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们的“贱”骨头——骨密度和骨强度 孙悦礼,骨科医师/生物工程/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 SUNY) 一碗冒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骨头汤大概是最早让我对骨头有了“亲眼目睹”的认识了,香浓的汤、表面的“脆骨”嚼在嘴里的喀吱喀吱声、骨头中间“空管子”里吸出来又香又嫩的骨髓、还有骨头切面上像马蜂窝一样纹路, 这些都是学医前骨骼留在我大脑最深处的记忆碎片。 如今,电视上充斥着的骨质疏松的介绍、补钙药物更是占领了保健品市场的大半个货架, 对于骨质疏松我们被灌输了太多科普知识,于是我们都知道只要晒太阳和吃钙片,骨质疏松就会治好了。那些年,卖钙片的卖骨密度测量仪的,一下子都发了。还记得《当幸福来敲门》里爸爸一直提着的那台“time machine”吗?那不就是台骨密度测试仪嘛,要知道电影上线的 2000 年初,可是钙片治疗的黄金时期啊。 然而,学了医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当时的那些科普论调,才发现那些惯用逻辑背后的悖论。在骨密度检查方法诞生之前,骨质疏松是用骨折风险来定义的。而骨密度检查作为一个预测指标,可以让人们在骨折前发现自己的骨质是否可能“疏松”。于是诊断标准慢慢转变成了骨密度的数值。而补钙因为与骨密度上升存在线性关系,所以自然而然上位成了治疗骨质疏松的主力药物。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自补钙盛行的那些年之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患病率仍然逐年增长,而且骨折发生率仍然保持在同样的水平,同时钙片的潜在副作用,也渐渐被拽入视线。 那问题来了,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是不是单靠增加足够的水泥等材料供给就能保证建筑的牢固呢? 其实未必。 那骨质疏松的“豆腐渣”工程是怎么回事呢? 骨骼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工地”。 我们日常的生活习惯,运动锻炼频度强度、营养摄入、内分泌平衡,这些都可以影响工地盖房子的建筑目标,影响整个“骨骼大厦”的外观和强度。 其中,力学刺激是影响骨骼形态的最重要的因素。 举一些生活中的建筑案例: 1. 常用右手运动的运动员(Roger Ferderer),除了右手臂比左手臂更粗更强壮,X 线下的骨骼也是如此。 如果说“左手骨骼施工队”对于“尺桡骨”的承重要求是二级的话,那“右手骨骼施工队”得到的指令就是承重一级,以防范日常生活中更频繁的运动受伤风险。 2. 上周参与一年空间任务的宇航员 Scout Kelly 终于回到地球后,尽管做了很多有侧重的锻炼,但他的骨量流失仍然存在。而常常骑公路车锻炼的我,下肢运动的股骨强度却比正常人更大一些。(注 1:宇航员 6 个月的失重环境生活会让他们的肌肉和骨骼强度损失很多[1],其中的近端股骨丢失 15% 左右的骨量[1]) 一项研究让宇航员在空间站不做任何锻炼,观察他们的肌肉和骨骼,结果发现除了手臂肌肉强度增大以外,其他部分均发生了非常大的流失。骨盆的骨骼(-1.26% / 月)及腿部的肌肉(-3.03% / 月)分别排名第一。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宇航员在空间站中的移动方式。 图片来自于《火星救援》,在失重环境中,新的行动方式让宇航员的身体“进化”出了更优化的结构,让他们能更适应当下的环境。 而自行车运动员,除了需要一颗强壮的心脏来保持长期高速踏频以外,他们腿部肌肉和骨骼同样惊人,不是无氧举重运动员的那种厚实粗壮,而是橡皮筋的那种强韧,因为长期获得肌肉泵来的营养,下肢的骨骼也变得异常强韧。 以上两个例子都说明“用进废退”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骨骼的强度理论,也就是有名的沃尔夫定律(Wolff's Law):健康的人或动物的骨骼会适应所在部位所需承受的负载。若特定骨骼的负载增加了,骨骼会慢慢变得强壮,来承受负载;反之亦然,若骨骼负载减少,骨骼也会变细,因为该骨骼的新陈代谢不需要那么大的体积和材料。(Walff's Law 重要的文献来源[3],"The law of adaptative bone remodeling: a case for crying newton?",这大概也是“牛顿哭晕在厕所”的出处吧?LOL) 此外,我们任何部位的骨骼和肌肉都在灵活性和稳定性之间做着权衡。 就以脊柱为例,一节节的脊柱依靠肌肉、椎间盘和韧带组合在了一起,一同给我们躯体带来稳定的同时也不失灵活。这样的协同配合就好像一艘帆船一样,缆绳和桅杆,只有两者都完全发挥各自的职责,帆才会鼓起来,才能“一帆风顺”。 但是, 这样的机理有事也会“好心办坏事”。 家里的老人随着年龄增长,肌肉渐渐的萎缩,运动量下降使肌肉力量不断减弱,加之卧床休息时间增多,使得“缆绳”(腰背部肌肉)越来越难以维持“桅杆”(脊柱)在活动中的平衡,为了保证正常的生活和行动,“桅杆”(脊柱)就不得不不断的改变形态,来加固肌肉无法承受的躯体重量,长出的骨赘(“骨刺”)也是为了给“桅杆”带来强化加固。 反之,坚持做攀岩和游泳等针对腰背肌运动的人,他们的“缆绳”弹性非常好,除了背部线条非常好之外,“桅杆”的形态均保持得很完美。 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骨骼的“建筑工地”非常“聪明”,建筑队可以根据承受外力的情况来加固“建筑强度”,也可以根据能耗来“节能减排” 那骨骼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啃过骨头的都知道,骨头外部是一层致密光滑的结构;而切开后的骨头可以看到切面呈蜂窝状的结构,这就是骨骼最主要的两部分: 骨皮质(密质骨)、骨松质(骨小梁)。 骨骼内部的骨松质就像海绵一样,由柱状或盘状结构的“骨小梁”支撑着这一结构。“骨小梁”,顾名思义就是起承重作用的“房梁”,骨松质的网络结构可以把骨骼表面的力平均分散在骨小梁中,不断传递不断缓冲。所以骨小梁的数量、粗细、连接度、方向都是评价骨骼“质量”的重要指标。 皮质骨与松质骨,microCT 的三维重建,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评价骨骼的力学属性,但是由于设备限制以及分辨率要求较高,目前多用于实验研究(图片来源[4])。 在可以看到骨骼内部微结构的 CT 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骨质疏松病人与正常人相比,他们的骨小梁更细、互相连接都不好、断裂骨小梁非常多。通俗讲,就像碎饼干屑和排列整齐的饼干的差别,如下图。 左图为正常的骨小梁,右图为骨质疏松的骨小梁。两者骨密度可能差不多,但力学属性相差很大。 对骨质疏松进行评价,如果只关注骨密度和骨矿物质含量(材料属性)这些指标,“缺什么补什么”的线性思维会让补钙变得理所当然。而事实上盖的房子不牢固除了“豆腐渣”工程的偷工减料,还要考虑一下房屋的土木结构在承重上是否合理。 骨小梁的应力分布(颜色越深,受力越大) 所以评价骨骼的“质量”(力学属性)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同样重要。 那么微观结构是如何反映出骨骼的质量呢? 我们下一节接着说。 参考文献: 1.A. LeBlanc, V. Schneider, L. Shackelford, S. West, etc. "Bone mineral and lean tissue loss after long duration space flight" J Musculoskelet Neuronal interact 1(2), 157-160 (2000). 2.T.F. Lang, "What do we know about fracture risk in long-duration spaceflight?", J Musculoskelet Neuronal interact 6(4), 319-321 (2006). 3.R. Huiskes, "The law of adaptative bone remodeling: a case for crying newton?" in Recent advances in human biology-Bone structure and remodeling, A. Odgaard and H. Weinans, eds. (World Scienctific, Singapore-New Jersey-London-Hong Kong 1995),pp. 137-145 4.Andrew J. Burghardt BS.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Clinical Imaging of Bone Microarchitecture.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1) 469:2179–2193 5.P. Augat and S. Schorlemmer, "The role of cortical bone and its microstructure in bone strength," Age Aging 35, ii27-ii31 (2006). 发自知乎专栏「桑尼博士骨骼科普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