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对,「荔枝」的英文德文法文都是从中文音译过去的

Discussion in '知乎日报' started by 漂亮的石头, 2016-03-04.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Staff Member

    Joined:
    2012-02-10
    Messages:
    487,766
    Likes Received:
    47
    荔枝的这个名字来自哪种语言?

    [​IMG] 王博畅,谢天谢地你来啦

    「荔枝」的确是西方语言音译自汉语的借词。

    「荔枝」第一次被介绍到西方,是通过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他的《大中华帝国史》1588 年英文翻译版中记载道:

    They haue a kinde of plummes, that they doo call lechias, that are of an exceeding gallant tast, and neuer hurteth any body, although they shoulde eate a great number of them.

    他们有一种梅子,叫「荔枝」,滋味浓郁,吃再多也不伤身。​

    其后,法国博物学家皮埃尔·索纳拉特在他 1782 年出版的《1774-1781 年奉御旨而进行的东印度及中国之旅》一书中正式将荔枝命名为「Litchi」,成为「荔枝」的拉丁语生物学名。

    那么汉语的「荔枝」又是从何而来呢?

    首先要明白,「荔」和「荔枝」最开始是指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

    《说文·艸部》:「荔,艸也。似蒲而小,根可以做刷。从艸劦声。」《吕览·仲冬纪》:「芸始生,荔挺出。」高诱注:「荔,马荔。」《广雅·释草》:「马薤,荔也。」王念孙疏证:「蠡、蔺、荔,一声之转,故张氏注《子虚赋》谓之马荔,马荔犹言马蔺也。荔,叶似薤而大,则马薤之所名也。」显然,「荔」是一种草本植物,而「荔枝」的得名应该与「荔(马蔺)」没有关联。

    然后,荔枝的名字最早见于西汉的文献。

    《昭明文选》收录的司马相如《上林赋》:「隐夫薁棣,答遝离支。」晋灼注:「离支,大如鸡子,皮麄,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古人研究名物,向来是喜好从「民间词源(folk etymology)」出发的。因为《上林赋》「离支」的记录,所以免不了会很多附会。三国·吴·康泰《扶南记》:「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由刀斧劙取其枝,故以为名。劙与荔同。」白居易《荔枝图序》:「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不过,梁章钜《文选旁证》道:「《史记》作『榙 [⿰木眔] 荔枝』。」因此,断言「荔枝」来源于「离支」,并据「离支」铺陈敷衍,这也是值得怀疑的。

    最后,我们来看看与汉语有亲缘关系的和有过往接触的周边语言中,「荔枝」是如何表达的,看看是否有同源的词汇:

    藏语:'brug tshags,拉萨音 /ʈʂuʔ¹³ tsʰaʔ⁵³/。'brug 表示「龙(上古音 *b·roŋ)」,tshags 表示「筛子」,是动词「滴(上古音 *tek)」的变形,合起来的含义如同「龙漦」,可见藏语命名方式与汉语的「龙眼」相近,都有明显的外形隐喻。

    缅语:tarut tshīsī ,仰光音 /tə²²joʊʔ⁴dʑi⁵⁵di⁵⁵/。tarut 表「中国」,疑似音译「大理」;tshīsī表「枣」,合在一起就指「荔枝」。可见缅甸过去似乎并不盛产「荔枝」,而且还是通过从中国进口才得知的。

    越南语:vải,中古河内音 /βa:j/(见下图《越葡拉词典》(1651 年)),现代河内音 /vaːj³¹/。越南语的「荔枝」和「布料」是同一个词, 一般认为「布料」义来源于原始南亚语的 *kpās(棉花),但「荔枝」义是否与之必然同源,暂时无法求证。

    [​IMG]

    高棉语:kûlén,金边音 /kuːleːn/。应来自南岛语词汇的简化,如马来(印尼)语keléngkéng(马六甲音 /kəˈleŋkeŋ/)。

    侗台语泰语 linchi(曼谷音 /lin⁴⁵tɕiː²¹/),侗语 lilqih(榕江音 /li⁵⁵ʨi³³/)壮语 laehcei,(武鸣音 /lai³³ɕei²⁴/),侗台语固有的水果名称基本都是以 *mak(果)或者 *lɯk(子)开头的,「荔枝」在这里不符合侗台语的名物规则,显然应该是汉语借词。

    由此可见,通过分析周边语言来寻求「荔枝」的词源也是不成功的。故而针对「荔枝」究竟来自何种语言的问题,稳妥的答案仍然是汉语。至于「荔枝」到底是通过怎样的思路命名的,就有待今后的研究了。用现有的研究和理论来讨论动植物命名一般都是徒劳的,毕竟语言从始自终都保持着任意性。也正因为充满了变数,语言才能够保持自身的勃勃生机。

    阅读原文
    部分评论区讨论:


    @poem:

    这些词源很难有定论了。或许可以补充两点:

    1、荔的声旁是劦,先秦的字音形式应近于劦声旁的其他字。

    2、这让我联想到「翅膀」与「支 / 肢、旁」的关系,我猜会不会「荔枝」跟「協 / 脅、支 / 肢」可以参照。

    作者:

    可否看作「胠胑」的关系?主要是「荔」这里能写成「離」,所以在下在回答里不敢妄谈谐声。

    @poem:

    所以这些词源问题很难讨论啊,也不知最初应该归属于哪个声旁。如果是归属于劦荔声旁,则与 -p/-b 韵尾的劦荔声旁对应的 -m 尾声旁是兼廉声旁,或许可以在兼廉声旁里去找同词族的词。但总之可能性太多了……

    --

    @arju:

    藏语是龙眼?可是汉语的龙眼和荔枝是不同的两种东西啊。虽然季节和吃法差不多。

    作者:

    并不是的。藏语的「荔枝」叫「竹擦」,「龙眼」叫「竹蜜」('brug mig /ʈʂuʔ¹³ miʔ⁵³/),mig 就是汉语的「目(上古音 *muk)」。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