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间:我胖因为快? 洪嘉君,所知甚少,唯善学 带儿子去吃快餐,慢悠悠的,东张西望,隔壁做了个胖小子,我看着他,两个鸡腿,一个大汉堡,双层的,薯条,外加一杯可乐,三下五除二,全部下肚了。 儿子还在笃悠悠地吃他的小汉堡。 我们一直以为,胖孩子之所以胖,肯定是食量惊人,否则怎么那么胖?!这逻辑很科学很对不是吗?吃得不多,还能胖? “可是,喝水都胖……”我所在群的群主(@酒龄,对,是个胖纸)和我讨论立题的时候嗫嚅道。 但是似乎有些人怎么吃都不见长肉。大胃王比赛的长年冠军小林尊同学不是个胖子,大家都知道,眼见为实,小林大爷长这样: 乃们要知道想拿大胃王,并不容易,和所有比赛一样,也都是要训练的。训练方法……“当然是放开肚子吃啦”,小林同学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这么说道。“问题是,吃那么多下肚,也没见你长肉呢?” “这是个秘密,”小林故作高深,“那就是……” 果然,一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否则他怎么竟然吃 - 不 - 胖!?” 这一篇文章,我们尝试来探讨一下“吃”和“胖”之间可能的原因。按常理,先从生理学说起。 有一个问题,人们所说的“好饿”中的“饿”到底是指什么?想来读者诸君应该没有仔细思考过。应该是肚子空空如也吧?想来至少不错吧,肚子不空那也敢叫“饿”?——是馋吧!我好想看到了问题的关键,咳咳…… 儿子经常和我说“我都饿得前胸贴后背啦”,这时候往往他还会加上一句爷爷教他的话,“就是肚子空空如也……”儿子这么表达,其实具体到每个人,对饥饿感的描述是天差万别的,比如,有人说“饿”是“胃不舒服”(空空如也),也有人说是“胸闷”,还有说“没力气”的……最直接的要数我儿子,“这是什么?快给我吃……” 大众话语往往有着艺术化的演绎,读者诸君千万不要因此而以为“饥饿感”大约摸来自于胃前壁贴到胃后壁而产生的一种知觉吧。实际上,当将动物体内连接胃的神经切断后,研究人员却发现,这些动物依然会表现出周期性的饥饿,也就是说,胃部的机械扩张和压缩也许并不是饥饿的主要动因,稍后进一步的研究则证明,血糖才是饥饿感的本质原因,血糖降低到一定水平之后可以促使下丘脑发生冲动,使我们产生“饥饿”的感觉,具体到人体行为,则可以表现为消化道平滑肌的挛缩。也正是这一挛缩的动作,挤压了胃(肠)内的空气,使得在感觉到“饿”的时候,肚子会“咕咕叫个不停”。 我们以为的原因,其实是结果! 停一下,我们整理一下思路:饿了后确实胃肠道平滑肌挛缩,导致“肚子咕咕叫”,但是本质上,肚子里的东西和饥饿本身的关系却不是很大——我想表达的是事实上关系较弱,食物对胃的机械性刺激显然也会引发“饱了”的信号的产生(较弱而已)——血糖,只有血糖,才是饥饿感的根本原因。 所以说,提高血糖,对抗“饥饿”。读者诸君想一想,小小的一块巧克力为什么有时候比一大碗饭更管“饱”呢?(我记得有一个巧克力广告来着……)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血糖又是如何引发了饥饿的神经冲动的呢?已经明确一种被称为胃饥饿素(Ghrelin)的重要激素在此起到了重要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较低的血糖会刺激胃饥饿素的分泌,从而引发饥饿感的产生。话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有一种减肥手术,具体方式是切除大部分的胃,早些年的理论认为这样操作或有助于加速食物通过,继而吸收也相应减少,减肥的目的也就达成了,结果没想到如此一来竟然歪打正着,要知道切除了大部分的胃,恰恰上面分布有不少能产生胃饥饿素的细胞,少了饥饿素,小了“胃口”,此话不假! 有点扯远了,回来。现在我们来谈谈血糖。 顾名思义,血糖就是“血中的糖”,但是此处的“糖”特指葡萄糖,不是蔗糖,不是白砂糖,更不是冰糖。 葡萄糖的一个直接来源是碳水化合物。 中国人和碳水化合物的关系十分密切,原因无外乎我们的主食是米饭——碳水化合物的最大来源。米饭入口后发生的变化,正是本文第二个要谈论的话题。又要颠覆一般常识了。一般我们说食物入口,不就是嚼一嚼吞一吞下么?其实没那么简单! 单从生理概念来说,食物入口,“消化”的过程就正式启动了。而作为碳水化合物含量十分丰富的米饭,要强调的是,其最佳消化场正好是我们的嘴巴,而并不是大众所以为的“胃”。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将碳水化合物(米饭)转化为一种糖——麦芽糖,麦芽糖易溶于水,更加有利于人体的吸收,而吸收后的麦芽糖则会通过一系列的人体生化过程(……以下省略 2000 字)进一步转化为葡萄糖,看到了么?这就是未来的“血中的糖”(血糖)了。 机灵如你们,一定已经发现了血糖正是我们要讨论的关键所在!因为本文之前已经暗示过,血糖乃是对抗饥饿感的先锋,换句话说,它是饱腹感的直接推动者。有一些读者大概已经隐隐意识到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了吧? “爸爸,饭多咬一会儿,真的是甜的啊!”有一次我和儿子说细嚼慢咽吃饭可以吃到“甜味”,看来,他被我的说法“惊艳”到了。 确实是会变甜的!因为反复咀嚼,米饭在口腔内不断搅拌,一定会被唾液淀粉酶充分“消化”而转变为有甜味的糖。又一个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体其他部位(例如胰腺也可以分泌淀粉酶)对碳水化合物(米饭)的消化都不及唾液淀粉酶的作用那么高效。 所以,大家体会一下,细嚼慢咽之下,血糖相应会“更快”地升高,而血糖升高,则饱腹。这也就是如果觉得饿,吃一大碗饭可能还不及吃巧克力来的更容易感觉“不饿了”的原因——巧克力含糖量高,省去了唾液淀粉酶消化这一“漫长”过程。 毁三观,现在你们知道巧克力为什么是一种很好的减肥辅助食物了吗? 要快速缓解“饥饿”,含糖量高的食物是不二选择,只需确保血糖能升高到调定点(胃饥饿素分泌的关节点)之上,即可产生“饱腹感”。有些读者要说,杂粮、粗粮乃至于蛋白质(听说过吃肉减肥法么?)也可以产生长久的饱腹感,此言不假,但是它们其实通过的是一种较弱的刺激饱腹感的机制,实际上这有赖的是这些食物不容易被消化,能够在胃内留存较长一段时间,以“胃扩张”作为饱腹感的要件,实际上效率却是远远不及血糖的。 现在可以来正式探讨“我胖因为快”了。 推论如此简单,我竟难以想象文字的力量:狼吞虎咽不利于“糖”的吸收(因为尚没有被消化),继而延缓了饱腹感的产生,而越没觉得饱(血糖还没有机会上升到胃饥饿素分泌的关节点),那就会越吃得多。其实这是人体保护自身安全的机制之一,是进化的选择,因为人体的血糖必须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否则可能会带来生命的危险。而小林大爷之所以不胖,他的秘诀是: “……就是细嚼慢咽”,他在电视机前做了个鬼脸。 胃部“撑大”确实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小林大爷为了备战大胃王比赛,持续训练,训练的内容则就是让胃适应更多地容纳食物,而平时,他总是细嚼慢咽(当然还有合理的其他生活方式)。 现在,请你们审视一下自己和自己身边的胖孩子们,今天午饭花了多少时间? PS:本文核心观点在于寻找合理解释,而非阐述事实。其实,不管吃得快或者慢,如果摄入食物量足够大,超出了人体合理所需的热量,那么多余的热量一定也会更多地转变为脂肪这一储能形式,从而变成一个大胖子。 发自知乎专栏「洪言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