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情侣为什么会吵架?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3-08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IMG] 曾旻,研究创伤心理学

    很早很早以前,我的青春期的时候,在《萌芽》杂志上读过一篇小说叫做《英年早逝的 D.J.》,这篇小说传递出来一个主旨当时我不明觉厉。

    它叙述了一个名叫 D.J.的小众编剧创作一部电影,电影是无厘头的、小成本的,类似于《活埋》《十二怒汉》这种一个房间一个场景拍到尾。在一个空房间里,住着两个人,可是他们俩被房间中央的一个透明玻璃阻隔,这块玻璃完全隔音,他俩无法以任何语言进行交流。房间的场景在发生变化,一会儿有桌子椅子,一会儿有床,两个人手舞足蹈、互相比划,可终究是徒劳。最后一个场景是两人手里各自出现了一部小说,当他们看完了自己的小说之后,他们对着玻璃互相给对方看自己手里的。可是当自己手里的小说只剩最后一页时,两人无论如何都不肯将自己最后的一点给予对方。其中一个人将自己的最后一页撕了下来吞了进去,另一个人绝望地看着,两个人对着玻璃对面的对方怒吼,奋力拍打玻璃,终于两人都累了,背靠背坐到了中间。绝望的两人做出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吞下了最后一页的那位拿刀划开了自己的手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玻璃上写下了最后一页的结局:「最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而另一位背对着对面也放弃了争执,将自己的最后一页贴在了玻璃上。

    D.J.的英年早逝是死于路口一个乞讨的穷人的抢劫。D.J.常常会换来领钱给路边的乞丐,但是他非常不能忍受别人强迫他去做什么。当那天傍晚他怀揣一兜的领钱路过这个路口时,饥饿了好几天无法忍受的一名乞丐终于决定铤而走险,他盯上了衣着考究的 D.J.,当他无论如何威胁 D.J.都无法让他交出口袋里的钱时,他亮出了刀子。最终拿走了原本会给予他的零钱和原本不属于他的 D.J.的生命。

    这部小说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相处本质的困局,我们是渴望和他人产生联结的,但同时我们又在某些地方是自私的,我们自我的某些部分是不愿意也不能够与他人分享的。这是我认为为什么情侣会吵架的原因,也是任何亲密关系会吵架的原因。

    一、我们渴望和他人产生联结

    这在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心理治疗中非常典型。亚隆认为,人类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类面临的终极关怀所导致的焦虑。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关于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存在的孤独。我们无可避免地在这个世间独来独往,总是要面对希望与他人接触和得知自己终究孤独的落差。

    亚隆曾经给丧偶的人做心理治疗,他发现这些人中很多人绝望地过着没有人关注的生活,没人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回家、睡觉、醒来。许多人一直维持着那些并不令人满意的关系,是因为他们渴望一个生活的见证者,一个能够减轻他们存在孤独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爱,会在成年之后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成为情侣,最后建立家庭。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中也指出,当人发展到成年初期的时候,个体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二、我们对情侣(亲密关系)的观念与自我无法根本分享之间的矛盾。

    「爱一个人怎么还会跟他吵架呢?」这是你的疑问。你提出这个疑问,说明这背后你有一个假设是,爱一个人本应该是不会和他吵架的。进一步推理,这隐含着认为爱一个人就是认同 Ta 的全部,他所有的展现出来和没有展现出来的自我的观念。因为只有认同,才不会有分歧,没有分歧才不会争吵。

    每一个人的自我概念都不一样。这决定了在同样一个场景下,我们感知到的,想到的和做出的决定都会不一样。

    罗杰斯把在一个特定情境下个体所感知到的全部内容叫做现象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现象场。那是这个客观世界在你自己的主观世界里产生的现象。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六年前最初到北京的时候,北京的同学带我去吃呷哺,作为学生的我们呷哺即实惠又还算不错的火锅,同学们告诉我呷哺的麻酱是很不错的。我第一次就入乡随俗尝试了北方人吃火锅喜欢吃的麻酱。那是我一个在湖南生活了 18 年,吃着麻辣火锅长大的我,吃过的这辈子最难吃的一顿火锅,因为麻酱。

    客观现实是同一包麻酱,可是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主观的现象场。在他们感觉是好吃的部分,在我感受中是难吃无比。

    这仅仅是在口味上的一个体现。尚可通过语言去沟通和表达。

    而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在很多与自我、自尊相关的部分是难以用语言清楚表达和调和的。

    有一次,我一个朋友在微信中用“你家的陈小姐”来称谓我女票。这句话引起了她十分的反感,我问她这哪里不对了。她用一个比喻来告诉我说,“小姐”这个词在她听起来就像用“屌丝”来形容你们男的一样。

    我至今仍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类比如何成立。

    可是在她的现象场中,这个词就是伤及了她的自尊和自我概念,她是不能忍受别人这样称谓她的。

    罗杰斯告诉我们,面对每一位来寻求心理咨询的来访者,我们要尊重和倾听他们的主观世界,按照他们的现象场来去反映,而不是带着我们的主观框架和理论视角去判断。这是作为一个专业立场,每一位心理咨询师需要去练习和尽力去做的事情。

    可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回到第一点我们是需要和他人寻求联结和融合的,那么我们必然在认同他人的同时,也希望输出我们自己的部分。因而我们必然出现分歧和不同。

    当我们抱着「爱一个人怎么还会跟他吵架呢?」这样绝对化的观念来看待亲密关系,认为爱一个人就需要认同他的全部,就是不会有分歧和不同时。你不可能和他有一个人与人的联结。

    人与人的联结都会像是《英年早逝的 D.J.》中那样,不断去融合与联结,但同时需要接纳我们无法根本统一的残酷结局。

    当我们像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带着「要么绝对融合、要么死」的态度去进入亲密关系——「要么绝对认同绝不吵架,要么分开」,你会很痛苦。

    争吵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不断联结和融合的谈判与沟通。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