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看到这些设计,惊叹于人类的想象力 彭杨军,良仓创始人,《新视线》杂志创意总监 如果用“大牌云集”和“万众瞩目”来形容位于伦敦海德公园内的蛇形画廊的话,一点都没有夸张。自从 2000 年,著名建筑师 Zaha Hadid 为其设计过主展馆之后,它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将一位位大牌设计师纳入囊中。 一座“没拉上拉链”的画廊 无一例外,今年的蛇形画廊依然按照“国际惯例”邀请了曾为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后声名大噪的丹麦著名建筑师——Bjarke Ingels 及其建筑师团队(BIG)为其设计了一座“没拉上拉链”的画廊,用层层叠叠的砖块打造出一种美妙的编织质感。 ▲设计的主馆是一道被拉开的墙体,拉锁般扣在一起的墙被拉向两边,缜密而规律的结构生成了自然的形态。 ▲而拉开后的墙体内部形成一个上端收口的超大空间,和两片优雅的弧状围合。 ▲硬质的不透明材质却巧妙地构造了看似弹性柔软的半透明空间,和往常的展馆一样,空间中白天将会有咖啡,晚上也会有聚会。 与过去的 15 年不同的是,在主展馆之外,还将搭配四个 25 平米的凉亭,灵感则来源于画廊附近的卡若琳女王殿为参考,分别邀请了 4 位知名建筑师设计。卡若琳女王殿(Queen Caroline’s Temple)是 1734 年建成的新古典主义凉亭,由 William Kent 设计。那么,21 世纪的设计师们将有哪些招数,又将以何种形式来回应这个 18 世纪的召唤呢? 01 伦敦建筑师 Asif Khan 湖边的时空对接 在近几年设计竞赛中频频亮相的伦敦建筑师 Asif Khan 通过对于太阳轨迹的研究,发现卡若琳女王殿的设计师 William Kent 将殿朝向的是女王的生日 1683 年 3 月 1 日那天第一缕阳光的方向。 ▲以这个发现为出发点,他将凉亭选址于湖边,金属反光材质的平台和屋顶将会把从湖面过来的光线反射至女王殿,时间仿佛倒回至 300 年前那个太阳升起的瞬间。 ▲竖向的隔栅与地面的投影混合在一起,让凉亭看起来如同地面长出来的,因而不至于影响这个理想化的时空对接。 02 尼日利亚建筑师 Kunlé Adeyemi 跨世纪的抽象复刻 如何才能表达对于女王殿的体量空间及材质的敬意呢?曾在 OMA 给库哈斯添砖加瓦的尼日利亚建筑师 Kunlé Adeyemi 的选择,是一场抽象复刻,一个翻转的缩微复制品。 ▲被掏空的体量,勾勒出一个被翻转过来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平面;与女王殿建造材料类似的砂石预制砖,构建出一个雕塑般的空间。 ▲设计旨在回归凉亭最本质的意义,一个吃喝玩乐享受阳光的场所。 03 柏林建筑师组合 Barkow Leibinger 蓝天下的自然曲线 对材料和形式都颇有研究的柏林建筑师组合 Barkow Leibinger 的设计灵感源于女王殿附近被拆除了的观景台,同样由 William Kent 设计,那曾经是一个能将皇家园林的风貌一览无余的所在。 ▲想象着在那个 360 度无死角的观景台上游荡的人和流浪的景,建筑师选择了曲线这一元素,建筑形式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多元环状木质构筑物。 ▲凉亭自由站立,结构一目了然,屋顶不会挡住伦敦的蓝天和太阳。 04 法国建筑师 Yona Friedman 自由才是永恒的主题 影响了一批包括 Archigram, Superstudio 等建筑团体在内的 Yona Friedman,虽然 92 岁了,却仍持续在为自由操心。这是一套能任意组合使用,同时也能随意拆卸的模块化空间装置。 ▲Yona Friedman 这次的作品是基于他 50 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的课题——“The Spatial City(空间城市)” ▲这是一个悬浮于城市上空的乌托邦结构体系,一个以自由为主题的新鲜世界。 一大四小的组合,各有各的看点,想必蛇形画廊今年夏天将会很忙。最后: 建筑师们的合照 上排从左至右:Bjarke Ingels,Kunlé Adeyemi,Barkow Leibinger 下排从左往右:Yona Friedman,Asif Khan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彭杨军 来源:知乎 微信订阅号:iliangcang 良仓微博:i 良仓 阅读原文