抗生素对抗细菌一样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所以这就需要病毒,我们评价这些药物有没有抗病毒作用的关键指标就是,体外使用这些药物的时候,病毒增殖的滴度是不是下降了。所以,这项研究必须要有病毒。 【3】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 病毒是怎么致病的?寨卡病毒的神经细胞嗜性的原因是什么?病毒感染造成的损伤是病毒本身在细胞里增殖破坏引起的还是因为免疫系统发现了病毒的扩增,进行免疫反应造成的机体损伤?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在体外动物模型和相关细胞研究中进行确认,比如,病毒的受体是什么等等科学问题。 【4】病原学研究 其实上面三条都是医学角度来考虑问题,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而拿到病毒也可以从生物学角度来研究,不过,大家感兴趣的不多。这方面主要是病原学的研究,不过病原学的研究是上述 2、3 的基础。比如,病毒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核酸酶和蛋白酶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发挥作用的等等,这方面也就不多做介绍了。 暂时想到这么多,如果后续有想到的随时补充。 20160228 by Vigorous Cooler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