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机制,那么药物止咳原理是停止保护吗?哪些药是这样做的? 鬼臼毒,药理学 咳嗽是保护性反射,这是没错的。 不过几年前,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还被“保护性拆除”了呢。可见有的时候,号称“保护性”的东西,也不一定是什么好事。 咳嗽也一样。 咳嗽分两种。先说第一种,是呼吸道确实受到刺激了:比如你吃饭太急,不小心呛了一粒饭到气管里;或者支气管发炎、肺水肿,分泌大量粘液 (对,就是痰),眼看呼吸道就要被痰液堵住了。这个时候,保护性反射机制启动——咳咳咳,把这些刺激咳出去,恢复正常呼吸道功能。 港真,呛饭后被咳出来的米粒,你们是吐出来,还是不计前嫌地吞下去呢?我一般是不计前嫌吞下去的。唔,其实颇有点淀粉的甜味。 不过呼吸道可没我这么大方,他们对异物刺激这种「仇恨」,通常是久久不能忘怀的。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 “报告大脑!呼吸道好像感染病毒了!快安排咳嗽!” 咳咳咳咳咳咳咳~ “报告大脑,病毒虽然清除了,呼吸道依然感觉不舒服诶~” 呃……咳咳咳咳~ 简单说,第二种咳嗽就是刺激源已经消失,比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慢性咳嗽,尽管经过了对因治疗,也没有痰液,咳嗽却根本停不下来。这个时候,咳嗽就不存在所谓的「保护性」机制了。相反还会造成伤害,比如声带水肿、呼吸道发炎、影响呼吸,甚至有的本身呼吸就不畅的人,还可能剧烈咳嗽到晕厥。 特别要强调一下上文的「没有痰液」四个字,因为这个与镇咳药的使用场景息息相关。一般用镇咳药,大多是在无痰的情况下才用。 镇咳药的机制也很简单,一种是中枢性镇咳药,抑制咳嗽中枢: “大脑,别听它的!你不用咳!乖宝宝别激动,easy,easy” 所以为什么在中枢性镇咳药里,作用最强的是吗啡,它一边镇静一边镇痛一边再镇咳,可谓牛掰。但吗啡的成瘾性大家都知道,国内医生也用得很慎重(甚至有点过于慎重),只有极端情况,比如支气管癌引起剧烈咳嗽、急性肺梗死伴剧烈咳嗽之类的,可能才会用上吗啡镇咳。 相对而言,磷酸可待因的出场次数还多一些。不过这货也是有成瘾性的,去搜搜「联邦止咳露」就知道了,「药罐子」喝了几年止咳露不肯撒手的新闻,比比皆是。 同样是中枢镇咳药,右美沙芬和喷托维林就无公害多了,没什么成瘾性,喷托维林还可以顺便舒缓你的呼吸道,跟支气管平滑肌说 “easy easy”。 镇咳药的另一种,是外周性镇咳药,抑制咳嗽反射弧。 “小样你不是喜欢给大脑通风报信么?!我切断你的通路,看你怎么报!” 比如盐酸那可汀。来,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咳嗽的时候,是不是非常依赖「先吸气再咳出」这个过程?那可汀就抑制这个过程(肺牵张反射),进而抑制咳嗽。还有苯丙哌林,一边抑制肺牵张反射,一边再抑制咳嗽中枢,双管齐下,多重镇咳。总之,外周性镇咳药,要么抑制传入神经、要么抑制传出神经,要么就是让感受器不敏感,就这样。 啊,至于中药的机制么,我想大概是「减少刺激」「安抚呼吸道」「提升肺功能」之类的吧(中医博大精深也许也不能单纯从功能或单个器官方面理解)。 不过友情提示一下,复方甘草片里有阿片,就是吗啡那一类的货,服用要谨慎。 小结一下,镇咳药的机制,一种是「让大脑别管咳嗽了」,一种是「切断大脑收到 / 处理咳嗽的通路」,都很简单粗暴。它不会判断这个咳嗽是不是有益的,是不是为了把异物咳出来……所!以!如果有痰的咳嗽,请先处理痰,不要乱用镇咳药。 要知道,在神经科里躺着的很多重病病人,已经失去了咳嗽机制,还得护士姐姐们每天定时帮他们吸痰呢。 哎不说了,那个声音不好听。Over。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