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是如何发生的?|“星空让她着迷,也让她永恒地疑惑” KY教主,微信公号knowyourself2015。审美、态度、严肃心理学。 我们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惊奇不已的巧合事件:你和你好朋友的生日只相差一天;你们在同一天生病;遇到了同名的人;星座运势好准!…… 出现最多的巧合性事件的前几名分别是: • 遇到一个人时,发现自己和 Ta 存在某种关联 • 不同人身上同时发生的类似事件 • 非常相似的事件反复发生 • 在不太可能的地方遇见熟人 • 相同的日期 • 相同的名字 这些巧合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有大量的研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 巧合的本质只是概率问题么? 1989 年,数学家 Persi Diaconis 和 Frederick Mosteller 将巧合定义为“一系列事件的同时发生”。在他们的定义中,这种“共同发生”在人们眼中是有意义的,且事件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这样一种“被认为有意义的、出人意料的‘共同发生’”就被称为“巧合”。 统计学家 David Hand 则指出:“巧合”的本质只是一种概率事件——它们是随机发生的,没有任何“意义”,它们总是在发生,因而毫不值得惊奇。这个星球上有很多很多人——超过 70 亿人口。“当样本足够大时,任何不可思议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Diaconis 和 Mosteller 写到。比如说,当有足够多的人购买了彩票,总有一个人会成为超级赢家。对于那个赢得了大奖的人来说,这件事太“巧合”、“不可思议”;但“有一个人”会赢得大奖,这件事本身并不会让我们感到意外。 只不过,当牵涉到自己的生活时,人类并不擅长对事件保持一种客观的眼光。 数学家们说,人们对于“什么是巧合”的定义可以是很模糊、宽泛的。举例来说,当你遇到一个和你同一天生日的人,你会觉得“好巧”。但当有人与你家人或好友同一天生日,你一样会觉得惊讶。而如果,有一个人和你的生日只相隔一天,你还是会觉得这是个“巧合”。——你很容易看到,这种“好巧”的感觉有多么不严谨。 事实上,统计学家研究出,只要一个房间里有超过 23 个人,就有超过 50%的可能,他们当中会有两个人的生日在同一天。 另一方面, 我们每个人都怀有的一点儿自恋,让我们在面对“巧合”这件事时显得格外自我中心。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说,“这件事有多大可能发生?”的时候,他们不会关心这件事在多少人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会不会在其他人身上发生。Ta 其实是在说:“这件事有多大可能在此时、此地,在我身上发生?” 心理学家 Ruma Falk 指出,比起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神奇的事情,人们总觉得那些自己身上的巧合更令人惊讶。这和我们对待梦境的态度很类似——我们并不太关心其他人的梦有什么意义,但却总想对自己的梦境分析一番。 “巧合只存在于读取了它的那双眼睛里。” 即便一件极度罕见的事发生了,没有任何人看见、注意到,它也不会成为一个“天啊这好神奇啊”的巧合。它会和宇宙中其它无数个不那么偶发的瞬间一样无声无息地堙灭。 一个反面的证据是:有一些人从来都不觉得有巧合存在。如果你仔细思考这件事,要发现你和一些人之间存在的“巧合”,是有前提的。你必须去观察、倾听、甚至提问。一位学者就说,“巧合从来不发生在我身上。因为我从来都注意不到任何事。我从不在地铁上与人交谈,我从不试图找出我和其他人身上存在的联系。” 对于那些不那么注重巧合的人来说,他们并不会觉得一些事情有多令人惊讶。 弗吉尼亚大学的 Beitman 研究发现,有一些人格特质的人会经历更多的巧合:那些相信宗教和神秘力量的人,更喜欢自我解读(self-referential)的人,相信直觉的人,热爱寻找“意义”的人,以及更积极、乐观的人,都会更相信巧合。 “巧合”的体验也和情绪相关,当人们带有高度的负面情感,比如格外悲伤、生气、焦虑的时候,也会更多地报告自己有巧合的经历,或者说,更多地注意到巧合。 也有心理学家认为 巧合有时的确是侧漏的人生意义 弗吉尼亚大学精神病学家 Beitman 不同意数学家和统计学家们的看法。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充满了巧合。他提出,巧合不能只用概率来解释。概率可能能解释“为什么巧合会出现”,却无法解释为什么“此时出现的巧合是这一个(不是别的形式)”。 瑞士精神分析学家卡尔·荣格从 20 世纪 20 年代起,就对巧合很感兴趣。他认为,除了“因果”的力量之外,存在一种叫做“共时性”(synchronicity)的力量。他认为“共时性”是一种“非因果性的连接原则”(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受这种力量的影响,一些事件被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在他看来显然是有意义的、值得解读的。在共时性之外,他还提出了“一元世界”(one world)的概念,认为存在一个潜藏的秩序、结构,它就像一张网,把我们所有人、所有事全都串联在一起。这些是经典(古老)精神分析的概念和理论。荣格还认为“巧合”与心电感应、鬼、巫术等有关。 2011 年,Beitman 对巧合进行了分类,他提出巧合有三种类型: 1. “环境-环境”间的巧合: 这是指,一系列在现实世界中发生了的事件之间的巧合。这是最显然、也最易理解的一种巧合,而且它是很容易被观察到的。比如,一名叫做 Violet Jessop 的女乘务员,在 6 年时间里遇到了包括泰坦尼克号在内的三次沉船事故,但都活了下来。在异国他乡突然遇见失散多年的爱人(你们在同一个地方,同时出现了),还有某位明星每次出现都要下的雨,都属于这一类巧合。 2. “意识-环境” 间的巧合: 它是指,你头脑中的意识和实际发生的事件惊人地重合了。典型的情况就是,你对某件事有预感,之后这件事就发生了。比如,你正在脑中想着某人,Ta 就给你打来了电话。 在这一类巧合中有一种情况你很可能遇到过:你刚刚学会了一个单词,突然觉得到处都能看到这个单词;你刚喜欢上一个人,就觉得总能够遇到 ta——这种巧合也被科学家们否定了。斯坦福大学的语言学教授 Arnold Zwicky 将其称之为“频率错觉”(the frequency illusion),当你已经注意到了一件事物,等下次再遇到它时,你的大脑就会对其格外关注。是你对它的关注程度、优先级调高了,而不是它真的出现次数变得频繁了。 3. “意识-意识” 间的巧合: 即两个(或更多个)人的意识同时发生,即我们常说的“心灵感应”或者“心心相印”。比如,当你感受到某种情绪时,与你相隔很远的人也感受到了同样的情绪。Beitman 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有一天深夜 11 点,他感到喉咙被卡住了,险些窒息;结果第二天早上,他得知就在前一天 11 点,父亲去世了,原因是喉咙积血导致窒息。当父亲在感受窒息的痛苦时,他也体会到了同样的痛苦。 当我们说到这个案例时,科学话语就要让位给信仰了。Beitman 虽然对巧合进行了分类,但他并没有能够对如何解读巧合的意义提出好的解决方案——其中一个阻碍就是,对于“巧合”的研究,总是会很容易超出科学的解释能力、进入神秘主义的管辖地。 我们并不认为那些试图解读身边“巧合”的人是不理性的。相反,它是我们的整体认知架构的一部分,我们运用这样的认知架构来给世界赋予意义。当我们注意到一些不同寻常的时刻,我们会自动开始为它们寻求意义和解释。 “巧合”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体验,每个人会在不同的情景中感到不同程度的“巧合感”。我们距离科学研究这种感受的发生还有很远的距离,但这并不妨碍“巧合感”作为一种美妙的感受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事实上,就如同 Beitman 所说的,“巧合提醒着我们,在平淡的生活背后仍隐藏着神秘之美。” 最后和大家分享给我几年前在豆瓣上摘下的几句诗(来自@慢兔): 她用孩子的眼睛看向窗外 伸出手去接冰凉的雨丝 只在阳光好的时候 到院子里走一走 星空让她着迷 也让她永恒地疑惑 以上。 References: Beitman, B. D. (2011). Coincidencestudies.Psychiatric Annals, 41(12), 561-571. Jung, C. G., Shamdasani, S., & Hull, R.F. C. (2010). Synchronicity: An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From Vol. 8.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 Jung)(New in Paper) (Vol. 20).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参考文章:Coincidence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the Atlantic 原文发表于:巧合是如何发生的?|“星空让她着迷,也让她永恒地疑惑”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 knowyourself2015: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喜欢的心理学科普) 发自知乎专栏「Know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