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收入水平会对青少年健康产生影响吗,影响的机制是什么? 「15 年 2 月柳叶刀在线发表了麦吉尔大学研究团队针对 50 万名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数据,发现与家境富裕的同龄人相比,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 这个研究是如何进行的,是否可信?收入对青少年健康水平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独孤梨梨,些许认得几个字 我去查了一下 theLancet 系列期刊 2015 年 2 月的研究,并没有查到题主说的这一篇,所以并不能回答题主该研究是如何进行的,但我之前不止一次听说过贫穷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和相关报道,比如,一个简单的例子,欧美国家低收入阶层的肥胖率更高,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因为没有条件长期负担高营养健康的食物,他们不得不长期食用快餐,甜品这种能迅速补充能量又廉价的东西,可能还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意识、精力和金钱锻炼身体,导致更高的肥胖率。所以我相信这个研究是真实的,其中的机制我不敢妄加揣测,倒是可以说一说贫穷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贫穷只是一个表层的概念,当我们说一个孩子来自于低收入家庭,往往暗示着这个孩子的父母有较低的文化水平,在国外往往意味着这个孩子或是单亲家庭、母亲早育,或是有较多的兄弟姐妹,或是少数族裔……在国内往往意味着这个孩子来自农村,很可能是留守儿童,或是来自城市底层,父母出卖廉价的劳动……这一类的父母一般无法为孩子提供必要物质环境的刺激,他们忙于生计无法挤出时间陪伴孩子,他们因为文化水平低而缺乏有效的教养策略,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由于带着单亲,少数族裔,留守儿童等等的标签,这些孩子在学校中也备受歧视和欺凌,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这就不难得出贫困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各项指标的结论了。 不论是对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学业成绩还是心理健康,随手用 google scholar 或是知网一搜,贫穷相关研究林林总总不计其数。贫穷对人有哪些影响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这个问题中贫穷的影响已经有了一些可读性较强的答案,我来补充两个例子。 1、贫穷与心理健康 李董平, 许路, 鲍振宙, 陈武, 苏小慧, & 张微. (2015). 家庭经济压力与青少年抑郁: 歧视知觉和亲子依恋的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3), 342-349. 摘要:对 703 名初中生(平均年龄 14. 30 岁)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青少年歧视知觉、亲子依恋在家庭经济压力与青少年抑郁关系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级后,家庭经济压力对青少年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在家庭经济压力对抑郁的正向预测关系中,歧视知觉起中介作用;(3) 家庭经济压力通过歧视知觉对抑郁的中介作用受到亲子依恋的调节,相对于亲子依恋水平较高的青少年,中介效应仅在亲子依恋水平较低的青少年中显著。 简单解释一下,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社会阶层这一类变量的考察一般分为两类,客观测量与主观测量,客观测量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等,或者婉转一点儿针对儿童的测量如『你家中有几辆小汽车』,主观测量就比如给你这样一个梯子,加入最顶端代表最富裕的家庭,最高的社会地位,最底端代表最贫困的家庭,最低的社会地位的话,你认为你跟周围人相比处在梯子的第几层?或是像这篇文章中询问被考察者主观上对经济压力的感受,文章中列举的一个题目是『你家有没有足够的钱买新衣服』这些都是受测人对自己经济状况的主观认识。 该研究得出三个结论:第一,感受到较大家庭经济压力的学生的抑郁得分较高;第二,经济压力对抑郁的影响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学生感知到的歧视,也就是说,经济压力越大,他们感知到来自同伴,教师和其他人的歧视越多,进而他们的抑郁水平也就增加;第三,这一条结论可能是非专业人士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文章中指出亲子依恋的调节效应发生在中介的后半段,意思是说,虽然学生感知到的歧视越高越会增加他们的抑郁程度,但这种增加不是必然的,而是只针对那些有较少的亲子依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沟通等)的学生,也就是说,较高水平的亲子依恋会起到一个缓冲作用,成为孩子应对歧视的心理资源,同样的歧视水平下,如果这个孩子与父母关系亲密,从家庭中得到了支持,那么这种歧视对他造成的伤害就会减小。 类似的研究很多,如贫穷与焦虑,自尊,幸福感,社会适应能力……我想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贫穷的伤害不是必然的,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来自同伴来自社会的支持,是父母的冷漠与忽视。 2、贫穷与思维方式 芦学璋, 郭永玉, & 李静. (2014). 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 回报预期的调节作用. 心理科学,37(5):1212-1219. 摘 要 近年来关于社会阶层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不少,但结论不一致。基于此,本研究假设亲社会行为的社会阶层差异可能与对回报水平的预期有关。实验改编自“独裁者”游戏,采用 2(社会阶层:高、低)×2(回报预期:高、低)的混合设计(其中社会阶层为被试间变量),考察了不同社会阶层被试在两种不同回报预期条件下,亲社会行为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回报预期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当预期目标有较高的回报水平时,高低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差异不显著。当预期目标有较低的回报水平时,与高社会阶层相比,低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明显减少。说明回报预期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起显著的调节作用。 这是一个实验研究,首先根据上一条提到的社会阶层的测量筛选出高、低社会阶层两组,告诉他们我们现在来玩分配游戏,对面屋子里有一个你不认识的人(虚拟的),现在给你 10 枚实验币,你可以决定自己留下几枚,剩下的给对面屋子的同伴,他只能接受你的安排,然后你们交换顺序,由对面屋子同伴分配,你只能接受他的安排,你将与两个同伴进行这次游戏。在分配开始之前,受试者会看到以往实验过程中两位同伴给出的实验币平均数,一位是 6,一位是 3,这就形成了受试者对其可能得到实验币的预期水平,6 是高预期,3 是低预期。 该研究的结果是,当受试者认为可能得到高回报时,不管他处于高或低社会阶层,他都倾向于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即分配给对方更多的实验币,但是当受试者认为自己可能得到低回报时,高低社会阶层的人出现了显著差异,高社会阶层的人会比低社会阶层的人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即高社会阶层的人会分配给对方的实验币显著多于低阶层的人。研究的结论说通俗一点就是,低阶层人的亲社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给予的回报,如果他们不能从中受益,他们就很少或不愿意去帮助别人。文中解释说,一方面,由于低社会阶层的人亲社会行为的成本很高,如果得不到回报,很可能会导致他们自身无法完成目标,甚至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另一方面,低阶层由于自身资源和地位的局限,他们的选择会非常依赖于外部的情境,所以出现两种不同的预期会诱使他们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 此外,贫穷与认知能力,这方面的研究我不熟悉,看过的几篇文献表明如判断力,创造力,延迟满足能力,面孔识别等等均与贫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业成绩更不用说了,看看国内 211,985 农村学生的比例就知道了。 我想,贫穷的确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但如前面反复提到的,贫穷带来的这些后果并非必然,在早期心理学界关于贫困的研究都一边倒地指向贫困所造成的恶劣后果,但近些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于在贫困对人们心理各项指标的影响机制中,哪些因素才是幕后的罪魁祸首,又是哪些因素能够起到补偿和缓冲作用,欧美国家也早已开始实施由政府组织的大型干预项目,效果还是有的,国内虽然落后太多,但相信总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以上,希望能对题主有些帮助。 刘威,受过科学训练的文艺青年 原文: Elgar, F. J., Pförtner, T. K., Moor, I., De Clercq, B., Stevens, G. W., & Currie, C. (2015).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adolescent health 2002–2010: a time-series analysis of 34 countries participating in the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study. The Lancet, 385(9982), 2088-2095. 看了摘要以后,指出题主的两点小错误。 (1)这个研究的第一单位是麦吉尔大学没有错。但是并不是他们独自进行了数据收集噢。应该在这个研究里面他们的贡献是:部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写作。不应该说是他们开展了这么大的研究。 整个数据库叫做: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study(学龄儿童健康 / 行为研究) 包括北美,欧洲 34 个国家参与,有三个不同时间点(2002,2006,2010)的数据。 应该没有包括亚洲的数据,是一个遗憾。 (2)“发现与家境富裕的同龄人相比,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 并不是本文的主要贡献,因为前期的很多研究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发现在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在加剧,伴随着其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的影响也在加剧。 题主问:是不是可信? 答案是非常可信,非常高水平的研究。 回到问题:家庭收入水平会对青少年健康产生影响吗? 结论是会,而且不光是青少年,会延续到成年期或者更远,且会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 影响机制是什么? 从我自己的研究领域来看,起码有一条途径是肯定的,那就是大脑结构和功能。 下面我给大家举两个研究例子:家庭收入通过大脑来影响抑郁症状 / 抑郁人格 (1)Barch, D., Pagliaccio, D., Belden, A., Harms, M. P., Gaffrey, M., Sylvester, C., ... & Luby, J. (2016). Effect of Hippocampal and Amygdala Connectivi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chool Poverty and School-Age Depres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海马和杏仁核之间的功能连接对于学前贫困和学龄期抑郁之间关系的影响) 科学家们在小孩 3-5 岁的时候,对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了调查。用的指标叫做 income-to-needs ratio(收入 / 需求比)。然后连续 12 年对他们进行了跟踪。在他们学龄期,用功能磁共振对他们的大脑环路进行了测量。 结果发现学龄前的家庭经济状态对学龄期的大脑内连接(海马和杏仁核)依然有显著的影响。家庭经济地位较差的被试,在学龄期有更高的抑郁症状。而大脑连接中介了家庭经济地位和抑郁之间的关系。(中介这个词是个术语,意思大概就是说是一种可能的机制……) 我共同发表过一个类似的研究,不过发现的童年经济地位对大学生(成年早期)大脑和抑郁人格的影响。 (2)Yang, J., Liu, H., Wei, D., Liu, W., Meng, J., Wang, K., ... & Qiu, J. (2015). Regional gray matter volume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depression-related trait in a young healthy sample.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1-12. (大脑灰质体积中介家庭经济地位和抑郁相关特质的关系) 我们测量了几百位大学生的大脑结构,抑郁相关的特质和童年家庭经济地位。 (1)发现了童年家庭经济地位可能影响大学期间内侧前额叶靠近前扣带处大脑体积之间密切的关系。 (2)内侧前额叶靠近前扣带处大脑体积中介了家庭经济地位,特别是家庭收入和抑郁特质之间的关系。 主要结论是:童年家庭经济地位可能通过影响人们的大脑结构发育(内侧前额叶),最终影响其抑郁特质的。 另一个研究: 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收入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会对成年以后进食管理(food regulation)产生持续的影响。 Hill, S. E., Prokosch, M. L., DelPriore, D. J., Griskevicius, V., & Kramer, A(In press). Low Childhood Socioeconomic Status Promotes Eating in the Absence of Energy Need. Psychological Science, 进食管理和身体健康的关系是很大滴,尤其是在西方国家。所谓进食管理就是能不能根据自己所需要的卡路里量有效的调控进食行为。如果这个调控不好呢,很容易造成肥胖。 其实呢,以前有研究发现儿童期的社会经济地位是成年以后肥胖和胰岛素耐受的重要预测变量(Poultonet al., 2002; Wells, Evans, Beavis, & Ong, 2010), 这种效应也存在于那些后来家庭经济地位变好的被试 (Lawlor, Ebrahim, & Smith, 2002; Power,Manor, & Matthews, 2003). 但是这个最新的研究从机制上解释了一部分原因: 小时候比较穷,社会地位也比较低的话,长大了呢,看见好吃的会根本停不下来。 原文里面说:growing up in low-SES environments can promote eating in the absence of hunger (成长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环境中,会使得你不饿的时候也会去吃东西) 研究发现:儿童期生长在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被试呢,当他们需要更多卡路里(比如进行了大量活动)以后会更多地进食,而需要较少卡路里的时候呢,会吃得比较少;而儿童期低社会经济地位这种区别不是太明显(见下图)。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