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小朋友在记事之前的语言能力很容易丧失吗?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3-26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日报标题:记事前的大脑一片空白,顺便把当年学的英语也忘了

    [​IMG] 青格乐

    最近关于儿童双语教育的话题好像比较热,我不是研究这个领域的,只是在读自己专业(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会顺便看到很多关于双语习得的讨论。就我的知识水平,讨论一下这个现象吧。

    题主说:“她儿子是出生在英国,长在牛津校园,不到五岁随妈妈回国。现在国内上小学二年级,但是看起来学习英语还是很吃力,几乎和重新学习一样。”

    这又是一个特例。再分析这个特例之前,我先说另一个特例。

    最近一篇文章转发量很大《不恰当的双语启蒙,可能毁掉孩子一生的思维和表达》。这篇文章最近转发量过大,在我知识范围内,表达一下个人观点。——大家千万不要被这样极端的个例带歪了。

    首先,文中的凯在出现言语混乱时,并不是 code-mixing(中日英三语混乱),而是说了一些所有人都听不懂的词。如果多语环境造成的,孩子也应该是三语互相混乱,无法择人而语。而孩子无法表达自己、思维混乱,是言语障碍的表现,而言语障碍的原因非常多,可能是语言输入量不够导致语言水平不够,也可能是因为自闭症、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心理问题等等原因导致。关于语言障碍的问题,(有哪些线索意味着孩子很可能患有「语言障碍」,需要及早治疗干预?

    其次,就算是多语环境造成孩子语无伦次,那也是语言水平的问题,和是不是建立了强势思维没有必然联系。文中的小凯在成长过程和频繁的换语言环境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接受良好的“语文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这也是可能导致他思维混乱、表达不清的原因,更有可能是跨文化环境、身份认同危机导致了社交障碍、心理问题。我们现在都能见到说话说半天不知道 ta 说啥的中国人,逻辑一塌糊涂,你能说 ta 中文思维不好吗?有的大孩子经历一次转学,都能对心灵造成莫大的伤害,更何况 3 岁的小孩?

    最后,作者所说的强思维、浅思维毫无根据,很多赴美的大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都是读英文、用英文沟通学术、用英文发 paper 得了诺奖,英文是他们的第二语言,你能说他们用英文是用了浅思维?

    那么凯为什么会出现作者提到的那种现象呢? 凯的现象会不会发生在进行双语启蒙的家庭中呢?

    我的结论是:会的,凯虽然是一个比较少见的案例,但是这个故事也许并不假。

    Cummins(1976)针对双语现象提出两个概念,叠加性双语(additive bilingualism),即,:当第一语言(L1)达到熟练程度后添加了第二语言(L2),也就是说,两种语言能力依然并列进行着,只是有个叠加的效果,例如大部分学英文的中国人。替换双语者(subtractive bilingualism),先获得的 L1a 完全被另一个 L1b 替换了,而之前的 L1a 完全不用了,如文章中的凯那样,日语完全不用,换成了英语,而母语中文始终是一个 L2 的角色(因为凯的妈妈被作者称为“没什么文化”,我认为只是母亲没有与孩子过多的用母语中文交流)。那么原文作者说的最后出现的认知混乱,很有可能成立,赵元任先生在 1968 年的一个会议上也提出“如果一个小孩必须从一种语言“改变”到另一种语言,那就难免智力发展迟钝,不过要是加上第二语言,则无甚坏处,而第一语言同时起作用。”那么为什么替换性双语现象会带来问题呢?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对于凯来说,因为之前日语作为母语所建立的符号和概念的对应突然消失了,又出现了一个英语符号和生活中的概念做对应,而彼时的他已经四岁了,开始重新用一种语言符号英语进入生活,从语言表达上体现:凯比同龄人的认知水平低了四年。这四年的差距使得他从语言交流、身份认同、认知水平、社交层面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最后到底是哪一个因素导致十岁的他“不会说话”很难确定,应该是所有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并不是原文作者所说的,“没有建立强势母语思维”。

    凯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事实生活中,这样的极端案例比较小,因为大部分人的母语最终可能成功的担当第一语言的角色,成为我们的主要语言(dominant language),成为我们进入社会、认识世界、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但对有可能游学海外、去海外工作的父母在孩子双语启蒙过程中也应有所警醒,不要出现第一语言替换的情况。

    而除去以上所说的特殊情况,双语或多语教育并无害处。

    在康奈尔大学的一项报告中(报告来源:http://www.human.cornell.edu/hd/outreach-extension/upload/lust.pdf)已经明确指出:多语教育和处于多语环境中的儿童并不会出现认知缺陷、发音迟缓或者语音混乱的情况,而单语教育下的儿童和双语教育下的儿童出现认知障碍和语言障碍的概率是一样的。关于双语教育和双语环境会不会导致语言障碍和认知混乱可以参考以下两个个回答:如果幼儿被置于 20 种语言的环境,他仍然能分别学习 20 种母语吗? - 语言文化

    在多语言环境,婴儿学习语言是否会有障碍? - 安时的回答

    因此,有条件的父母还是可以帮助孩子把握语言关键期,因为关键期是一个可以事半功倍的捷径。当然,长到十几岁再学,甚至到了成人期学二语,也是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实现很高的二语水平的,不用太过焦虑于把握二语习得关键期。但是,孩子有自己为自己努力的执着,但把握关键期是父母作为父母的选择和努力。那么也会有很多父母问,那么如何给自己的小孩展开多语或者双语教育呢?可以关注一下这个话题下面的回答:

    如何在多语环境下教会孩子三到四门语言? - 青格乐的回答

    再回到题主的导师的小孩儿的问题,其实现象很好解释,也有答主说了,就是因为尽管生活在牛津校园里,但是输入不够,根本没有建立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或者第二语言的输入量,那么回到中国,英语就是依然是一门外语。

    关于”小朋友在记事之前的语言能力很容易丧失吗?“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难回答,如果说记事的年龄是 5 岁的话,也要看这个语言能力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1. 如果如凯的情况,5 岁之前使用的母语或者第一语言彻底不用了,换了一种语言,那么他发生的就不只是语言能力丧失的问题,而是会出现认知错乱;

    2. 如果是 5 岁之前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就是说,还一直有第一语言或者母语始终在使用。这种情况又分为两种:

    2.1 5 岁之前如果这种第二语言形成很好的语言能力,那么不持续和不暴露会出现 language attrition 的情况,但是不会快速退化甚至丧失。因为语言的输入对大脑还是形成了印记。但是如果此生再也不用了,大脑的神经元细胞是不断再生和消亡的,那么也还是会出现永久忘记的情况。-- 这是我的猜测,但是身边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朋友出生到 5 岁都在美国长大,他后来甚至不太记得自己在美国住过。然后就回了台湾,和所有台湾小孩儿一样正常上学,初中高中才开始学英文,但是他的英文明显比周围的人好,而且他后来研究生去美国的时候,美国人会觉得他的英文没有口音。

    2.2 如果这种第二语言只是简单的出现,孩子本来也没学的多好,只是多读了几本绘本,会说几句简单的话,那么 5 岁之后不接触的话,势必会快速丧失。因为这门语言对于儿童的大脑来说,本来就没有形成印记。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