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在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是如何下达命令管理国家的? 知乎用户,在野武将 之前的回答比较侧重交通,但这个问题涉及古代的文书传递、信息沟通等诸多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移步邓小南主编,《文书·政令·信息沟通:以唐宋时期为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 我这里就只讲一些“小故事”了。我想说的是除了交通以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维度,可以对对信息的传递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而影响古代政治的运作。它们或许是公文的管理、印刷术,或者是各种八卦流言,还有政治人物的各种气度(装逼)。通讯不发达的时代里,国家有时就是靠这些维系起来的——至少某种意义上。 1 我们从公文的管理开始。 今天物流很快,但是经常货在海关,几个月出不来;或者,说好隔天送到的,只送到大学宿舍外的快递大叔,好几天都到不了自己手上。古代的官方文书有非常复杂的签署、备案流程。如何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同时又能方便监督、复核——是古代行政运作中始终要面临的问题。 至少到了唐以后,存档、备案的管理是非常发达的。但凡不是因为战乱、火灾,许多公文都可以找在档案库里找到原件。这就大大方便之后同类事宜的处理。比如要起草一份诏书,新来的文人不会写——或者不知道格式,就可以去档案库里把以前拿出来的看。但有的时候管档案库的保安大叔不在,皇帝又急着催,那怎么办呢? 那就把窗砍了,跳进去! 这样的事情,唐宋都发生过——《朝野佥载》、《续资治通鉴长编》中都有见到。那个跳窗的人当然成为笑柄了,但也反映出当时文书管理的完备。其实,我们看《西游记》或者其他小说,经常有阴曹地府的生死簿——你可以和他们 argue 的,“你看,按照你的存档,我还有几年可以活的。”这样的故事唐代就有很多了。其实,体现的也是古代的文书管理制度的发达。 2 还有就是印刷术。 很多人说起印刷术想到的是知识的传播——可以印更多的书。但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就是政令的发布。但凡有什么红头文件,刻个板,印上几千份发下去。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 1127 年的时候北宋亡了。金人灭了北宋以后,把开封城里能带走的都装箱了,然后他们就走了。让张邦昌做皇帝。按照我们今天的想象,这个时候的开封应该还是一个人间地狱:太多人被强暴,太多尸体还没有来得及收走,这座城里应该混乱得一塌糊涂。 或许是这样,但还是有些机构在运转。张邦昌继位以后有他的诏书,有金人发布的、对宋人“喊话”的诏书,这些文书还在都雕版印刷的,四处发放。非但如此,这些印出来的文件还是可以买到的。在开封把这些印刷品买到手,然后带到赵构的行在,赵构就可以知道中原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当然这个人也就可以领赏了。 当然印刷术这样的武器不只张邦昌会用。我们知道宋钦宗被金人虏走了。有个叫向子諲的大臣竟然通过秘密渠道获得了他的诏书——要让各部队来救他。于是他立马制版,赶快印出来,发到各部队手上。 ——“臣即刻镂板,遍檄所部……”这就是印刷术的威力。 以上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以降,随着印刷术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传播与帝国维系都呈现出许多新的面貌。马上会出一本新书:Hilde De Weerdt, Information, Territory, and Networks The Crisis and Maintenance of Empire in Song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我还没有买到…… 3 文书可以通过官方渠道传播,也可以印成“小广告”到处发。但是我们还是不要忽略一件事,有的时候,人和人之间传八卦的速度要快得多。 举一个例子。 宋初的时候,天水有个人土豪叫李益。他太有钱了,就犯事了。这事情犯得不巧,被太宗皇帝知道了。这还得了,即刻下圣旨,要把这个叫李益的小土豪捉拿归案。但是文书走得慢。“逮捕令”还没有到,已经有土豪朋友把这事告诉李益了,让他赶快逃。于是他真的就逃走了。再后来太宗皇帝动真格了,全国通缉,终于抓住他了。 口耳相传,有的时候就是比文书快——管他几百里加急的。其实古代的国家管理,不只靠文书的下行与上行,也靠人和人之间奔走相告。如果传递的是信心,那么就会好起来;如果传递的是恐慌,那事情就会进一步恶化。流言、八卦,还有政治的研究,都铎史中有许多精彩的书写。关于谶纬与中古政治的书似乎也能见到,大概时我读得太少,我见到的那些,我就是觉得不大有趣…… 4 概括起来,古代的信息传递,其实有着自己的“逻辑”。这就要求决策者有相应的素质。简单说大概就是淡定。 ——在不确定性面前的淡定。 我们今天处理一件事情,拍一个电话发个微信马上就有回音。我们更加习惯这种“即时”的沟通模式,所以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就很慌张。比如申学校、找工作的时候,申请全部投出去以后还要等几个月。这个时候就各种焦灼,完全不能正常地生活。 在古代,严重滞后才是常态。文书发下去,可能就要几个月才能到;汇报送上来,可能讲得已经是十天前的事情了。这种情况下,政治决策者就需要有一种从容的气度,不慌不忙的。比如寇准在澶州,契丹大军南下,宋军河北各路没有办法及时地把消息送到他那里,他也不可能第一时间把部署送到被围的各座城里。但他就是舒舒服服得睡着,他知道,一定能打赢。于是所有人就知道有取胜的把握——一传十、十传百,士气就上去了,真的就能打赢了。 所以古代做宰相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能呈现这种气度。王戎遇到太阳光直射,都不用遮下自己的眼睛,谢安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浪,也一个人笃悠悠的。今天看来,这些素质其实和政治无关,但对于当时人来说,这就是宰辅之材。因为在那个时代,淡定——就如在许多时代一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或者说,可以给我方的力量无边的加成。 当然,王戎可能得白内障了,谢安可以把内力传给木屐。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