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的运动是怎么样的? 凌晨晓骥,PhD student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三个程度上说吧: 1,最小的尺度:就是 Local Group(本星系群)内的欢快的合体啦~ 由于相互之间的引力,银河系首先会和近邻星系合并,在大约 10 亿年左右吞并小麦哲伦云(SMC),大麦哲伦云(LMC)。之后,在 60 亿年后和 M31 仙女座星系合并。整个本星系群未来会形成一个大的椭圆星系。 银河系和大小麦哲伦云早就开始合并了,事实上,大小麦云的气体正不断的被银河系引力所牵引,形成了麦哲伦星流,落入银河中。 而三个主要的星系 M31,银河系,M33 会相互靠近并合并。M31 和银河系作为 Local Group 的两个主要成员,会相互吸引并在约 40 亿年以后开始碰撞,60 亿年后完全合并。M33 会先绕 M31 运动,最终也会加入新椭圆星系之中。 这个在知乎上早就有了: 如果某一天 M31 和银河系相互并合,在地球的夜晚长期观测会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引用博洋兄的图片。可见,几十亿年之后的未来,我们看到的就不是银河,而是一个巨大的银球了。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Ik6dKcdo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YCpQyRp-4 Youku [放放上传] 震撼!!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碰撞画面 壮观的未来星空模拟图 - 仙女星系与银河星系对撞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 2. 大一点的尺度: 这就不能不提及 2014 年夏威夷大学发现的 Laniakea Supercluster(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 ps: lanikea 在夏威夷语中意为"无尽的天堂"。 通过对近邻将近 10 亿光年内星系速度的研究,夏威夷大学的天文学家认为 Laniakea 超星系团才是我们银河系所属的“本超星系团”(换句话说,这是束缚我们和周边星系的最大引力范围,之外的就属于其他的超星系团引力范围了),之前人们常说的 Virgo(室女座超星系团)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其中心在长蛇 - 人马座超星系团的巨引力源处。其边界如下图黄色线内所示。 上图的蓝线和白线是什么呢?看下图就知道了~ 没错,这就是我们附近的星系相对运动速度分布图,箭头代表运动方向。可以看见,整个 Laniakea 星系团所有的星系,都向着中心的巨引力源(The Great Attractor)运动,三维图可能更能说明问题。 上图中每个小点和小球都是一个星系,可见,The Great Attractor 像一个巨大的引力势阱,吸引着 Lanikea 所有的星系。我们的银河系在其边缘。 未来的 Lanakea 也许会和旁边的 Shapely 超星系团喜结连理。不过,即使不合并,Laniakea 星系团仍然是一个横跨 5 亿光年,质量达十亿亿太阳质量的超星系团,以后和宇宙别的地方外星人自报家门时,说来自 Local Group (约六万亿太阳质量),结果别人在宇宙地图上根本找不到,说来自 Virgo(一千万亿太阳质量),别人也不知道来自哪个小旮旯,说来自 Laniakea 超星系团别人才有可能用搜索软件搜到~ (但是这个体积和质量在量级上都不过是可观测宇宙的百万分之一。如果把可观测宇宙平面展开,类比于整个中国的话,Laniakea 也不过是几千人口,一两平方公里的小村罢了)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NyyRwxpHo Youku: Laniakea- 已知最大宇宙结构 最大的尺度: 首先,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示意图,大家看到过无数遍了。经过 3 代卫星的不懈努力,人们终于知道了在宇宙诞生 38 万年之后,整个宇宙在大尺度上的涨落。下图红色代表密度相对高的地区,蓝色代表密度相对低的地区。 大家看了,也许会觉得,在宇宙刚诞生 38 万年之后,宇宙就已经很不平了,到处坑坑洼洼。 对此,我只能说: 实际上,要知道这些涨落和整个微波背景图比较,大约只有 1/100000. 这就相当于,如果把微博背景辐射图展开成地球大小的球面,这个球面的起伏也就 60 米左右,相比较而言,地球虽然看上去像个正球,表面却有着近 9 公里的起伏。 所以,这幅图的第一个意思,是,宇宙在早期是非常均匀的!!! 而后,第二个意思,就是这些微小的差异,是以后星系演化的种子。正因为宇宙不是绝对的均匀,以后的星系,才能以这些差异为中心,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吸引,合并,演化到现在。 那么现在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现在盯着一个方向看,比如沿着北银级方向,统计星系在天空的位置和距离的分布,然后得到了下图。 然后,画成类似于 CMB 分布的投影图,我们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原初的点点斑斓,演变为了一个个超星系团, 星系团之间,是不是有着丝状的联系? 如果用球状的视角看,那么是什么样子呢? 是不是像一个由一个个丝线(宇宙纤维结构,Comic filaments)组成的“宇宙网”(Cosmic Web)? 网中到处是一块块的空洞(Voids),很不幸,我们的 Local Group, 大体也在这样的 Void 附近……(所以我们地球上的夜空那么黑……要是在 Virgo 或者巨引力源附近,那么夜空中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星系了) 可见,从 CMB 开始,原处的宇宙差异成为一个个种子,开始由于引力的不稳定性,物质(一开始是暗物质)在原初密度稍微高的地方聚集,形成暗物质晕,而后形成引力势阱,并逐步集聚重子物质(普通物质)形成星系。而星系之间诞生后不断合并,形成一个个星系团。一百多亿年演化之后,这些星系团组成了一个个如 Laniakea 那样的超星系团,而在最大范围上,形成了一个个纤维状的结构,交织成“宇宙网”。 这之间的动态过程,可以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 一副最简明扼要的图示:宇宙从各向同性且均匀,逐步演化,形成今天的网状结构。 详细点的,从高红移(z=27, 宇宙诞生后 1.1 亿年左右)到今天(z=0,宇宙诞生 138 亿年)的宇宙演化: 如果从 CMB 开始算,那就如下图所示。原初的 CMB 光子,经过漫长的岁月,不仅仅波长变长,也会被不断形成的新结构的引力透镜所偏折,越是到后期,结构越不均匀,偏折得也越厉害。 宇宙从均匀的分布开始,由极为微小的涨落,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一个个星系,而星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互相吸引,合并。像今天的年轻人一样,逃离宇宙中的荒原(宇宙空洞),奔向宇宙中的都市区(超星系团和宇宙纤维结构),连结成了今天的宇宙网。这就是我们这个宇宙中星系运动的总体趋势。 最好最形象的,还是 Videos: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4IsySs3RGU&ebc=ANyPxKr4Ptx3j3rAcItkdy53jXraHcZlg2O1x-TjNvrihYj7ewUosqAq9st5LznvbIoxa5ROtqJNGdSIWhKdBWDr44Gp6vcqXw Youku: 惊人的宇宙演化模拟(带注解)【MinutePhysics】 上面的视频坑在没有注明尺度,注意不同时刻的比例尺是不一样的,可以参见下面的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gDoExbu_Q 随着时间演化,宇宙的细小纤维结构会逐步的落入大的暗物质晕中,但是到目前为止,宇宙总体还是网状结构。每个巨大的暗物质晕都是网络上重要的节点,它们一般是大质量星系团的栖息地。 Reference: http://arxiv.org/pdf/1409.6733v1.pdf http://arxiv.org/abs/1008.2210 http://arxiv.org/ftp/arxiv/papers/1409/1409.0880.pdf http://cosmicweb.uchicago.edu/sims.html http://arxiv.org/abs/astro-ph/0405069 Map 14 以上~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