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强行说这几个汉字字形包含封建思想,算是曲解了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3-07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汉字字形是否包含不合时宜的思想?应该改进吗?

    [​IMG] 趙瑾昀,楚有頑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是在曲解汉字,想当然地将自认为的「封建伦理思想」硬生生地套在「汉字」字形上,然后再将「汉字」批驳一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 ※ ※ ※ ※

    我们先说「教」字。

    [​IMG]

    (截图自 中華語文知識庫,下同)

    「教」字从甲骨文到隶书,其构形基本是从「子」(表示受教者,或省)从「攴」(此处「攴」应是手持教鞭一类的物品),「爻」声(或曰「爻」像算术使用的算筹之形)的字。以此表示古代教学时候的场景。

    古代「教」、「學」、「斅」兼具施教和受学两重意思,後来职能才有所分工专表施教或受学,因此其三字的构形也大致类似。

    《尙書·說命下》:「惟斅學半。」孔傳:「斅,敎也。」
    《說文解字》:「學,篆文斅省。」​

    我们再来对比「孝」字:

    [​IMG]

    (截图自 中華語文知識庫,其中该表甲骨文字形今已據張亞初先生的意见改释为「孛」,特此注明。)

    「孝」字从「耂」(老)从「子」,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小儿侍奉长辈之状。「孝」字构形与「教」左侧全然不同!

    直到楷书阶段,因为书写原因,隶书「教」左上角交叉状的「爻」演变成「耂」形,至此「教」理据重构成「从攴(攵),孝声」的形声字,而不是「从攴(攵),从孝」的会意字。

    与楷书相反的是,古代刻本字形一直比较顽固地坚持字源上的区分,所以「教」往往用「敎」表示,以示「教」、「孝」来源不同。如《康熙字典》中「教 / 敎」字作:

    [​IMG]

    所谓的「“教”字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思想」,置古文字的构形于不顾不说(应该是压根就不知道);即便在楷书构形中,也将理据重构的形声字误认为是会意字,与宋代宣传「波为水之皮」的王安石丞相真是一丘之貉。

    关于古代文字学界的民科王安石丞相的轶事,可参考 所谓汉字几千年的谬误是真的吗? - 雪如鸿的回答,此处不再赘述。

    ※ ※ ※ ※ ※ ※

    关于「女」,我承认,从「女」之字的确有不少贬义词,但这不是全部,而且「安」字焉能体现贬义?

    「安」的古文字构形与现代汉字相差不大,均象一名女子安坐(跪坐)在房屋「宀」内,股胫间加借垫物使跪坐得更加安稳[1]。

    [1]: 此处据甲骨文初文构形,代表垫物的构件自汉代字形开始省略,今楷因之。​

    在我眼中看到的「安」,是一幅「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景象,不知到了题主眼里怎就成了「“安”字涉嫌歧视女性」?笔者仔细想了一下,莫非题主以为「女性跪坐」是对女子的惩罚?若是,则建议题主自行科普一下我国汉代以及汉代以前的坐姿(或可参考现代日本人的坐姿)。

    至于由「女」构成的汉字,大致有四类,它们造字的先後顺序也是不同的。

    第一类「女」,用于姓氏用字,是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的孑遗。

    这类字如「姬」、「姜」、「姚」、「嬴」、「姒」、「妘」、「妫」、「妊」、「姞」、「嬭」(「嬭」为楚姓,今传世文献作「羋」,或参 「芈」、「羋」、「⺸」三个字有区别吗? - 趙瑾昀的回答)等。

    第二类「女」,带贬义,的确是在歧视女性。

    这类字如「姦」(「通姦」之「姦」本字)、「媮」(「偷窃」之「偷」本字)、「婬」(「淫乱」之「淫」本字)、「嬾」(「懒惰」之「懒」本字)、「媿」(「惭愧」之「愧」本字)、「妄」、「婪」、「奴」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字的造字历史比较悠久(当然不及上古姓氏用字悠久),後人多有觉得不合适,遂改动了不少字,本文的例子中,「偷」、「淫」、「懒」、「愧」均为改动後的今字。

    第三类「女」,带褒义,是借女性来泛称一切美好的事物。

    这类字如「好」、「妙」(本作「玅」)、「妍」、「婉」、「姹」、「娴」、「婠」、「嫋」、「媺」(美)、「嫣」、「婀娜」、「娉婷」(也作「俜停」)、「婆娑」等。

    第四类「女」,中性,和婚嫁、女性亲属有关。

    这类字如「婚」、「姻」、「娶」、「嫁」、「媒」、「妁」;「娘」、「妈」、「姐」、「妹」、「奶」、「姑」、「婆」、「姥」、「姨」、「婶」、「媳」、「嫂」、「姪」(今作「侄」)。

    可以看到四大类中,除去不带感情色彩的第一、四类,第二类的字去掉「女」旁的趋势比较明显,而第三类带褒义的字却鲜有改动。

    对于第二类「女」,的确可以考虑利用既有异体字进行改造 [2],弱化表贬义的第二类「女」在汉字构形中的作用(对于中小学汉字教学也应该有帮助)。

    [2]: 通常是易「女」为「人 / 亻」、「心 / 忄」旁,表意性上并没有损失。如上文的「偷」(媮)、「淫」(婬)、「懒」(嬾)、「愧」(媿)。其实还有未被「规范字」吸收的「惏」(婪)(「惏」、「婪」均为《说文》字头,造字年代应该相当。甲骨文有构形为「婪」的字,但辞例甚少,语义不明,不可遽认为是「贪婪」之「婪」)。​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